“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乙未孟春,著名书画家杨国珍推荐我看看花鸟画家殷炳生的画,自然是要我写一篇文字。我深知杨君造诣,交情所至,欣然应命。看过画册,炳生果然了得。他的水墨花鸟画属霍春阳一路,十分恬淡、高雅。

殷炳生,笔名石溪,1961年生于江苏丹阳。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2009年入清华美院高研班,亲受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教诲与点拨,并被接纳为入室弟子。现为山西省美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青年书协会员、山西兰风书画院副院长。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炳生学书较晚,25岁才开始学习写字。那阵子,他每日清晨就到太原市迎泽公园一个石凳处练毛体书法,久而久之,让书法家王留鳌知道了,就亲自跑到公园去找他。“你老先生在这儿啊!今天上午到我家去。”说罢留给他一个地址走了。他到王家,王问:“你练过楷书吗?”他问:“什么是楷书?”先生说:楷书即正楷、真书。并让他回去练颜真卿的《多宝塔》。王先生的道义真是让人感动!炳生练习三月,先生居然说:你的楷书已过关,可以自选帖练行书了。此足见炳生悟性矣。再后来,他转易多师,书法灵动而雅逸。到2005年,其作品入选中书协主办的第四届正书大展,中国书画报创刊20周年国际书画大赛并获优秀奖。

忽一日,炳生萌生遐想:写字这么难,何不画画?特别像兰草有多简单。于是他开始画兰。说到为何画兰,他说:“世人誉兰以‘君子之风’,‘孔子奉兰有王者之香’,予独喜兰之‘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真正画起看似简单的兰来,他才领略了“一辈子画不好兰”的含义。为了画好兰,他不分晨昏,与古人对话。除《芥子园画谱》外,他还广收博览,甚至花十多万元买《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书店老板劝他不要买。说:“这书太贵,你可以拿去看,可以拍照甚至复印。”他还是借钱买了回来。当我看到那等身高的两摞古籍时,真正被他的治学精神所打动。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为了画好兰,他种植兰花于画室和居室之中,以便随时观察。这使我想到齐白石为画虾而养虾于案头的趣事。

天天画,日日摹,他终于融会贯通。他总结世人画兰的历史更是精粹:南宋杨无咎虽为鼻祖,但祗是童萌期而已;赵孟頫虽工,却拘于常法;郑所南“画兰不画土”,实乃心胸狭隘之辈;文征明面面俱到,不足以宁静致远;至于陈淳、徐渭,简则简矣,可惜有狂怪空泛之嫌;董其昌、项元汴软滑流靡、弱不禁风;唯石涛、八大、扬州画派乃有起色;近人吴昌硕、浦华等大气磅礴,最可取法;当代董寿平、霍春阳等人亦颇有可取之处……

那天,我看他写兰草,他随手拈来,一挥而就。兰叶姿态万变,笔势一波三折,舒展穿插,变化多端,清雅飘逸,简洁至极。尤其是用淡墨写出的花茎和花瓣,晶莹剔透,生意盎然,似有阵阵暗香扑鼻而来。他表现手法新颖,含刚劲于婀娜之中,蕴纯朴于率意之间,笔情墨意给人以灵动奇幻,意趣无穷之感。特别是他那物我两忘的神情,使人蓦然想起书画大师董寿平画画的情景来。中国书法进修学院院长范国强先生曾评价说:“其书功力深厚,故所作兰竹,多见书法之意,潇洒自然,率性纵横,格调高雅,远于时人。”霍春阳先生也说:“其绘画从虚静中求淡雅,心神专注而娴熟,精到地驾驭虚实相生,计白到黑笔墨技巧;通过墨色的对比、过渡于交融,精妙地去构染笔墨;造型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悠然恬淡、娴静典雅、极具东方神韵的花中境界。”刘大为先生说,他是“当代画兰仙手”。杨云峰也赞曰:“傲骨禅心志九霄,晨耕夜读乐逍遥;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炳生还擅画竹、荷、梅等,也是点染俱佳,灵动飘逸。窃以为,这全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也完全契合了吴昌硕“直从笔法入画法”之说。

纵观炳生之水墨写意花鸟画,我想用“简、淡、雅、美”四字来形容。

“简”,古人云:“中国画之旨,难在简约,胜在繁密。”炳生深谙,少即是多,多即是少,无是大有,有乃大无之道,他的兰、竹、梅,简洁至极,可说是:“减之一笔则太少,增之一笔则太多”。他把东方文化的阴阳、虚实掌握得恰到好处,属地道文人画。

“淡”,恬淡人生,淡入淡出,耐得寂寞,耐得贫穷。他把对于大自然的爱精心填充于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美化大众生活。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当代画兰仙手”殷炳生:别离市井唯修道,笔下兰荷品自高

“雅”,大雅不俗。炳生的画雅得有古意。“作画贵在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已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赵孟頫语)。他古中有今,雅俗共赏。这也是其人格使然。

“美”,炳生的画,美则美矣。画如其人。先贤有言:什么样人,就画什么样的画。人品低下,画也好不到哪儿去。炳生人品好,懂得感恩,乐于奉献,时时感恩社会,感恩人民,不使艺术品沾染铜臭。汶川地震,他痛不欲生,慷慨捐出画品10多幅。公益事业他十分在心。鉴于此,他的画充满大雅之美,恬淡之美,高古之美,时代之美,秀丽之美,质朴之美,自在情理之中了。

炳生的画已引起业内及大众的广泛关注,2006年全国首届兰花画展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他的画被军事博物馆收藏。而后,甲午战争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宁夏市博物馆、刘海粟纪念馆等多有收藏。(骆士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