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1861年11月,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一舉拿下被咸豐臨危授命的“顧命八大臣”,其中,載垣、端華被賜死,肅順被處決 ,其餘人等,要麼流放、要麼革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慈禧和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局面就此拉開,滿清的歷史就此改寫

關於慈禧的是是非非,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要探析的依然是肅順等人失敗的原因所在。有人說是肅順的麻痺大意,有人說因為奕訢和慈禧的合謀,也有人說因為奕訢的背後有西方國家的支持,還有人說因為僧格林沁和勝保等軍隊將領倒向了奕訢,一句話——肅順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沒有佔到任何一個層面,於是乎,他的失敗好像也就無可避免了。然而,在總結完所有因素之後,卻有一點被人們嚴重忽略,那就是根深蒂固的正統皇權思想對人們的影響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其實,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對“皇權”的維護都是十分普遍的,歐陽修對此的評論是:

正統之序,上自堯舜,歷夏商周秦漢而絕,晉得之而又絕,隋唐得之而又絕,自堯舜以來三絕而復續

(歐陽修《正統論·下》)

其中最著名的應該要屬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乞丐、和尚出身,對來之不易的皇權的維護比任何人都強烈,他曾定下規矩:一旦發現有朝臣弄權,各地藩王皆可舉兵“清君側”。這種制度性的條例,對所有大臣都是一種強力震懾,也是對皇權的最大維護,只可惜,被朱棣鑽了空子,造成了“靖難之亂”。封建社會對皇權的維護猶如對儒術的推崇,久而久之,就會深入人心,形成一種潛意識上的“理所應當”,大清朝的“辛酉政變”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發生的,所以,它和皇權思想有著莫大的聯繫

流行理論

要確定“皇權思想”的影響,咱們首先分析一下肅順失敗的幾種流行說法:

一:“麻痺大意”說

早在咸豐皇帝沒有去世時,肅順就曾竭力勸導皇帝模仿漢武帝、除去皇帝生母慈禧,但是,真正做主的還是咸豐,這根本由不得肅順。有些人說肅順在咸豐死後沒有除去慈禧才是他的麻痺所在,拜託,當慈禧成為皇太后之後,肅順已經沒有任何殺掉慈禧的理由了,冒然行事,他是想引起眾怒嗎?

所以,“麻痺大意”說就站不住腳了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二:“洋人主導”說

從很多史料都可以看出,洋人確實有扶持奕訢的意圖,《歷史教學》中對於英國人的記載是這樣的,他們聲稱:

恭親王及其同僚之操權,符合雙方友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應以溫和的態度獲得恭親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們的恐慌,希望遲早總會發生變動,使權力落到他們的手中

政變後,英國駐華使臣在給英國首相的信中也說:

在過去的十二個月中,造成了一個傾心於並相信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別,有效地幫助這一派別掌權,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成就

(《普魯斯至羅素函》)

除此之外,在政變之前,英國駐廣州領事也曾經大肆宣揚過要“變更皇位”;

雖然有一大堆的史料在案,但是,充其量也只是表明奕訢更符合洋人的實際利益,如果要在肅順和奕訢之中做出選擇的話,洋人會選擇奕訢;並沒有證據能證明洋人參與、甚至主導了此次政變。

如果這還沒有說服力的話,可以參考一下庚子年前的封建滿清。當時的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國家,但是,洋人想更換皇帝的願望卻也始終未能實現,更何況再提前40年,想顛覆滿清政權實在是無稽之談。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三:“軍隊倒向”說

誠然,當時勝保和僧格林沁已經完全掌握了京城一帶的兵馬,他們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局勢的發展。相比肅順,他們與奕訢的關係可能更為密切一點,但是,肅順掌權時並沒有和這些人形成直接衝突,在“政變”這樣的重大抉擇時刻,他們最終選擇奕訢,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什麼呢?皇權思想的束縛

咸豐臨終對皇權的維護

其實,如果仔細梳理咸豐臨終的幾項重要安排的話,就會發現,一切安排都是圍繞著“皇權”而進行的:

1,排擠奕訢

有人可能不同意這個說法,但是,咸豐對於奕訢的成見好像從來就沒有消除一樣。先是皇位之爭,後來在奕訢母親的封號上也起了較大的分歧,但這些“私怨”都不能成為將奕訢排除在“八大臣”之外的主要原因,咸豐顯然有更長遠的考慮

奕訢的才能是得到所有人認可的,也包括咸豐,他臨終前之所以打壓奕訢的目的,是因為害怕出現第二個多爾袞。順治前期,雖然順治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是,皇權卻被多爾袞完全獨攬。若不是多爾袞出了意外,順治的“傀儡皇帝”還不知道要當到什麼時候呢?咸豐斷不會放任這種威脅到皇權的事情發生;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2,顧命八大臣

這些人都屬於“臣子”的範疇,雖然肅順、端華、載垣和皇室有點血脈關係,但嚴格來講,他們已經算是“遠親”了。這些人成為臣子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被釘在了“忠君愛國”的道德架上,他們的職能就是輔佐皇帝、維護皇權;

3,兩方大印

在將奕訢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後,咸豐就安心了嗎?不,肯定不會,因為歷史上除了有個多爾袞之外,還有一個人叫做鰲拜,而且鰲拜弄權一點也不遜於多爾袞。所以,咸豐還得考慮如何制衡‘顧命大臣’,於是,“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大印就隨即產生

這兩方大印不但是為了約束顧命大臣,也是為了維護皇權。誰能代表皇權?年幼的皇帝同治和正宮的慈安皇太后。除了皇帝,也只有他們能真正代表皇權、並且代表真正的皇權。

咸豐皇帝晚期,雖然意志消沉,但他算不上昏庸,一個皇帝臨終能考慮的,他都考慮了。只可惜,本來是為了維護皇權、平衡權力的安排,卻因為漏洞百出,引發了更為激烈的權力爭鬥。然而,有一點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他明知同治年幼、慈禧會以生母的身份暫時行使“同道堂”的權力,久而久之,勢必會對精心維護的皇權構成威脅,可他還是這麼做了,為什麼?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也覺得柔弱的慈安不是顧命八大臣的對手,所以,不得不鋌而走險、讓更為強硬的慈禧成為制衡八大臣的利刃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肅順、慈禧博弈中“皇權”的影子

由此可見,咸豐的臨終安排裡,處處都透露著對皇權的推崇和維護,不但如此,在咸豐去世後,各方勢力的角逐也都是圍繞“皇權”而展開的,尤其是肅順等人在和慈禧的博弈中屢次落敗,背後都是“皇權”的影子

事例一:封號

我們都知道咸豐死後,慈安和慈禧都成為皇太后,其實,她們的封號並不是同時得到的,慈禧的封號比慈安的晚了一天。一天能說明什麼嗎?太能了!

咸豐病逝的當天,皇后鈕鈷祿氏就被尊奉為皇太后,也就是慈安皇太后,而那拉氏並無任何晉封,這與朝廷的禮治不符。因為古代宮廷向來推崇“母以子貴”,老皇帝駕崩後,新皇帝的生母往往都會得到加封,但是肅順等人為了壓制那拉氏的權力增長,硬是將此事按了下來。可是在第二天,又不得不將那拉氏封為皇太后。為什麼?因為這是“祖訓”,而違背祖訓也就表示著蔑視皇權的存在,肅順等人還真不敢在“皇權”上惹了眾怒;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事例二:限權

咸豐去世後,在政事的處理上,剛開始都是八大臣拿定處理意見,皇太后只需要蓋印就行。但是慈禧對此卻十分不滿,後來甚至拒絕蓋印,讓八大臣怒不可遏又無可奈何,他們知道慈禧是在“要權”。不得已,肅順等人只得同意將奏章呈送兩宮皇太后過目後再行定奪

肅順等人的妥協又是那拉氏的一次勝利,讓很多後人想不通,甚至還因此指責肅順的“懦弱”。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已經不單單是肅順和慈禧的較量了,肅順忌憚的是慈禧背後不可侵犯皇權。一方面,慈禧手握“同道堂”印章,這是咸豐帝的遺命;另一方面,慈禧是當今皇帝的生母,已經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不客氣地說,她已經完全有資格代表正統皇權了。而歷史上所有敢於向皇權發起挑戰的大臣,往往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肅順等人若是繼續堅持的話,又將處於眾矢之的;

事例三:垂簾

得到皇太后的冊封,又開始批閱奏章,按說,慈禧垂不垂簾都不影響她“掌權”的事實,但是,對權力有著莫大野心的慈禧卻認為只有“垂簾”才能真正算是掌權。於是,那個山東道御史董元醇的奏摺就成為了契機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董元醇的奏摺中,不但呼籲“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得干預”,而且還請求“於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同心輔弼一切事務”。這必然遭來肅順等人的反對,他們以新皇帝的名義下旨進行斥責:

該王大臣等受皇考顧命,輔弼朕躬,如有矇蔽專擅之弊,在廷諸臣無難指實參奏,朕亦必重治其罪......董元醇所奏,尤不可行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這道諭旨被慈禧給扣了下來,結果,肅順等人直接“罷工”以示抗議,慈禧將計就計,把董元醇奏摺和肅順等人擬的諭旨同時下發,才緩和了這一衝突。

這次事件有個細節,那就是,不管是董元醇的奏摺、還是肅順等人擬定的諭旨,都無一例外地將“維護皇權”作為自己的出發點,為了就是能讓自己在“輿論”面前站住腳。由此也折射出封建制度下皇權思想的重要意義

尾話

表面看,肅順等人的“罷工”似乎為自己扳回一局,但是,當慈禧將董元醇的奏章和肅順等人的諭旨同時下發各省的時候,肅順等人已經輸了,因為慈禧就是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肅順等人只不過是在打著“維護皇權”的幌子而在挑戰真正的“皇權”,肅順等人的“罷工”也會從“要挾”上升到“威脅”的高度,這勢必為群臣所不容、為天下所不容

一文讀懂“辛酉政變”中肅順失敗的真正原因

勝保、僧格林沁等人平素和肅順並無過節,為什麼關鍵時刻站在了奕訢一邊?這應該說是慈禧的“攻心計”起到了作用,不但激發了人他們心底對皇權的維護,同時也對肅順等人公然挑戰皇權的行為產生厭惡和排斥。如果說,肅順等人在熱河與慈禧的博弈尚且能被人們認為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的話,那麼,將權利中樞移到北京的時候,肅順等人就失去了所有的依持

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經過2000餘年的演變,在清朝達到了頂峰,與之相隨的封建皇權思想對人們的腐蝕程度也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也許,從將那拉氏晉封為皇太后起,肅順的敗局就已經註定,他面臨的是被皇權思想浸染至深的整個大清朝,而他手裡的牌,卻太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