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解放軍進貴陽

講述人:張立業,貴陽供電局退休幹部

迎接解放軍進貴陽

張立業

1940年春天,我離開家鄉甕安,步行了兩天後到達省城貴陽,開始獨立謀生的艱難生涯。此時的貴陽,距日軍飛機“二·四”大轟炸已有一年了,市中心大十字一帶到處還是殘垣斷壁,沿海逃難來的難民很多,社會混亂,物資奇缺。我先後在貴陽的大夏中學、戰時婦女兒童保育會、市酒精汽油廠、南京國立十四中、恆恆商貿公司、貴州農業改進所等單位當工人、職員,直到貴陽解放。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我親歷了不少印象深刻的事和人:我親歷了日軍飛機幾次轟炸貴陽城,一次我差點被悶死在月亮巖的防空洞裡;我曾近距離見過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谷正倫、王伯群等人,但最令我無法忘記,引以為豪的事,是我最先迎接瞭解放軍從圖雲關進入貴陽!

夜間巡邏 喜迎解放大軍到來

迎接解放軍進貴陽

1949年11月15日,解放軍進入貴陽

1948年夏,我到貴州農改所(省農科院前身)工作,在行政股當職員。農改所位於當時的貴陽東南郊油榨街口外,距離圖雲關不遠,是貴陽東出口要道。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解放大軍正在江南追擊國民黨軍隊,逐步解放南方。貴陽城裡不時出現共產黨的標語、傳單。老百姓們感覺“天快亮了”。

11月6日上午,3名中青年男子來到所裡召集開會,說是剛成立的貴陽市社會安定和平保障維持委員會派來的,要求我們成立相應的維持會小組維護治安,防止破壞盜搶,保護財產,迎接貴陽解放。

種子科的老周科長推薦我領頭成立維持會小組,說:“年輕人要敢當責任!”我感覺難當重任,因為當時所裡員工和家屬30多人,已經無米下鍋。周科長說:“可以先用過期的谷種解決。”眾人也支持我領頭,我就接下了維持會下發的三個紅袖套和一面小紅旗,組成了維持會小組。

我首先安排工人看養好荷蘭空運來的一頭大奶牛,每天定時送兩次奶給各家各戶;各個倉庫封門看守;當天下午,用馬車將700斤過期的谷種運到水口寺的水碾房脫殼運回;然後安排我妻子和幾名婦女,每天給大家煮稀飯。晚上。則由5個人一組輪流持槍值班,每人值班兩柱香時間,約兩個鐘頭。

11月14日晚10點,輪到我值班,記得當時天比較冷,下著濛濛細雨,大約快11點時,從東北面的公路上(現在的省團校位置),傳來汽車行進聲。我手持步槍和小紅旗走出大門查看,黑暗中,遠處出現的小燈光越來越近,我忙揮動小紅旗並大聲問:“什麼人?”這時,汽車停了下來,從駕駛室下來兩個人說:“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兵團。你是什麼人?”我告訴他們,自己是維持會的值班員,並將左臂上的紅袖套亮出來。他們很高興,車上也跳下來很多解放軍,我帶領他們進入農改所。

聽到響動,所裡的員工和家屬們都起來了,看到眾多的解放軍,個個都是那麼的樸實親切,大家十分興奮。

不久,大部隊從圖雲關進到油榨街,當晚就住在這裡,沒有進城。一部分住在所裡的大廳和辦公室裡,大部分住在油榨街的民房屋簷下,個個抱著槍和衣而眠。

第二天清晨,老百姓起床一開門,見到這麼多解放軍,很多人歡呼起來:“貴陽解放嘍!”

11月17日,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從油榨街到紀念塔,從大南門入城,宣佈貴陽解放。我也帶著家人,到城裡觀看了群眾夾道歡迎的的入城式。從此,貴陽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進入幹校 學習理論

迎接解放軍進貴陽

1951年1月,麻江谷硐鄉,張立業(左三)帶領武裝突擊組巡邏時的合影

1949年11月18日,兩名解放軍代表奉命來接管農改所,由我負責行政工作,和每月到城裡領全所職工工資。

1950年春,軍代表推薦我到剛成立的貴州省行政幹部學校學習,校長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長申雲浦兼任,學員有500多名。我們在校學習了《中國近代史》、《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等課,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

當年,省裡面組織了我們行政幹校、公安學校、衛生學校等約1000名學員,由老師帶隊,下鄉發動農民組織農會,並向農村借糧,支援剿匪的解放軍。我在的一大隊一中隊分配到當時的貴築縣燕樓鄉(現屬花溪區)。很快,我們就以村為單位成立了多個農會小組,借到了8千多斤包穀。

就在我們將糧食集中,準備運回城裡時,在貴陽南面活動的悍匪曹紹華糾集了兩千多名匪徒,突然圍攻我們工作組。由於我們人少,戰鬥經驗不足,武器也少,遭遇重大傷亡——50多名學員犧牲!幸好省軍區接報後緊急支援,擊退土匪,把我們接回貴陽城裡。省政府為犧牲的同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950年8月,我進入新成立的西南革命大學貴陽分校學習,校址在南廠兵營,就是現在的省軍區位置。兩個多月的學習中,我們系統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課程。

作為第一期學員,還沒有專門的講師,授課人主要是校領導陳曾固、申雲浦、解彭年等,還有省黨政軍領導楊勇、蘇振華也為我們講過課。

政治文化課之餘,我們還接受了軍事訓練,學會了步槍、手榴彈的使用和基本的戰術要領。

當年10月底,省委組織了3萬人的下地縣工作團,我被分到麻江工作隊,任一區隊武裝突擊組組長,協助解放軍剿匪。

1954年,我留在了麻江縣谷腳鄉政府工作,後調到思南縣工作。1958年,我調回貴陽,在南明區勞動局工作。後來,我被省水電廳借調,最後被分到貴陽市供電所(後擴大為供電局),直到1986年光榮退休。

一個人,能夠親身經歷一個時代的大變革,並能夠參與一個偉大時代的建設,是幸運的,我就是這樣的幸運兒!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聶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