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堅決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戰爭”,讓老鄉實現小康,早已成為普遍共識。

但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扶貧政策到期、扶貧幹部歸隊,交完“卷”、脫了貧的貧困地區又該何去何從?

十九屆四中全會為此指出了明確方向: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和“完善”是兩個動詞,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和水平躍升,觀潮君認為這一次跳躍的水平線是實現了當前語境中的整體脫貧,即“後脫貧時代”的鄉村發展。

當然,這些年通過社會各界的合力,我們向廣大貧困地區注入大量資源以激活和催生貧困地區的內生髮展動能。但這些新生的發展引擎在2020年以後,如何繼續維持勻速運轉,甚至加速,則是現在就必須著眼思考的議題和提前謀篇佈局的內容。

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11月12日—14日,湖南省委“三農”工作專家組、省社科院、湖南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研討會在邵陽武岡舉行,探討的主要議題就是脫貧之後鄉村幹什麼、怎麼幹的問題。

“為什麼選擇武岡,是因為當一些地方都還將目光聚焦在如何實現脫貧的時候,這裡已經在做脫貧之後的準備和探索。總結武岡經驗、提煉武岡模式,有助於為更多的地方提供借鑑和參考。”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省委“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陳文勝說。

從特惠性幫扶到普惠性民生

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航拍武岡。

武岡市地處湘西南、邵陽市西部中心,是革命老區、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縣(市)。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後,鄉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水平不高、 基本社會保障不足等突出問題,2014 年全市貧困發生率達 12.7%。

近年來,武岡堅持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取向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2018年武岡實現了全市整體脫貧摘帽,截至目前,全市85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9664 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 0.37%。

如果僅僅從當前脫貧成效的角度,武岡或許與其他地方一樣都拿到了100分。但如果從長遠鄉村發展的角度,或許可以超出100 分,因為武岡做了許多“附加題”。

當我們探討脫貧攻堅時,精準扶貧是絕對的關鍵詞,而要實現精準自然要強調具有獨特性的個體,因為實現精準扶貧的第一道關口就是精準識別。也就是說,脫貧攻堅是一項針對個體的特惠性幫扶,有著明確的個體目標。但在武岡,觀潮君看到的卻是一種包含特惠性幫扶工作的普惠性民生工程。即在把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作為區域民生短板補齊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區域的整體民生水平,以“大河漲水小河滿”的思路進行脫貧。

當地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飲水安全等多個領域,均是立足長遠、立足全民,而並非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單列。比如斥資2.17億元,通過提質改造、完善配套原有39個水廠,覆蓋196個村的管網延伸工程和新建小型供水工程、建設水池水井等項目982個,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5%以上。養老方面,在對原有敬老院提質改造的同時,針對特困人員、貧困對象、空巢老人等6類群體,施行3類費用管理,由單一入住特困人員的“基本養老”模式向“基本養老+小康養老”模式轉變。截至2019年9月,武岡全市共有公辦養老床位1200餘張,供五保老人、困難群眾以及其他老人入住。目前,武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登記參保達 42 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 100%。

從實現短期脫貧到解決長期相對貧困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觀潮君認為武岡在這方面的探索值得關注。

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省委三農工作專家組成員瞿理銅教授認為,

要重點在教育和醫療上做文章。排除特殊情況,一個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智力不存在明顯缺陷的人,跌入貧困的概率很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扶志和扶智。讓群眾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即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關鍵。

以教育為例,近年來武岡將財政優先投入鄉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3所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三年來補充鄉村教師1519名,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適用於全市所有的適齡兒童。同時,新建了思源學校、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武岡實驗中學和對城區學校提質改造,促進武岡市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

其中,2017年12月開工的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武岡實驗中學總投資8億元,校區佔地300畝,校區建築總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體育館、足球場、塑膠跑道、藝術樓、圖書館應有盡有。其建設規模和配套設施完備程度,都遠遠超出人們對一般縣級行政區教育水平的固有認知。

教育扶貧本是“扶智、扶本、扶根”工程,但武岡的教育投入卻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交卷”,而是有著更高的目標和更長遠的規劃,是在為未來的發展積累智力資本。

而在醫療方面,武岡從2015年開展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醫保+扶貧惠保+民政醫療救助+定點醫院減免+政府兜底”六道醫療保障線,實現醫保、大病保險、扶貧特惠保及資助參保率4個100%。

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近年來武岡在鄉鎮醫院、村級衛生室的建設方面手筆不小。一次性建成全部 299 個標準化村衛生室,組建 315 支“鄉支持、村為主”的家庭醫生簽約服 務團隊,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簽約率達 100%,全市居民簽約率達 72%。提質改造全市 14 個鄉鎮衛生院,新建 6 個示範性鄉鎮(中心) 衛生院,聘請 343 名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鄉鎮衛生院。

值得注意的是,武岡正推進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與所有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醫療共體,完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縣級醫院和鄉鎮醫院的醫生定時到鄉村衛生室坐診。旨在解決貧困人口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的最終目標。

跳出三農抓三農工作,跳出鄉村實現鄉村振興

在脫貧攻堅中產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舉措,而在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則是開篇之句。二者有著內在聯繫,卻又存在某種差異,要實現有效銜接,必然需要某種過渡。

產業扶貧中,著重點往往是貧困人口或者說是包括貧困人口的貧困地區廣大群眾,能否讓他們穩定增收是大家的關注點,發展產業的目的是為了扶貧。但在鄉村振興中,產業本身成為了主角。

這要求我們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實現從福利性支持向培育新型經濟體,從鄉村發展向區域經濟發展轉變。


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武岡的扶貧車間。

武岡市以扶貧車間為抓手,將貧困人口嵌入到產業發展的鏈條中,僅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扶貧車間 107 家,在建45 家,提供就業崗位 52004 餘個,目前已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1033人,帶動就業4200人,平均年增收 1.8 萬元/人。

觀潮君注意到,武岡充分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一樓為廠房或商鋪的優勢,以整體打包招租或分散出租的形式,將易地搬遷安置區建成扶貧車間集聚區,實現貧困人口就業的同時促進了工業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使貧困人口實現了“樓上安家,樓下上班”,甚至有的殘疾人坐在輪椅上實現就業,從而極大激活貧困戶就業脫貧 的熱情。

而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和扶貧車間聚集區附近,武岡市還為每一戶劃撥了一定面積的土地供其耕種,一定程度上減少生活成本。

武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湖南探索

異地扶貧搬遷聚集區一樓裡,異地搬遷群眾正在生產手機數據線。

值得一提的是,武岡的扶貧車間產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定位建立,且目前已建成的 107 家扶貧車間,全部是由商會會員直接建立或是由商會會員引進建立,而非政府行政方式產生。瞄準相當一部分武岡籍企業家在珠三角地區經營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基礎,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要依託的扶貧車間,生產一些技術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電子產品及零配件,拓展服裝鞋帽加工、工藝品製作、玩具加工、箱包加工、現代種植養殖等行業,實現了小產業與大市場的對接,確保扶貧車間穩定見效。

這種依靠市場選擇、因地制宜建立,與當地人口高度粘合的扶貧車間在鄉村振興中成功轉型為新型經濟體的概率或許更大、抗風險能力或許更強。

與此同時,武岡還引進了百威(武岡)啤酒生產基地等大型項目,在為區域發展注入新鮮強勁的動力、解決就業的同時,更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為區域其他經濟體的發展提供學習和借鑑。在各種因素的促進下,立足武岡傳統“藥滷”技術的湖南鄉鄉嘴食品公司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傳統中尋找未來的發展方向。

區域經濟獲得發展會為小微經濟提供更多的空間,而小微經濟的蓬勃之勢也將為區域經濟增添更多的活力。

當前武岡對鄉村的發展思路,可謂是從三農工作內部向區域經濟發展轉變,跳出三農抓三農工作,跳出鄉村來振興鄉村。

在研討會上,《農民日報》理論部主任施維點評道:“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做什麼,武岡提供了一個具有可複製、可推廣意義的基層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