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陂诗考略

千金陂诗考略

千金陂诗考略

千金陂诗考略

千金陂诗考略

千金陂始建于唐上元元年,初名华陂。唐大历三年,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重修,易名土塍陂。唐贞元年间,时任抚州刺史戴叔伦再次重修,改名冷泉陂。唐咸通九年,抚州刺史、渤海李公又挖冷泉陂故基,重新筑陂125丈,才开始命名千金陂。千载以来,千金陂屡葺屡毁,屡毁屡葺,上演了一幕幕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感人故事,也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吟咏。可惜多数千金陂诗散佚,目前查找到的千金陂诗仅有43首,其中23首录于《抚州府志》或《临川县志》,三首录于个人文集,17首由耆老何钟芳录于《戴氏六修族谱》(以下简称《族谱》)。

现存千金陂诗主要为明清时的作品,以明代为主。43首千金陂诗中有32首为明代的作品,其中地方志所收12首大都作于嘉靖、万历年间;《族谱》所收17首,据何钟芳考证,都为明正统年间作品;另外三首个人文集所收录的,有一首为嘉靖年间所作,两首为天启年间所作。清代千金陂诗共有11首,这些诗主要为两次文学雅集所创作,一次为清康熙元年的“临川十咏”文学集会,一次为康熙十八年的“梦川亭诗会”。千金陂始创于唐,历次重修都有文人雅士、乡贤名宦为赋作记,按理也应该会有诗作,可惜明代以前的诗没流传下来。

千金陂诗作者主要为抚州乡贤。全部43首诗,乡贤所作有35首,涉及作者28人。明代的32首中,乡贤之作就有29首,涉及作者23人。地方志所录12首,涉及作者6人,其中有多位名家。作品最多的是徐良傅和陈九川,他们均有四首千金陂诗。徐良傅四首为组诗,陈九川三首为组诗。东方戏圣汤显祖、刑法专家舒化、副都御史周孔教等乡贤都有题咏。《族谱》上记载的17首千金陂诗,涉及作者16人,据何钟芳考证,16人基本上是古瑶湖周边的。瑶湖一带,古代属于长宁乡,一向文风浓郁,有乡约会,定期诗文唱和,陈九川有《前坪乡约会记》记其盛况。这16位乡贤中后世比较知名的有黎扩、单宇。黎扩,字大量。幼年孤贫,历任苏州府学教授。单宇,字时泰,自号菊坡。博学有文名,正统七年进士,历侯官、诸暨、嵊县知县。明代三首非乡贤所作千金陂诗中,崔世召就占了两首。崔世召(1567—1642年),字征仲,号霍霞,别号西叟。出身诗礼世家,自幼好学聪慧。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任崇仁知县。在崇仁知县任上,他减免赋税,惩治不法乡绅,颇有政声。崔世召是个非常重视文献的官员,他还编纂了《华盖山志》,为抚州名山华盖山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另一首非乡贤所作的千金陂诗为刘伯燮所作的《司泽民之临川》。刘伯燮(1532-1584年),湖北孝感人。隆庆二年进士,历户部主事,遇事敢言操执清慎。

清代应该创作了不少千金陂诗,因为清代在抚州曾经有两次重要的文学集会活动,千金陂都是其主题之一,不过流传至今的仅有10首。一次为康熙元年(1662年)的“临川十咏”集会。由抚州同知苏本眉(字剑浦)召集,参与者有抚州知府刘玉瓒、临川知县丘泰、府学教授丁弘诲等地方官员,也有应邀而来的贵宾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法门师兄饶宇朴,还有李来泰、刘命清、胡先觉、揭贞传、工拙上人、游恢、丁茂绳、车养正等抚州乡贤,参与者在20人左右。他们以“临川十咏”为题,即以千金陂、墨池、羊角石、翻经台、拟岘台、荆公故宅、陆象山祠、金柅园、玉茗堂、文昌桥等十处临川胜迹为题,同律同韵唱和。按说每个人每个题都会有诗作,可惜流传于今的千金陂诗只有刘玉瓒、李来泰、刘命清、胡先觉、丁弘诲、揭贞传、游恢等人的作品。刘玉瓒,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顺治四年登进士,康熙元年任抚州府知府,曾主修《抚州府志》。李来泰(1624-1682年),字仲章,号石台。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八大山人,即朱耷(1626—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书法,能诗文。这次的“临川十咏”雅集影响很大,后世不少乡贤名宦隔代唱和,留下了一些诗作,如乡贤李茹旻就有《千金陂诗》。李茹旻(1659-1739年),字履如,号鹭洲。康熙五十二年进士,官内阁中书。雍正年间曾修纂《抚州府志》。另一次文学雅集活动是康熙十八年,由临川知县胡亦堂召集的梦川亭诗会。这次集会参与者除了八大山人外,后世多不知名。这次文学集会上,胡亦堂等不仅自由创作了一些诗作,而且隔代追和了康熙元年“临川十咏”,以示对前辈的致敬,因此创作了一批千金陂诗,可惜多数未能流传下来。比如胡亦堂的两个儿子胡挺松、胡挺柏就参与了梦川亭诗会,而且有拟岘台诗流传,但是他们的千金陂诗就失传了。

从诗歌内容来看,地方志所录的明代千金陂诗基本上都是缘事(千金陂重修)而作,讴歌重修千金陂的伟大功绩,为重修者点赞。所不同的是徐良傅、陈九川生于明嘉靖年间,讴歌的是嘉靖二十六年同知陈一贯重修千金陂,而汤显祖、舒化、周孔教讴歌的是万历五年古之贤重修千金陂。如汤显祖的《行千金堤怀蜀人古太守》:曾用三犀压水精,蜀人文雅世清平。年来太守风流尽,分付渔歌与棹声。汤显祖一生都非常关心民生疾苦,热心公益事业。文昌桥、千金陂的重修,崇儒书院的兴创,汤显祖不仅鼓与呼,而且出钱出力出主意,大赞其成。万历五年,古之贤任抚州知府,对千金陂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当时汤显祖还未出仕。二十年后,去官归里的汤显祖行走在千金堤上,睹物思人,深情赋诗怀念这位有功于抚州人民的父母官,表达了自己的政绩观。而与汤显祖同时代的金溪乡贤谢廷寀,有《读》诗,则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线索,即明万历年间曾为千金陂编纂过志书。而《千金堤志》的编纂者正是谢廷寀的堂弟谢廷谅。兄弟两为今金溪县琉璃乡谢坊人,与汤显祖交往颇深,诗文唱和。《族谱》上记载的17首千金陂诗,内容非常多样,或描写千金陂四时风光,或讴歌千金陂伟大功绩,或借助千金陂附近的瑶湖渡口迎送往来抒写人世百态。崔世召的《舟过昭武千金陂感赋》和《祭千金陂》,除了有对重修千金陂的赞美,更有对明末民力不堪的忧虑,表露出一种末世情绪。刘伯燮的《司泽民之临川》,则是一首赠别践行之作。诗人在湖北孝感送别前往临川的司泽民,诗人对临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胜迹了如指掌,把千金陂、拟岘台等临川胜迹作为临川的象征。可见在当时千金陂已经成为临川的人文和地理标志。

到清代,千金陂逐渐失去了其原有功能,也就失去了重修价值。因此清代的诗人们并不像明代的前辈那样缘事而作,而是把千金陂作为人文古迹来吟咏。加上清代千金陂诗作主要是两次文学雅集所创作,难免内容空乏。这或许也是清代千金陂诗流传不多的缘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