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欠下70万巨债,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10年没有后悔

大秦岭深处,有个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山沟——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后山沟。

立冬刚过,山巅上却已是雪盖树梢。天刚蒙蒙亮,山沟里早已鸡鸣猪叫蜂飞舞,一个女人提着20多公斤重的食桶出现在山坡上,布衣旧鞋,一步一挪,她咬紧牙关与陡坡较着劲,蓦地脚下一滑,人翻桶滚,满身泥土……繁重的劳动,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她要把这山沟里上万只土鸡、50多头黑猪、500多箱蜜蜂伺候好。

干活的女人叫房利英,十年前,70万元的巨债几乎压垮了她年过花甲的老父。谁能想到,十年后,她却凭借一己之力即将替父亲还清天文数字一般的债。放下食桶,抖落一身的尘土,房利英说:“我就这一个爹,我家不能欠下良心债!”

时光倒转,十年寒暑,她和父亲经历了什么?

跑得了“老板”,跑不了“老房”

2009年夏,太白县漫山遍野的高山蔬菜成熟了,采摘、装袋、过磅……房利英站在父亲房玉平身旁,一脸崇拜地看着父亲。原来,老房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蔬菜经纪人,丰收时节,家里“菜老板”就能住下六七个,一声招呼,30吨的半挂货车,一顿饭工夫就能将蔬菜装得满满当当。

父亲欠下70万巨债,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10年没有后悔

王老板,安徽人,太白县众多“菜老板”里的收菜大户。六七年来,他收菜量大,付款爽快,然而2009年收菜时,却有些麻缠。收三车菜付一车钱,再收三车,才又付两车钱。由于王老板一贯财大气粗,又有老房家的信誉在,十里八乡还是有100余户菜农将蔬菜装车后,拿着欠条放心地回家了。

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谁能想到,王老板一个“拖字诀”使用得炉火纯青,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了。老房受尽挤对却拿不出钱来,菜农们一窝蜂地去找当地政府讨说法。算算账,网袋、运费超过36万元,菜钱34万元。这70万元谁来付?村民们的眼睛齐刷刷看向了两鬓斑白的房玉平,有人传言:“王老板把钱给老房了,这70万元老房要独吞哩!”

老房有苦说不出,他自家也有10万元蔬菜钱被王老板卷走了。思前想后,老房不甘心,与太白警方一起千里迢迢赶到了王老板远在安徽的老家。没想到,蓬头垢面、家徒四壁的王老板两手一摊:“赌输了,生意也赔得底掉,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老房丢了魂似的回到村里。亲戚当面说:“这钱算了。”有人捎来话:“你得给个交代!”律师提醒他:“34万元的菜钱,是王老板打的欠条,从法律角度说你可以不用管!”

老房悔恨不已,一病不起住进了医院。家里,债主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句句话语像刀子般扎在房利英心口。春节,冰锅冷灶;夜深,哭哭啼啼。村里人替老房家算了一笔账:靠种菜,不知要还到猴年马月;靠生意,谁还敢向老房家卖蔬菜;靠家产,拆房卖梁也还差“十万八千里”。

乡亲们和老房都没想到,老房家还有一个依靠——女儿房利英。她心里较着劲:“爹的债,就是我的债!”

数得清的“欠条”,数不清的“汗水”

苍老的父亲,100多张欠条,70万元债务……老房家就这么垮了吗?刚过30岁的房利英不认命。

房利英在宝鸡市区有一家花店。尽管她披星戴月,挤牙膏一般帮着父亲还钱,可几年下来,还上的钱也只是冰山一角。

父亲欠下70万巨债,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10年没有后悔

2014年,房利英自认为找到了一条生财之路——养鸡。为此,她查资料、做笔记,甚至到郊区养殖场偷师学艺。她认为,回到家乡办个生态养鸡场,日子肯定有指望。

拿出全部积蓄,承包了杨下村后山一条荒山沟,房利英把父亲接到农场,决心大干一场。第一批4000只土鸡苗运来了,没想到第一夜,就让她欲哭无泪。那一夜,山里风大气温低,鸡苗因为怕冷,层层叠压挤在一起取暖,一会儿工夫,就能叠压成磨盘大小。房利英赶紧拨开鸡苗堆,下层的小鸡已经窒息死亡。房利英一夜未眠,拨开东边的“磨盘”,西边又隆起三个“磨盘”……天亮的时候清点数目,400只鸡苗窒息而死,捧着死去的小鸡,她的心在滴血。

鸡苗越养越大,苦难却接踵而至。夜半时分,黄鼠狼钻进栅栏,咬出一地鸡毛;荒山野岭,房利英眼睁睁地看着山鹰从天而降,抓起小鸡腾空而飞;鸡开始产蛋了,野猪又拱开栅栏,吃得满嘴流蛋黄……4000只鸡苗,短短数月就有上千只死亡。算算总账,第一年她足足亏了50万元。年底时大雪封山,房利英在山上哭得像个娃娃。

怎么办?房利英决定贷款。然而,银行却通知她不符合贷款条件。当时房利英正在路边吃热馄饨,接到这个电话,她又失望又伤心,泪珠不停掉落在碗里。

难道这就是命?房利英一发狠,瞒着家人,抵押了宝鸡市区的住房和花店,借债20万元,她要破釜沉舟再拼一把。

2016年,又一场考验接踵而来。夏天的一场雷雨,浸湿了鸡腹绒毛,大量的鸡感冒了,第二天就从鸡场拉出了6架子车死鸡。擦干眼泪,房利英继续苦干,割草,镰刀划破手掌,随便找块破布缠缠;铲粪,累得她直不起身子,找棵树靠靠;大雪封山,一包挂面就是她的口粮。村里人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都吃不了这个苦,她这是在拼命呢!

蹚得开的“前路”,还不清的“情分”

乌云总有散去的时候。2017年,养鸡场走上正轨,房利英又开始养起猪和蜜蜂。尽管每日辛劳依旧,但她最快乐的是农场有收益了,她和父亲能够陆陆续续给乡亲们还钱了。

村里人说,老房家说话吃铜咬铁、做事顶天立地。老房总是亲自登门还债,他赔上笑脸,说:“日子久了,亏欠了。”人家同样送句暖心话:“房叔,不着急,谁还没个难处!”

父亲欠下70万巨债,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10年没有后悔

房利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干得更欢了。她的土鸡蛋订单不断,土猪肉供不应求,土蜂蜜更是成了抢手货。常年跑市场、脑子灵活的她,思量着:“这样卖下去的确卖得快,但却很难卖得值。怎样才能卖得值呢?”

2017年至2019年,她蹚开了前路,实现了自己的“三级跳”:

第一跳,她带货上门,敲开了宝鸡很多星级酒店的大门,鸡蛋、鸡肉、猪肉、蜂蜜的品质让大厨们赞不绝口;

第二跳,她在淘宝等七家电商平台推出了自家特产,实现了一座山沟供全国;

第三跳,她大量收购太白花椒、木耳等山货,做成精包装,在县城开起了160平方米的形象展示店,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辅相成、互动销售。

“三级跳”的过程中,房利英一直在支持父亲还债,连律师口中“不用管”的34万元菜钱,也主动认下来挨家挨户偿还。如今,房玉平已经还完了绝大部分债务,女儿的合作社也吸收了158户群众成为社员,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这70万元债,估计很快就能画上句号了!”在年过古稀的房玉平眼里,女儿是他一生的骄傲,他叮嘱女儿,路宽了,更要记得曾经亏欠大家的情分。

“放心,老爹!”房利英脆生生地应下来,她正准备去提款。年底了,她准备给附近六家村40名残疾人分红,每人装个1000元的红包,因为“亲不亲,故乡人哩”。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海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