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贬低四阿哥之后,为何康熙突然转移话题?

用户59192782128


对胤禛“江南行”的认可

治小国花小钱,治大国花大钱。大清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人员众多,不是这里赈灾花钱,就是那里打仗花钱,但当时的国库却没钱。胤禩执掌户部期间,为了笼络人心,竟然将国库的银子,全部无息贷给臣子,至于黄河发大水时,朝廷竟然连赈灾的钱也拿不出来。如果不赈灾,灾民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就会出现大规模动乱,朝廷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

所以,康熙发愁啊,愁的是谁能站出来筹款,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胤禛找到太子,毛遂自荐,主动为君父分忧,下江南筹款赈灾。

胤禛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他手段激烈,把整个江南的士大夫都给得罪了,连京城的八爷党和大阿哥心里也不开森了。这下人家就有意见了,纷纷上书弹劾胤禛。

消息传到京城,几位上书房的大臣议论纷纷,佟国维、马齐“和稀泥”,没有明确表态;张廷玉立场鲜明,直接支持胤禛,“这大清的江山,真需要四爷这样的人痛加整顿不可。”康熙接过马齐的话:

“老百姓说: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这口风截然不同。”

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诉在场的大臣,我康熙的情报系统很发达,没什么能瞒得住我,你们知道官员们的意见,我还知道老百姓的民意;二是指出胤禛虽然针对官员,但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间接地认可了他下江南的作为,让你们这些大臣议,是要帮胤禛解“弹劾”之围以及如何奖励。

但胤礽没有明白康熙的弦外之音,看着胤禛有作为,立下大功,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就在康熙面前贬低胤禛。康熙肯定不能埋没有功之臣,也不可能处置帮老百姓办实事的人,于是,借着转移话题的同时,也否定了胤礽对胤禛的评价。

秋媚说:如果康熙不吱声,任由胤礽继续“黑”下去,那上书房大臣就会以为康熙默认胤礽的态度,到时整个朝堂都会形成一股“倒胤禛”的风气。那时,谁还敢承担得罪人的事?谁还敢帮老百姓办事?谁还敢追缴户部欠款?因此,康熙必须及时制止胤礽对胤禛的贬低。

委婉地批评胤礽

要做一个合格的储君,既要有容人的胸怀以及过人的能力,也要有敏锐的“嗅觉”,能从皇帝的只言片语中领会出真实用意。胤礽坐在储君的位置,将来也是大清的继位人,康熙对他的期待与要求也是蛮高的,但胤礽的表现显然是让人失望的,黄河发大水你给不出解决方案,侄儿病了你不去探望,弟弟立功了你包容不了。康熙借天津桂顺斋的萨其马转移话题,实际上隐含着对胤礽的批评教育: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萨其马,用的是真狗奶昔加蜜,跟御膳房做的不一样。”

一、桂顺斋寓意着地方和民间,御膳房代表朝廷。下过地方的人,了解的是实际情况,掌握着第一手资料,更接地气,与你这天天待在宫里不问世事的储君还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光顾着吃京里的东西,听京官的汇报,还要多接触去过地方的一线人员,兼听则明。

二、胤礽所处的位置也不容易,在康熙没有准备换帅时,储君的权威还是需要维护的。如果直接批评,大臣和皇子就会不服胤礽,以后他就会难以服众,许多事就没办法开展。所以,只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加以教育,期待他能够稍微有点长进,以后胸怀能够大度点,拿出人君的气宇团结兄弟和臣子。

三、胤禛现在是你胤礽的小跟班,也是你推荐去江南筹款赈灾的,你抹黑他,不就是抹黑你自己吗?现在老百姓都支持胤禛,你是要让朝廷站在百姓的对立面吗?赶紧刹车吧,我康熙要代表天下大多数黎民百姓的利益,谁跟我是同道中人,我就重用谁。

秋媚说:胤礽的几句话,反映出他狭小的格局与嫉贤妒能的品性,只着眼于眼前得失,根本没有以大清江山社稷的长远利益为重。反观胤禛,初试身手就赢得康熙赏识,为了大清江山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与众皇子的对比中,高下立判,这也为日后的夺嫡之路增添一块砝码。

秋媚读史


这就是对太子的回答表示了极度“无语”的态度。若是没有大臣在现场,估计早就生气了,一是为了顾及储君的体面,二是他打得是遵循自己教诲的牌子,不好说他什么,所以才岔开话题,让上书房大臣尝尝天津桂顺斋新进的沙琪玛。

其实刚开始康熙对胤礽的回答还是饶有兴致的,只可惜越往后越不靠谱。主要在于一点:没抓住要害,或者说踩空了。自古治国之君靠的主要是两方面:道和术。道是冠冕堂皇的,比如以百姓之心为心。但是往往没有什么操作性,及时你确实这么想的,但要做到,必须用“术”,否则就是坐而论道地空谈。

因此太子的回答其实是中规中矩的,父皇的德教当然是好的,但那仅仅是“道”,人君要识“道”,更要用“术”,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胤礽首先把父皇教诲抬出来,要训他不等于训康熙自己吗?太子贬低四爷他们的“术”,恰恰是他所缺乏的。

所以康熙表现出的其实不是生气,而是担忧,担心未来的大清皇帝是温室里养的花,不识人间冷暖,不吃宫里而用天津的萨其玛,也有希望他能体会出宫历练的必要和不易。既然他又不出去,宫里的事能不管管好吗?于是又责备他应该关心照顾好在外奔波的阿哥家里。内外都不得意,不称心,距离废黜还会远吗?


江南三月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尽管胤礽贵为皇太子,但是其对于自身“太子党”集团内部的“团队建设”方面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用极度失败来形容。

他的不能够很好的慧眼识人,任用司马尚、黄体仁、肖国兴等一众阿谀奉承、贪慕虚荣的“小人”,无疑是在自己的身边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他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又让包括张廷玉在内的许多忠于康熙的臣子想对其予以支持和帮助,却又望而却步、无可奈何。更为重要的是,胤礽对于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这两位曾经对他给予重要帮助和扶持的兄弟,一而再、再而三的将其“出卖”,没有予以足够力挺,最终也永远的失去了这二人的支持,进而为自己树立了新的“敌人”。

而对此,就连康熙也是颇有微词,尽管没有直说,但是面对胤礽如此不懂得团队培养与经营的行为,他也只能用转移话题的方式,予以遮盖与提醒,而在他心中,却是对于太子胤礽的无尽失望。


胤礽的对雍正的批评,反映出的是其性格上的怯懦与处事态度上的没有原则。

黄河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灾患,两岸百姓遭灾,名不聊生,可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之下,国库却是无比的空虚,朝廷甚至无法兼顾修堤抗洪与购粮赈济。于是这才有了雍正被康熙任命为钦差大臣,专门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以缓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而在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雍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是由太子胤礽向康熙皇帝举荐,这才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与任用的。

而这,无疑也给外界传达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一,雍正是被太子胤礽推荐的,那么此时的雍正必然是胤礽集团的,不然胤礽也不会将如此重要,且关乎重大的差事交给雍正。毕竟,如果雍正办事得力,达成了预期的目标,不仅雍正将获得封赏,就连胤礽本人也会因为荐人得当而赢得康熙的褒奖。

其二,既然是太子胤礽举荐雍正前往江南筹款赈灾,那么在这件事情上,雍正与胤礽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胤礽对于雍正的力挺与支持也就成为了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为雍正的行为“力排众议”,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胤礽的责任与义务,胤礽对于雍正的“保护”是更加的责无旁贷的。

然而,事情却没有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有荣誉与赞赏的时候,太子胤礽选择了欣然接受,而当雍正等人真的面对朝堂非议的时候,胤礽却是主动的“落井下石”,急于撇清了关系。

康熙召集上书房的三位大臣,即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协商朝臣参奏雍正“纵容灾民闹事”,并且“逼迫富商捐款”一事。

此时的康熙对于此事持有的态度,在此之前已经表明了。

当马齐说,江南官场流行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这样的顺口溜的时候,康熙果断对上了“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特别是在此之前的朝会上,康熙更是不断强调“宗室与国同体”,这都说明康熙对于官场的声音,更在乎的是百姓的看法与评价。

然而,在康熙如此明显的暗示下,胤礽却回答道:

“儿臣以为四弟的才具是有的,办事也肯尽心尽力,这次筹到了款也购到了粮,也算是解了朝廷的一次燃眉之急,功不可没。但是,皇阿玛经常开导儿臣们,要以德为本,以仁导行,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

当听到胤礽如此回答的时候,康熙选择了沉默,其心中更多的还是一种失望与无奈。

一方面,胤礽推举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筹款赈灾,本应是其在朝中最大的支持与后盾,然而胤礽却选择对其行事方式方法进行了批判,这样颇有“沽名钓誉”、“趋利避害”之嫌的行为必然是不能为崇尚“仁德”的康熙皇帝所容忍的。

另一方面,即便是雍正的“激烈激诈的手段”为人所诟病,但是其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帮助朝廷缓解了燃眉之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康熙希望胤礽看到的是问题的本质,然而胤礽却只看到了表象就妄加评判,康熙怎么不气愤与失望。

而结合后来康熙的将雍正册封为雍郡王,并且当众夸赞太子胤礽荐人得当的举动来看,此时康熙是非常希望胤礽能够为主动肯定雍正等人的成绩,进而将廷议的重点,从雍正等人的行为不当,转变为对其如何进行封赏。

如果事情真的如此发展,那么获得封赏后的雍正,必然会对太子胤礽的举荐感恩戴德,更是因为胤礽能够在关键时刻对其进行力挺,而日后更加尽心尽力的为胤礽办差,与此同时,胤礽也可以将自己一番能力与气魄进行展现,树立个人威望,稳固其太子地位。

这才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然而胤礽的行言行却完全是与康熙的想法背道而驰,康熙也只能压制自己心中的不快,再度教育一下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用天津桂顺斋的萨琪玛来转移话题,充满了康熙的教育与暗示。

“那个天津桂顺斋新进上来的萨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的不一样。李德全,给大人们各上一份尝一尝。”

宫中御膳房的萨琪玛与天津桂顺斋的萨琪玛,虽然品类相同,外形相近,但是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御膳房的萨琪玛是按照宫里的传统,为的就是符合皇上和后宫妃嫔们的口味,桂顺斋的萨琪玛,则是原料、工艺都产自于民间,因此更加符合百姓的口味,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而尽管味道不同,但是作为民间老字号,桂顺斋的萨琪玛,同样也为宫廷内的王公贵胄们所赏识,特别是康熙,对此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不惜以此作为馈赠与朝中重臣进行分享。

而康熙之所以拿这两种萨琪玛做比较,实际上,其中是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的。

其一,康熙这是在告诫胤礽,民间的舆论和百姓的看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桂顺斋的萨琪玛是老字号,不能因为其与御膳房所制产品的味道不同,就将其进行否定,毕竟,它也是经历了民间市场的评价与筛选,为老百姓所认可的,因而才能声名远扬,长久经营。

这就如同雍正等人前往江南办差一样。纵使朝臣们弹劾雍正“激烈激诈的手段”,不符合“圣人”的“仁德”之道,但是这得罪的仅仅是一些贪官污吏,造福的却是一方百姓,同时也缓解了国家的为难,解决了朝廷的当务之急。因此从结果上来说,雍正是要被认可的,而不能因为其具体的方式方法而对其进行全盘的否定。

因此,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社稷,是否为百姓所认可,才是评价功过是非的根本标准。

其二,康熙这也是在告诫胤礽,要有着自己的观点,懂得力排众议。

御膳房的萨琪玛是按照宫中人的好恶而制作,特别是的康熙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品质和味道,于是御膳房的萨琪玛可以看做是对康熙的口味的一种的奉承,而其他人对于这样的口味的赞赏,实际上也是对于康熙的一种迎合。然而,桂顺斋的萨琪玛,则不会如同宫中这样,口味如人云亦云一般,参照的是老百姓的喜好,因此得到的也就是老百姓的认可。而百姓们也会通过自己的购买以及高度的评价表明自己的支持,反之则是表明其与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

对于雍正纵容灾民闹事”以及“逼迫富商捐款”,朝中有着反对的声音,相对应的是雍正的行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此时的太子胤礽,不能对因为官员们以及其他皇子的反对意见,而放弃了百姓的声音,更不能因为担心自己有可能会招致的反对声音,而可以的去迎合与讨好。反之,此时应该有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评价,同时,更多的应该倾听的是百姓的声音,而不是与朝臣们随波逐流。

在这之后,康熙又询问了太子胤礽是否关心过雍正家里的情况。

“这老四老十三家里怎么样了?他们奔波在外,你这当兄长的该多关心着点才是。”

其实,这也是康熙对于太子的批评,在此之前,对于雍正儿子弘时的病情,胤礽选择了不管不问,最终还是八阿哥胤禩等人施以援手,才确保了其平安与健康。

太子胤礽作为雍正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兄长,也是作为两位阿哥的领导和上级,关心下属的家里,不仅能让在外的兄弟放下顾虑全心办差,把朝廷的事情办好,更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方式,让兄弟感到暖心。这样日后才会让雍正等人继续死心塌地的跟着胤礽办事情,进而成为其最为坚实也是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而胤礽的太子之位乃至日后的皇位才会更加稳固。

可这样的一个细节,又一次的为太子胤礽所华丽的错过了,康熙怎能不对其倍感沮丧。

复盘康熙这次召集上书房的三位重臣以及太子胤礽商议雍正江南筹款赈灾一事,既是为了给雍正正名与打气,同时这也是康熙为了太子胤礽精心设计的一次提升声望的重要机会。

如果胤礽能够在三位上书房大臣面前,积极反驳官员们的参奏,并且对于雍正的行为予以鼎力的支持,甚至建议康熙不仅要核准雍正对于贪墨官员的罢免弹劾,更是要对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予以褒奖,这才是康熙想要看到的。

试想一下,如果胤礽真的如此,其将继续获得雍正等人的支持,稳固了其支持力量,进而可以更好的抵御来自于其他皇子的冲击。与此同时,康熙也可以借此进一步向太子胤礽授权,并且继续培养雍正等人作为其“羽翼”,更好的扶助其署理国政,这也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权力交接的机会,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权力过渡,胤礽的地位也必将是无比的稳固。然而,胤礽的回答却将这一切彻底搅乱,更是让当事人感到了无比的心寒。

于是,康熙只能借此转移话题,想必此时的康熙,内心中必然是无尽的愤怒与失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