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夢醒時分-月兒moon


中国人特别讲究盖棺定论,尤其是古代的官员,因为这涉及到他在史书上的评价。据史书上记载,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给他的盖棺定论是:“狄阁老走了,朕的朝堂空矣!”

这短短十一个字,足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评价之高。不仅如此,武则天还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这也是武则天一朝,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大臣,狄仁杰的荣耀,不可谓不盛。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等到太子李显即位后,为报答当年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为他力争太子之位,故追封他为司空,这是唐朝最大的官职,正一品。

其后,唐睿宗李旦即位,因为当年李旦被武则天囚禁时,是狄仁杰冒着杀头危险,极力劝说武则天释放李旦。

所以,等到李旦称帝后,又加封狄仁杰为梁国公,让其成为国公爷。不仅如此,李旦还让人在魏州给狄仁杰修建了祠堂,让百姓世代祭拜,以此纪念他的杰出功勋。



本来,这对于狄仁杰的家族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可惜的是,狄仁杰的这个祠堂,最后却沦为世人耻笑的对象,甚至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都要拜狄仁杰的儿子所赐。据史书上记载,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狄光嗣、老二狄光远、老三狄景晖。

由于老二狄光远去世较早,历史上有关他的事迹也多,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说起狄仁杰的儿子时,主要就是指大儿子狄光嗣和小儿子狄景晖。

狄光嗣作为狄仁杰的嫡长子,自幼就被狄仁杰重点培养,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让当朝宰相们各自举荐一人来担任尚书郎,结果狄仁杰直接举荐自己的这位嫡长子狄光嗣,于是狄光嗣一出道就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部门。

当然,这狄光嗣把工作也干得非常好,并没有给狄仁杰丢脸,以至于武则天都夸赞说:“祁奚内举,果得其人。”也因为此,狄仁杰并没有因为用人唯亲而留下骂名。当然,不管怎么说,狄光嗣能有这样的成就,这与狄仁杰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关系。



后来,狄光嗣又因为狄仁杰的缘故,颇得李显和李旦的关照,官拜刺史和太府少卿等职位。这就相当于狄仁杰的爵位和恩荫,都被狄光嗣得光,轮到狄景晖头上,已经是落落余晖。

狄景晖的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魏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的官职,是正八品,相当于当时的县丞,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副职县官。

对于狄景晖来说,父亲狄仁杰生前官拜正三品宰相,死后追封正一品司空。大哥狄光嗣因为比他早出生,得到全部福荫,成为从三品的刺史和太府少卿。狄景晖同样是狄仁杰的儿子,就因为出生比大哥晚,结果只能混个八品县当。这样的情况,让狄景晖心里很不平衡。

所以,等到狄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时,就开始大肆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对此史书上特意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贪暴为虐,民苦之!”

同时,随着狄景晖的坏事越干越多,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景仰之情,也慢慢地就变成怨恨之情。

终于有一天,老百姓对狄仁杰和狄景晖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把狄仁杰在魏州的祠堂给砸毁,还把狄仁杰的雕像和牌位都给砸了,皆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后来,朝廷听说后,就将狄景晖给免去官职,至于狄仁杰的祠堂,也没有再重修,这件事也成为狄仁杰唯一的污点。


我是赵帅锅


这个提问给人一种错觉,老百姓对狄仁杰非常痛恨,其实并不真实,狄仁杰的一生多少功绩自然不用多说,而狄仁杰死后,老百姓砸他的祠堂,不是因为狄仁杰做了什么坏事,相反,是因为狄仁杰没有教好儿子。

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凡是得到高官厚禄的,基本都是要造福子孙的,特别是古代的时候,还流行继承这一做法,但一般继承了父辈职位的人都是嫡长子,次子是没有权力继承父辈的地位的。

狄仁杰这一人物,生前其实名气还没那么大,而正是在死后,大唐的朝廷才开始对狄仁杰过去的功绩大家封赏,众所周知,狄仁杰是个非常受到武则天重视的人物,他一生的辉煌多大,在死后,朝廷就会怎么纪念他。

而狄仁杰死后,他曾经的辉煌很当然的便落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狄仁杰有两个孩子,一个叫狄光嗣,而另一个孩子,比这个孩子要出名的多,他的名字叫做狄景晖。

狄仁杰给自己的后辈留下来的光辉不少,但古代的时候流行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狄仁杰的嫡长子,狄光嗣自然将狄仁杰留下来的所有成就继承过去了,不仅是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获得了不俗的职位,还因为狄仁杰在民间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也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尊重。

虽说狄光嗣继承了狄仁杰的位置,但是狄仁杰的第二个孩子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只得到一个八品小官,放到现在也就算一个县级干部,生在狄家,自己的父亲名满天下,而自己却只能混到这个位置,狄景晖内心是很不满足的。

或许是内心的憎恨逐渐增长,狄景晖开始无恶不作,生在狄家却最后沦落到这个地步,看来狄仁杰生前的确没有教育好他,狄景晖对百姓有多狠,百姓就对狄仁杰有多恨。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了不少人开始怨恨狄仁杰,教育了一个这样的儿子,而被迫害的百姓便开始自发的砸狄仁杰的祠堂。

其实百姓也不是恨狄仁杰,只是恨他生了个这样的儿子,虽然狄仁杰的一生几乎没有污点,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却为自己抹黑不少。

像这种因为怨恨儿子,便将气撒到父亲头上的事,虽说有,但也绝对不多,之所以在狄仁杰这里表现的这么明显,主要还是因为狄仁杰的名声太好了,而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被苛求,百姓自然就更容易将气撒到他身上。


魏青衣


大唐子民砸的是狄仁杰的生祠。什么是生祠呢?这是古代信仰民俗,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老百姓为何砸狄仁杰的生祠呢?为何如此痛恨狄仁杰?

事情的本末是这样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当政期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之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启用66岁的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注:此前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虽洗清冤屈,但被武则天贬为彭泽县令)



唐代魏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大名、馆陶;河南南乐、清丰范县;山东冠县、阳谷等县地。

狄仁杰上任之初,没有像前任刺史那样用皮鞭强逼百姓修城垒战壕,而是让百姓回家耕种,不让百姓荒废地里的庄稼,丰衣足食才能更好的抵御侵略。狄仁杰亲自带领士兵修城造武器。

孙万荣知道狄仁杰的厉害,狄的复出是孙的噩梦,他知趣的不战而退。

魏州百姓感念狄仁杰为他修了生祠。

神功元年(697年),67岁的狄仁杰再次拜相,尔后进京城为官。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长子叫狄光嗣,历任司府丞、地方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等官职;次子叫狄光远,当初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时,是他持父亲在狱中写的帛书向武则天鸣冤。后官至司马。

第三子最初叫狄光昭,后改名叫狄景晖,据说是避唐睿宗的德妃——昭成顺圣皇后之讳。

狄仁杰的第三个儿子狄景晖曾任魏州参军,刚开始为官还比较清廉刚正,但随着官职的步步升迁,景晖逐渐放纵自己,尤其是父亲做了宰相后,更是在魏州一手遮天,欺男霸女、贪污贿赂、卖官鬻爵等不法行为罄竹难书,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狄仁杰万万没想到:“虎父生了个犬子,龙种生了个跳蚤”。接下来狄仁杰被这个“坑爹”的小儿子害惨了。



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魏州老百姓把痛恨狄景晖的怒火发泄到了砸狄仁杰的生祠上来了。百姓把曾为狄仁杰修的生祠砸了个稀巴烂,拒绝再供奉狄仁杰。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旧唐书》

狄公到了暮年却遭受了奇耻大辱,这怪不得别人,谁让他没教育好儿子呢?

结语:狄仁杰得知情况后,把小儿子撤职交有司审理治罪。两年后狄仁杰去世。


秉烛读春秋


千错万错都是他儿子狄景晖的错,自己的行为让父亲颜面扫地,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英明一世,但却也糊涂一时,防盗防贪却忘了防自己的儿子。自己政治清明,儿子却贪得无厌,祸害一方。子不教,父之过也。

狄景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深受宠爱,但生活一点都不检点。巧舌如簧的他蒙蔽狄仁杰的双眼,自己却胡作非为,弄得民不聊生,以至于百姓痛恨狄仁杰。

《旧唐书》有言:“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大概意思就是,狄仁杰在魏州当刺史时体恤百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魏州百姓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以此纪念他。

等到他离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来到此地当官,但却鱼肉百姓,魏州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毁掉了曾经纪念他的功德碑。

整个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当初狄仁杰上任魏州刺史,为人清廉,事事为民做主,严惩当地恶霸。魏州百姓的生活大有改善。

而当年,契丹大军又要来侵扰,整个魏州人心惶惶,百姓乱成一锅粥。狄仁杰迅速派军稳定民心,让百姓活动如往常,毫无混乱现象。


契丹密探见此状,快马加鞭回去禀报,契丹首领认为大敌压境,百姓必会乱阵脚,城内必有所防备,所以毅然撤兵。

魏州百姓躲过了大灾难,而狄仁杰又是个好官,于是魏州百姓便给他建了祠堂,立了功德碑。

由于政治有为,狄仁杰又被提拔。十几年之后,狄仁杰的儿子狄景辉来到魏州担任担任司功参军,不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做事,他便为所欲为。

当地的恶霸与他勾结一起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知道他是狄仁杰的儿子之后,百姓更加愤怒。认为生出这样的儿子狄仁杰也有过,于是百姓冲进祠堂捣毁。

有密探汇报狄仁杰,狄仁杰听闻愤怒不已,命令人撤了儿子的官职,断了他的俸禄。

狄景晖没有了俸禄,也就没有了花天酒地的资本,于是又故伎重演。跪着说自己会洗心革面,为百姓谋福。

许多大臣又纷纷向狄仁杰求情,但狄仁杰丝毫不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毕竟民心已经向背,若不严惩,也枉他一生英明。


狄景晖依旧被罢了官,并且厉声告诫自己的儿子:兴邦,不可以用贪婪之人,应当选贤举能,此乃治国之道。百姓得知后,又将被捣毁的祠堂重新修整,以此纪念他的刚正不阿。

其实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出人头地,就这个狄景辉专门让他背黑锅。

祸害百姓对于狄仁杰来说是最大的罪过,无论是谁都不可容忍,所以亲生儿子也被他严惩不贷。

这样的好官确实深得民心,也是百姓安居乐业强有力的保障,但这样的清官,确实不多。

而狄仁杰这一生,最愧疚的人无疑就是娄师德,差点“恩将仇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狄仁杰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与娄师德同为宰相,自己经常遭到其他官员的排挤甚至诋毁,官职几度沉浮。但是娄师德却不一样,他的宰相一职一直稳坐。

娄师德与狄仁杰的性格不一样,他不会直接将坏人揪出来,“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很少得罪人。

贪官当道,他也绝对不会惩治任何人,他一心只会退让,这就是他所谓的“与人为善”。

说娄师德懦弱没骨气的人并不少,不屑与他为伍的朝廷大臣也非常之多,但是不论别人对他成见有多大,武则天却异常喜爱。


狄仁杰认为娄师德唯唯诺诺,自己不愿意与他共同办公。身居要职,却不为百姓谋福,贪官污吏却不敢揪,也是个没骨气的人。

武则天听闻,也知狄仁杰其实是要自己撤了娄师德的宰相一职。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在他眼里娄师德算是一位贤人否?

狄仁杰回答说:他固守边疆多年,确实是有功劳,但此人是贤中不足。其实狄仁杰的意思还是娄师德坐在宰相的职位,他的才能是不配的。

武则天又说:“当年娄师德率领18万兵马与吐蕃叛军大战,凯旋而归,又用计使吐蕃稳定,使得边疆百姓安居乐业,是否称得上贤?”

狄仁杰哑口无言,但理不直,气却壮的说:“他不能够知人善任。”

武则天笑着说:“你的宰相一职都是娄师德力荐的,难道娄师德推荐的不是贤人,而是闲杂人吗?”

狄仁杰听罢,才知自己的官职是娄师德力荐的,内心惭愧不已的说:“娄公竟宽容至此,我真是配不上娄公的宽宏大量,实在惭愧。”

其实娄师德是有他的为政之道,不强出头,却以智取,特别是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里,保身才能又机会将他们处置。
他不争,并不是他怕,而是要谨慎从事,看似唯唯诺诺,其实是大智若愚。武则天得娄师德与狄仁杰,可谓稳坐龙椅,江山可保。


史之策


答:很多人对狄仁杰的了解,是通过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得来的。

的确,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高手。他曾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大权,公正廉明,执法如山,明察秋毫,英明善断,到任仅一年,就判决了以前积压的几千件案子,牵涉到一万七千人。案子判决结束,没有一人喊冤,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

但狄仁杰不仅仅是一个断案高手,他实在是一个“完人”的标本,是后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刚正不阿,敢于犯颜上谏,直陈己见;他是文人出身,却有统兵御边,有效地阻挡了突厥、契丹对边疆侵扰;他勤于吏职,爱民如子,每到一地任职,就造福一地,政绩卓著,老百姓在他活着时候就为他建造了生祠,几乎他任官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老百姓为他修建的祠堂……当然,他最为后世史家所瞻仰的,就是有“复国大功”,劝谏武则天还政于唐。

狄仁杰早年到宁州任职,着力严惩地方贪官污吏,安抚民心,治理宁江(也叫九凌河),劝农植桑,大力发展生产,又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抚和戎汉,短短一年时间,宁州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后来狄仁杰被朝廷提拔为冬官(工部)侍郎,宁州百姓依依不舍,哭声遍地。

狄仁杰离任之后,州民在城西庙嘴坪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

越王李贞是李唐宗室,不满武则天篡位,他在担任豫州刺史时,起兵造反。

李贞事败后,有五千多豫州州民遭受到了武则天的血色清洗,将要集体处死。

前来出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心急如焚,不顾律令森严,毅然写了一份《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将这些人保奏了下来,被改判为流放,迁徙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

这些从鬼门关上回来的流徒行经宁州,宁州父老告诉他们:“你们能大难不死,正是我们狄公冒死相救所致!”

流徒们听了,全都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宁州百姓所建“狄公德政碑”之下放声大哭。

从此,后世又将宁州的“狄公德政碑”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加建了一座“狄梁公庙”。

后世凡到宁州做官者,无一不去“狄梁公庙”前祭祀。

宋范仲淹知庆州时还亲自撰写了狄梁公的碑文,对狄仁杰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府赵鸣乔还自筹经费,重修了“狄梁公庙”。

后世还在宁州建起了“狄公祠”,其中狄公祠的“梁台雪霁”被誉为庆阳府八大胜景之一。

狄仁杰因为触动朝廷权贵的利益,不久被撤去豫州刺史之职,先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接着又贬为彭泽令。

彭泽正遭受饥荒,狄仁杰不管自己的处境险恶,向武则天上《乞免民租疏》,为百姓请命,为百姓申请赈灾,同时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

渡过难关后,狄仁杰革新吏治,,劝课农桑,鼓励生产,把彭泽地方的经济搞得蒸蒸日上。

彭泽县人民感其恩德,集体自愿捐钱捐物,为狄仁杰建立了一个生祠堂,把狄仁杰当神来拜。

唐朝末年,诗人皮日休到此看到狄公祠香火还是很旺盛,大为惊叹,作《狄梁公祠碑》。

契丹入侵,河北骚乱,武则天起用能人狄仁杰任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了魏州,不但协助官兵赶走了契丹兵,还推行“缓赋宽役,劝农课桑”政策的进行积极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且仓廩充实。

武则天欣喜之余,升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

魏州吏民恋恋不舍,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相约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

就是这座由魏州百姓亲手建造的祠堂,在若干年后,又被魏州百姓亲手所拆。

魏州百姓并不是痛恨狄仁杰本人,而是痛恨狄仁杰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狄景晖。

狄景晖在狄仁杰去世后,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祸害一方。

百姓一怒之下,恨屋及乌,就把祠堂捣毁了。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到了晚唐,百姓对狄景晖的劣迹渐渐淡忘,仍然感念狄仁杰清正为民的恩德,又把狄仁杰祠堂重新修建了起来。

即使时光已经过了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当时人们修建的狄公祠碑。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啊。


覃仕勇说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件事狄仁杰错了,他错就错在当年没把他儿子射墙上。

玩笑话。

狄仁杰一代贤相,上至武则天下至生民百姓没有一个不尊敬狄仁杰的。但是狄仁杰的第三子那可真不是个东西。

他的三儿子叫狄景晖,当年狄仁杰在并州当刺史时老百姓为了感激他的功德给他修了一座生祠,结果他三儿子到并州当官的时候却贪婪暴虐,老百姓是忍无可忍,但是自古民不与官斗无处发泄的老百姓一怒之下砸了狄仁杰的生祠:“谁叫你生了这么个玩意!不砸你砸谁!”



并州可是狄仁杰的家乡啊,狄景晖对故乡人都如此残暴,可见其为人了。

事情闹大后狄仁杰断然将狄景晖罢官。


守仁读仁


诚邀,我是子曰读历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那么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到如此地步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子曰为大家讲讲另外一个正史记载的事情,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让人颠倒三观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


龚自珍是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己亥杂诗》,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还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与龚自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儿子龚橙,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龚橙给英国人巴夏礼做幕僚时,曾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让世界瑰宝毁于一旦。子不养父之过,龚自珍难辞其咎。




狄仁杰亦是如此。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官居宰相,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皇帝武则天的重用。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时,因为政绩卓著,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可是后来,他的三儿子狄景晖也来到魏州任职,他和父亲做事完全相反,贪婪残暴,恶事做尽,受到老百姓的痛恨。老百姓心生怨恨,就把怒气发泄在了狄仁杰的祠堂上。


《三字经》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龚自珍的儿子卖国求荣,狄仁杰的儿子祸害百姓,都是做父亲的教导无方。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胜过一切教育。


子曰读历史


现而今的人们认识狄仁杰恐怕没有几个是通过《旧唐书》《新唐书》,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通过小说《大唐狄公案》、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以及与武则天相关的艺术作品才知道了狄仁杰的存在。《大唐狄公案》是外国人高佩罗写的小说,除了狄仁杰这个名字,几乎没有多少内容与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扯得上关系。至于那些个电视剧……现在的所谓历史剧是个什么玩意儿,想必不需要本人多说什么吧?



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本人总结了四个字——“政治滑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举个例子吧。武则天在称帝前后的一段时期内,为了铲除异己而大肆任用诸如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这些人为了迎合武则天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制造了不少冤案,“狄仁杰谋反案”便是其中之一。酷吏们将狄仁杰下狱之后,正摩拳擦掌打算大刑伺候呢。结果,狄仁杰刚进号子就全招了,承认自己谋反。按唐制,犯人认罪招供了便不能再刑讯逼供,酷吏们傻眼了:“我们没事儿干了,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就在这个时候,狄仁杰以换洗棉衣为由将给武则天的申诉书藏在了棉衣之中。不久之后,申诉书被传到了武则天手里,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你老狄不是承认谋反了吗?又申诉什么?”狄仁杰回答道:“我要是不承认谋反,还有命见到您吗?”仅此一事,足见狄仁杰的智慧。



如果说“狄仁杰谋反案”中狄仁杰是为了保命才玩起了智慧,接下来的事情就只能用“政治滑头”来解释了……面对武则天的改朝换代,狄仁杰并没有向一些自诩李唐忠良的大臣那样以死抗争,而是坦然接受了既成事实,并且继续为新皇帝武则天服务,后来还再度担任了宰相。想必电视剧《神断狄仁杰》里的内史、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实际上都是唐朝宰相的具体职务。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不止一位,狄仁杰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狄仁杰却不像一些把宝全部压在武则天身上的大臣,他把“政治滑头”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反武则天,却又不逆李唐。在武则天手下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却又从来不把事情做绝,对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和李唐残余的宗室成员保持了应有的尊重。在临终前三年,狄仁杰冒着触怒武则天的风险向武则天提出了立子不立侄的建议。狄仁杰也无愧“政治滑头”这个称号,他并没有从国家层面慷慨激昂,而是从家的层面切入——您见过家庙之中供奉姑母吗?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武则天最终赦回了被贬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并册立其为皇太子,从而断绝了武氏子弟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武则天虽然起初心中不悦,却也无从发作,毕竟狄仁杰是关心自己的身后奉祀,而不是在为李唐说话!可狄仁杰的话却又实实在在在为李家人说话,这就是狄仁杰的滑头之处了。话说了、事办了,还不惹得一身骚,最终全身而退。



就在狄仁杰去世五年之后,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发动了“神龙政变”,恢复了李唐天下。已故的狄仁杰也因为劝说武则天立子不立侄被唐中宗视为“自己人”,给足了狄仁杰死后哀荣——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不仅在武则天掌权时位极人臣,武则天退位之后还能获得巨大的死后哀荣,狄仁杰绝对堪称“政治滑头”、无人能及。



百姓给狄仁杰建生祠应当就发生在武则天掌权期间或之前。史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但是,为什么自发建生祠的百姓又毁了狄仁杰的生祠呢?按理说,狄仁杰并没有什么重大过错啊,相反对李唐王朝还是立有大功的。实际上,老百姓并不是冲着狄仁杰,而是因为他那“坑爹”的儿子狄景晖!狄仁杰内举不避亲,向武则天举荐长子狄光嗣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狄光嗣也的确颇的父亲真传,官声非常不错。但是,狄仁杰这个小儿子狄景晖却完全不是一回事。狄景晖仗着有个宰相老爹,在任魏州司功参军期间贪污受贿、暴虐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老百姓有冤无处诉,一怒之下砸了狄仁杰的生祠以示抗争!狄仁杰知情后不仅没有怪罪当地百姓,反将儿子狄景晖罢了官并严厉斥责。周围的人为狄景晖求情、狄景晖自己也一把鼻涕一把泪,表示自己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是,狄仁杰并没有接受,依然罢了儿子的官,这再一次展现了狄仁杰的智慧。对于狄仁杰而言,保住儿子的官位并不难,但是有这么一个不检点的儿子在官场之上,自己很可能会被别人抓住这个小辫子并无限放大,倒不如索性让儿子滚得远远的!不能因为小儿子这一颗老鼠屎坏了自家这一整缸酱。当然,秉公执法也是一个方面,说明狄仁杰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并没有因私废公,看从哪个角度来论了。



龙生九子、良莠不齐,狄仁杰再厉害也架不住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啊!得亏砸的是生祠,要是死后被掘坟毁墓,狄仁杰就悲催了……直接曝尸荒野!还好这家伙不是嫡长子,否则狄仁杰辛辛苦苦一辈子换来的汝阳县男、梁国公恐怕都得毁在这家伙手里!元芳,你怎么看?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历史上唐朝百姓确实砸过狄仁杰的的生祠,但老百姓们痛恨的不是狄仁杰,而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恨屋及乌”之下愤而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今天元芳就来说说这段历史:


公元696年,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他在任期间广行仁政、政绩斐然,为魏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到了离任之际,魏州百姓为感念狄公的功绩,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生祠,这在当时也是一桩美事,然而这一美事却在后来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狄仁杰的三儿子名叫狄景晖。狄景晖后来也来到了魏州当官。可惜,狄景晖在魏州时贪婪暴虐,声名狼藉,以致民怨沸腾,狄仁杰曾将其罢官削职。后来有不少人求情,狄景晖也跪地表示悔过自新,但他官复原职后仍然冥顽不灵,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强抢民女,深受他欺压的百姓因此迁怒于狄仁杰,愤怒之下竟然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将记载其一世英名的“德政碑”当众砸毁。

当然魏州老百姓并没有忘记狄仁杰,元和年间又重新修建了狄仁杰的祠堂,到今天仍然保存完好,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元芳认为这件事上狄公确实难辞其咎,表面上看是狄景晖“坑爹”,其根源却是狄公对子女教育的缺失。狄公一生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却失教于子狄景晖,终致英名扫地,如今的为官者也要以此为鉴,手握大权后更要严格教育子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