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革命人物系列故事,张鼎丞:投身革命即为家

龙岩革命人物系列故事

张鼎丞:投身革命即为家

龙岩革命人物系列故事,张鼎丞:投身革命即为家


闽西暴动先驱
  张鼎丞,1898年生于福建省永定县一个贫农家庭。他自幼聪明懂事,因家庭拮据,从小就参加田间劳动,因此上学时断时续,到十八岁才读完小学。青少年时代的贫苦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深恶痛绝,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渴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学过中医,当过教书先生的张鼎丞,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认识到这些都不能解除人民的疾苦, “五四”运动和北伐革命给了他启示,使他强烈地感觉到,中国需要进行革命改造。他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并在实践中接受了马列主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不少动摇分子纷纷脱党和隐退。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张鼎丞毅然率领家乡的部分农会会员,参加了广东省的大埔农民暴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派张鼎丞到永定县溪南区,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准备武装暴动。他建立了当地党的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培养农运骨干,举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很快就把群众发动起来。他先后领导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斗争、借粮斗争和分粮吃大户斗争,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乡村还建立了群众性的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1928年6月30日,在张鼎丞指挥下,数千群众手持土枪梭标,肩扛土炮,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攻进县城。武装暴动队伍英勇顽强,勇猛地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并且打开了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巷战,暴动的群众最后虽然撤出城外,仍然斗志昂扬,继续把县城围困了三天之久,极大地震撼了敌人,鼓舞了群众。


  永定暴动后,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红军营诞生了,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他们集中全力在溪南区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向封建势力作斗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和分配土地。当时中央还没有规定具体的分田办法,张鼎丞和邓子恢一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了以乡(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在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的分田办法。这个办法既合理又简便易行,深得群众的拥护,也为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此后,张鼎丞和罗明、邓子恢等领导闽西的党组织和人民,同疯狂进攻的敌人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把平和县的长乐、龙岩县的白土、上杭县的蛟洋和永定县等几个武装暴动地区连接起来,成立了党的各县县委,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初步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为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1929年上半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先后消灭了军阀郭凤鸣、陈国辉等部,解放了长汀、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城。张鼎丞和邓子恢、郭滴人等领导闽西党组织,在各县组织武装暴动,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打土豪,烧契约,分田地,开仓分粮,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9年7月,在毛泽东指导下,召开了闽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今后闽西党的总路线是:“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在这以后,张鼎丞先后担任闽西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设各级苏维埃政府,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苏区经济,并积极扩大红军武装,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保卫革命根据地。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闽西根据地形成了纵横三百余里,包括十余县的大块红色区域,并与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张鼎丞是一位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群众领袖,与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他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和政策,从实践中感到行不通,不利于革命斗争的发展,坚决地进行了抵制和斗争。1930年7月,他和邓子恢不同意李立三关于闽西红军向广东出击,并以广州为中心,促成闽、粤、桂三省总暴动的方针,主张红军应全力消灭闽西的军阀和民团土匪,巩固根据地,然后向闽南发展,结果被批判为“新右倾”。1931年4月,在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下,闽粤赣省委决定在闽西开展肃清所谓“社会民主党”的肃反运动,张鼎丞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被指责为“对肃反有动摇”,不准他过问肃反运动。同年11月,张鼎丞和郭滴人向毛泽东汇报了闽西肃反的错误,毛泽东指示他们回闽西之后,迅速释放被关押的同志,最终制止了这场错误的肃反运动。

  1933年春,王明左倾错误统治的中央,要求福建省委坚决执行所谓“进攻路线”,最大限度地扩大主力红军,把全部经济力量集中到中央。当时担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的罗明,根据闽西的实际情况,一再写信给中央,建议中央允许闽西的一些地区采取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张鼎丞支持罗明的正确意见,遭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被批判、撤职,后被调到瑞金任中央政府粮食副人民委员,实际上只是让他在基层做征集粮食的工作。但他并不因为受到打击而消沉,仍然积极筹措了大批粮食。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前,毛泽东曾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1934年底,陈毅和项英都同意他回闽西去打游击。他立即与刘永生、陈茂辉等少数同志,昼伏夜行,翻山越岭,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回到上杭、永定苏区。当时闽西的形势非常严重,整个根据地都被敌人占领,留在闽西的红军游击队为数不多,又同党中央完全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今后应当怎么办,而敌人集中了大批正规军,最多时有八个主力师,反复进行清剿,对闽西人民进行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有些干部、群众感到悲观失望。张鼎丞回来后,在干部、群众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与红八团、红九团取得了联系。在他的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敌八十三师一个团,消灭两个连,大大鼓舞了士气。

  1935年四月,陈潭秋、邓子恢、潭震林率领红军第二十四师一个营,从江西突围到达永定,与张鼎丞等会师,并在永定县西溪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当时的形势。他指出:现在应当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办法,开展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树立长期坚持斗争的思想。这次会议决定了在闽西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并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当地的游击战争。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是极端艰苦的。敌人用各种恶毒残暴的手段,妄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张鼎丞和战士同甘共苦,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他反复教育大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群众,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因此,红军游击队一直同群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很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盐、送情报,千方百计地保护干部、战士。张鼎丞还特别注意运用分化敌人营垒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指派一些没有暴露的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去担任保甲长,实行“白皮红心”的革命两面政策,掩护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和群众的斗争。由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灵活的策略,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党的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游京红 整理)

(红色文化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