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之中“兵家”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之時,秦國國力正蒸蒸日上,秦國國君秦昭襄王更是不斷地出兵奪取地盤,雄心勃勃地想要一統天下。

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連年的征戰,雖然攻克了不少城池,可也令秦軍死傷慘重。秦昭襄王在招兵買馬的同時,更加對悍勇的將軍求賢若渴。於是,他決定唯才是舉,大力提拔平民出身的勇士。而白起,就是在這時進入了秦昭襄王的視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兵攻打韓、魏兩國,針對敵軍的佈陣方式,他不進行硬碰硬的正面相抗,而是率軍繞至後方,打了韓、魏兩軍一個措手不及。白起小勝之後更加勇猛,他率軍長驅直入,直打的對方是潰不成軍。

最終,韓魏聯軍在伊闕(今洛陽)折損了二十四萬兵士,大將公孫喜也被白起俘虜了。經此一役,白起一戰成名,成為了秦國的主將。

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手握軍權之後,更是將自己的軍事能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進攻魏國,連下魏國六十一坐城池。白起兵鋒所至,群雄無不心驚膽戰。當時,名將雖多,但敢同白起較量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白起在建立威名的同時,也因殺戮過多而感到不安。攻打魏國的時候,他一下子殺掉了十三萬人;進攻趙國的時候,有兩萬人已經表示投降,但他還是將他們沉溺在黃河之中。長平一戰,白起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趙軍群龍無首,只得向白起投降。

白起已經完全取得戰爭的勝利,按說不應該再妄動殺機。但是,為了免除後患,他還是將四十多萬降軍全部活埋。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也感覺,自己的威名,實在是由數不清的亡魂成就的。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自此,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的不是戰場上的勝利,也不是帝王賜予的富貴,更不是用鮮血洗刷出來的榮譽。可以說,長平之戰在令白起懷疑自我的同時,也終止了他的軍事生涯。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軍向趙國的邯鄲城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但是,在趙軍頑強的抵抗下,大將王陵攻打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戰局焦灼之下,秦昭襄王主動點名讓白起出戰。但是,白起此時已經對戰爭充滿厭倦。他不僅稱病不出,還說了不少抱怨的話。

秦昭襄王無奈,只好讓王齕接替王陵,繼續攻打邯鄲。本來,邯鄲城內已是彈盡糧絕,再也無法抵擋秦軍的進攻。不料,信陵君突然前來援救,令戰局出現了反覆,局勢開始對秦軍不利起來。危急之時,秦昭襄王再次請白起出山。但是,白起仍然推辭說自己有病,堅持不領兵作戰。

秦昭襄王心灰意冷之下,不由地對白起動了殺機。在他看來,白起雖然英勇,但對自己已經沒有了以往的尊敬。一隻不聽自己命令的猛將,無疑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幾月之後,秦軍在邯鄲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令秦昭襄王又驚又怒。

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他當即傳令白起,讓他必須出戰。這次是死命令,絲毫沒有給白起任何迴旋的餘地。白起無奈,只好起身出征。不料,他剛剛離開咸陽,秦昭襄王的下一道命令就到了。白起看到使者拿出的寶劍,心中已明白,王上這是要逼自己自盡了,沒想到自己居然落得個如此下場。

對此,白起不由地仰天悲嘆:“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過錯啊,怎麼會走到了現在這一步!”突然,他彷彿明白了什麼,不禁自言自語道:“我確實該死,長平之戰,趙軍的幾十萬人已經向我投降了。但是,我卻騙了他們,將他們全部活埋了。幾十萬的生命因我的欺騙而死,就這一條,就構成我的死罪了。”

白起少年的時候意氣風發,拼命地在戰爭上建功立業。但是,晚年的他,卻開始極力追求內心的安定。有人說,他的一生正是秦國的軍事力量由盛轉衰的體現。秦國用金錢和富貴來激發軍士的血性,從而攻克了不少城池。但在秦朝末年,秦軍的將士卻變得渾渾噩噩起來,面對步步緊逼的起義軍毫無鬥志。

其實,就像白起一樣,到了秦朝後期,將士們已經看透了利益的刺激,看透了戰爭的殘酷,因此,不再願意再為金錢和富貴賭上自己的性命。

此人被稱為“殺神”,一人屠殺一百萬,晚年竟幡然醒悟了

白起墓位於咸陽城東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五三0工廠在施工時,曾發現公之墓道,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數件,現存咸陽博物館。白起墓呈園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人崇將尚武,白起屢建奇功,遭奸人饞毀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深表懷念”。秦始皇即位之後,唸白起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於太原,千年之後,白氏家族誕生了白居易。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

“後非其罪,賜死於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

【《戰國策·卷六·秦策四》、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太原白氏家狀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