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二十年前,我剛上大學,什麼都覺得新鮮。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大學裡的——牆。從飯堂門口到宿舍樓梯間,牆上貼滿了不同社團的招人告示。

前網絡時代,當然見不到如今那些從文字到設計都讓人眼前一亮的告示。可以想象,有些走高大上路線,一副報紙頭版腔;有些更厲害,直接用公文模版,就差一個紅色抬頭了……一大片平庸的平面告示中,一張有3D效果的作品抓住了我眼球——設計者直接將兩個不知是不是飯堂裡吃剩的鹹蛋殼貼在告示上,跟上一句:“我有鹹蛋,你是超人你就來!”相比北方同學循規蹈矩的“奧特曼”,“鹹蛋超人”更能讓我會心一笑,再看進去,原來是一個文學社團招人,為什麼要“超人”,因為人手少,社團成員寫稿、改稿、美編、排版全包。

許多人以為,“鹹蛋超人”是周星馳電影的創意,卻不知這僅僅是粵港常見的擬物形容。就像當年一本煞有介事研究《大話西遊》的書,從後現代角度剖析那句“我走先”,卻不知道這只是粵方言的固定語序。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多年以後,我與那張告示的執筆者聊天,得出同一個結論:我們的創意與審美,都來自香港。

我們所說的“來自香港”,其實是珠三角專屬。許多非珠三角人懷念香港,例牌總是錄像廳裡的香港電影,賭神和小馬哥,甚至將之作為“混社會”的模板,讓自己的匪氣增加些許洋氣。此外還少不了電視機裡普通話配音的二手港劇,少不了四大天王的專輯,還有那些冒牌“港式茶餐廳”裡曖昧的奶茶。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在那個資訊匱乏的時代,這些確實已足夠震撼,但珠三角同齡人顯然更加幸運。對他們來說,每天晚飯時間的香港電視新聞,TVB和亞視每晚各兩檔劇集,晚上宿舍熄燈後收聽的香港電臺節目,總有渠道可以見到的香港報章雜誌(包括讓我們大開眼界的《龍虎豹》、《藏春閣》、《男子漢》等),當然還有每週六晚翡翠臺的勁歌金曲,這些才是記憶中的香港,缺一不可。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站在個人角度,一切都是新鮮的,顛覆了以往的認知。每晚的電視新聞裡,每個人都在發聲,無關身份地位。那幾檔脫口秀式的時事評論節目,總有把歌詞改成新聞事件的歌聲適時插入,讓我明白原來新聞不一定要正襟危坐。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鏗鏘集-廟街行 (1982)

那時黃霑還未過世,常常在電臺節目中嬉笑怒罵,當別人驚歎於《滄海一聲笑》的豪氣雄渾時,我心裡只有電臺裡的老頑童和報紙專欄上的老“鹹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霑和倪匡、蔡瀾主持的《今夜不設防》,這是個人認為迄今為止最有趣的華語清談節目,雲集了當時最大牌的明星,節目尺度之大,金句密度之高,尚無節目能出其右。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張曼玉做客《今夜不設防》

張國榮上節目的時候,不羈地坐在沙發上,既坦誠自己慘痛的被噓往事和青澀初戀,也有一言不合就開車的可愛時候;優雅美人張曼玉,面對黃霑單刀直入的問題,直接說自己入行就是因為貪慕虛榮……現在哪個女明星敢說自己貪慕虛榮?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林燕妮當嘉賓那一集,平常老不正經的黃霑也在節目上洩了底兒,女神面前一副任性而失措的幼稚模樣。相比而言,今天的真人秀上的那些恩愛膠味就太重了。

當然,還有火足五年的《志雲飯局》。在陳志雲的旁敲側擊下,很多明星名流在節目上真情流露。袁詠儀就是在這個節目中承認自己曾經貪慕虛榮而被富豪包養;李嘉欣在這裡承認自己插足過劉鑾雄的婚姻;阿嬌在這裡說出了“很傻很天真”的名言;林夕在這裡對“出櫃”鬆了口……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香港傳媒是真敢問,香港明星是真敢說。而這種“敢說”,又豈止是娛樂明星。

讓我著迷的還有廣告。不僅是我,一個設計師朋友,也一直對香港心懷感恩,他常說,若非從小耳濡目染香港電視廣告的創意,就不會走上這一行。

對股票的最初認知,也來自香港電視,倒不是很多人推崇為神劇的《大時代》,而是香港電視新聞裡的恆指報道。那些年恆指的一次次漲跌,以及背後的大時代隱線,比如亞洲金融危機的慘烈,一不留神就成為我人生的背景。

進入網絡時代,許多關於香港影視劇和樂壇的歷史八卦文,甚至催生了一個靠此吃飯的寫手群體。但對於見證過真實香港的珠三角人來說,影視劇裡的影射,歌詞中的隱喻,豪門八卦裡的恩怨,早已串連成線,併入記憶,娛樂圈的鉤沉秘辛,不過是年少時耳熟能詳的新聞,無需尋訪無需查找只需記憶,就能秒殺那些擅長“金盆洗稿”的寫手。

1997年,就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幾個月,一代粵劇宗師新馬師曾在香港病逝。幾十年來,他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慈善伶王”,身後,他的子女陷入遺產糾紛,用現在的話說,長時間“霸屏”。亞視立刻動用旗下所有藝人,拍了套家族劇影射此事。於是,我們看完新聞便看電視劇,戲裡戲外,真真假假,自有一種難言的暗爽。此種經歷,再好再詳細的八卦文也無法寫得出。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新馬師曾(左二)


1986年,黃霑為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填了一首主題曲《當年情》:“輕輕笑聲在為我送溫暖,你為我注入快樂強電。輕輕說聲漫長路快要走過,終於走過明媚晴天。聲聲歡呼躍起像紅日發放金箭,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現。輕輕叫聲共抬望眼看高空,終於,青天優美為你獻。”

那時的香港,正處於希望與困惑並存之時。在那之前的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香港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正式躋身世界發達地區。香港黑幫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暴力美學在1980年代中後期達到輝煌並非偶然,它與香港社會走向以及鼓勵個人奮鬥的經濟模式隱隱契合,所以《英雄本色》既有對社會不信任的一面,又隱含個人英雄主義的救世情結。電影上映後,以3465萬港幣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港式英雄片席捲整個亞洲。現在韓國的70後依然對香港有一種仰望,這種仰望,主要就是來自於當年對周潤發和張國榮的痴狂。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可見,香港的,也是世界的。

說到黃霑,不可不提對港人影響極大的《獅子山下》。黃霑自己曾說這首歌是“行貨”,絕非用心佳作。可當初的系列劇《獅子山下》,講述1970年代香港的底層生活,鐵皮棚和公屋裡的點點滴滴,無處不觸動港人,包括那些冒死過來的難民,他們困居香港,久而久之也成了港人,不得不為站穩腳根而打拼。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於是,才有“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這樣的歌詞,才有“不朽香江名句”的期待。當年梁錦松引用此歌,期盼港人同舟共濟,抵禦經濟危機;黃霑於SARS期間籌辦《獅子山下》群星演唱會,都是港人的獅子山下情意結。

正因為獅子山下的勤勞、樂觀和務實,香港總有市井的一面。從茶餐廳到大排檔,從雞蛋仔到車仔麵,從屋邨到街市——換做其他中國城市,都會很忌諱讓這一切與摩天大樓、金融中心共存,但香港人卻甘之如飴。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前些年的那部《每當變幻時》,講的是一對在街市中賣魚男女的十年,他們身上承載的,正是香港的市井生活與草根情懷。男女主陳奕迅和楊千嬅,多麼合拍的組合。1995年的新秀大賽上,二人同臺參賽,我早已忘記了楊千嬅當時唱過什麼歌,卻對陳奕迅聲嘶力竭地唱張學友的《望月》記憶猶新。很多年以後,他們成了天王天后級人物,而當時坐在評審臺上的羅文,已是《每當變幻時》裡紀念並致敬的一張黑白照片。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1995年新秀大賽上的楊千嬅和陳奕迅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沒錯,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只是終究意難平。這樣的香港,繁榮與市井,現實與隱喻,樂觀與務實,開放與包容,一切都融於影視音樂和文學中,就像鹹蛋跟超人,最現實的跟超現實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嘢(東西),在一個動漫角色上合體,香港人眼裡毫無違和感,今日回首,卻有一語成讖的唏噓。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香港為什麼是“這樣的”香港 | 葉克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