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二十年前,我刚上大学,什么都觉得新鲜。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大学里的——墙。从饭堂门口到宿舍楼梯间,墙上贴满了不同社团的招人告示。

前网络时代,当然见不到如今那些从文字到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的告示。可以想象,有些走高大上路线,一副报纸头版腔;有些更厉害,直接用公文模版,就差一个红色抬头了……一大片平庸的平面告示中,一张有3D效果的作品抓住了我眼球——设计者直接将两个不知是不是饭堂里吃剩的咸蛋壳贴在告示上,跟上一句:“我有咸蛋,你是超人你就来!”相比北方同学循规蹈矩的“奥特曼”,“咸蛋超人”更能让我会心一笑,再看进去,原来是一个文学社团招人,为什么要“超人”,因为人手少,社团成员写稿、改稿、美编、排版全包。

许多人以为,“咸蛋超人”是周星驰电影的创意,却不知这仅仅是粤港常见的拟物形容。就像当年一本煞有介事研究《大话西游》的书,从后现代角度剖析那句“我走先”,却不知道这只是粤方言的固定语序。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多年以后,我与那张告示的执笔者聊天,得出同一个结论:我们的创意与审美,都来自香港。

我们所说的“来自香港”,其实是珠三角专属。许多非珠三角人怀念香港,例牌总是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赌神和小马哥,甚至将之作为“混社会”的模板,让自己的匪气增加些许洋气。此外还少不了电视机里普通话配音的二手港剧,少不了四大天王的专辑,还有那些冒牌“港式茶餐厅”里暧昧的奶茶。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在那个资讯匮乏的时代,这些确实已足够震撼,但珠三角同龄人显然更加幸运。对他们来说,每天晚饭时间的香港电视新闻,TVB和亚视每晚各两档剧集,晚上宿舍熄灯后收听的香港电台节目,总有渠道可以见到的香港报章杂志(包括让我们大开眼界的《龙虎豹》、《藏春阁》、《男子汉》等),当然还有每周六晚翡翠台的劲歌金曲,这些才是记忆中的香港,缺一不可。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站在个人角度,一切都是新鲜的,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每晚的电视新闻里,每个人都在发声,无关身份地位。那几档脱口秀式的时事评论节目,总有把歌词改成新闻事件的歌声适时插入,让我明白原来新闻不一定要正襟危坐。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铿锵集-庙街行 (1982)

那时黄霑还未过世,常常在电台节目中嬉笑怒骂,当别人惊叹于《沧海一声笑》的豪气雄浑时,我心里只有电台里的老顽童和报纸专栏上的老“咸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霑和倪匡、蔡澜主持的《今夜不设防》,这是个人认为迄今为止最有趣的华语清谈节目,云集了当时最大牌的明星,节目尺度之大,金句密度之高,尚无节目能出其右。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张曼玉做客《今夜不设防》

张国荣上节目的时候,不羁地坐在沙发上,既坦诚自己惨痛的被嘘往事和青涩初恋,也有一言不合就开车的可爱时候;优雅美人张曼玉,面对黄霑单刀直入的问题,直接说自己入行就是因为贪慕虚荣……现在哪个女明星敢说自己贪慕虚荣?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林燕妮当嘉宾那一集,平常老不正经的黄霑也在节目上泄了底儿,女神面前一副任性而失措的幼稚模样。相比而言,今天的真人秀上的那些恩爱胶味就太重了。

当然,还有火足五年的《志云饭局》。在陈志云的旁敲侧击下,很多明星名流在节目上真情流露。袁咏仪就是在这个节目中承认自己曾经贪慕虚荣而被富豪包养;李嘉欣在这里承认自己插足过刘銮雄的婚姻;阿娇在这里说出了“很傻很天真”的名言;林夕在这里对“出柜”松了口……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香港传媒是真敢问,香港明星是真敢说。而这种“敢说”,又岂止是娱乐明星。

让我着迷的还有广告。不仅是我,一个设计师朋友,也一直对香港心怀感恩,他常说,若非从小耳濡目染香港电视广告的创意,就不会走上这一行。

对股票的最初认知,也来自香港电视,倒不是很多人推崇为神剧的《大时代》,而是香港电视新闻里的恒指报道。那些年恒指的一次次涨跌,以及背后的大时代隐线,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烈,一不留神就成为我人生的背景。

进入网络时代,许多关于香港影视剧和乐坛的历史八卦文,甚至催生了一个靠此吃饭的写手群体。但对于见证过真实香港的珠三角人来说,影视剧里的影射,歌词中的隐喻,豪门八卦里的恩怨,早已串连成线,并入记忆,娱乐圈的钩沉秘辛,不过是年少时耳熟能详的新闻,无需寻访无需查找只需记忆,就能秒杀那些擅长“金盆洗稿”的写手。

1997年,就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几个月,一代粤剧宗师新马师曾在香港病逝。几十年来,他是香港人耳熟能详的“慈善伶王”,身后,他的子女陷入遗产纠纷,用现在的话说,长时间“霸屏”。亚视立刻动用旗下所有艺人,拍了套家族剧影射此事。于是,我们看完新闻便看电视剧,戏里戏外,真真假假,自有一种难言的暗爽。此种经历,再好再详细的八卦文也无法写得出。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新马师曾(左二)


1986年,黄霑为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填了一首主题曲《当年情》:“轻轻笑声在为我送温暖,你为我注入快乐强电。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过明媚晴天。声声欢呼跃起像红日发放金箭,我伴你往日笑面重现。轻轻叫声共抬望眼看高空,终于,青天优美为你献。”

那时的香港,正处于希望与困惑并存之时。在那之前的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正式跻身世界发达地区。香港黑帮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暴力美学在1980年代中后期达到辉煌并非偶然,它与香港社会走向以及鼓励个人奋斗的经济模式隐隐契合,所以《英雄本色》既有对社会不信任的一面,又隐含个人英雄主义的救世情结。电影上映后,以3465万港币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港式英雄片席卷整个亚洲。现在韩国的70后依然对香港有一种仰望,这种仰望,主要就是来自于当年对周润发和张国荣的痴狂。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可见,香港的,也是世界的。

说到黄霑,不可不提对港人影响极大的《狮子山下》。黄霑自己曾说这首歌是“行货”,绝非用心佳作。可当初的系列剧《狮子山下》,讲述1970年代香港的底层生活,铁皮棚和公屋里的点点滴滴,无处不触动港人,包括那些冒死过来的难民,他们困居香港,久而久之也成了港人,不得不为站稳脚根而打拼。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于是,才有“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这样的歌词,才有“不朽香江名句”的期待。当年梁锦松引用此歌,期盼港人同舟共济,抵御经济危机;黄霑于SARS期间筹办《狮子山下》群星演唱会,都是港人的狮子山下情意结。

正因为狮子山下的勤劳、乐观和务实,香港总有市井的一面。从茶餐厅到大排档,从鸡蛋仔到车仔面,从屋邨到街市——换做其他中国城市,都会很忌讳让这一切与摩天大楼、金融中心共存,但香港人却甘之如饴。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前些年的那部《每当变幻时》,讲的是一对在街市中卖鱼男女的十年,他们身上承载的,正是香港的市井生活与草根情怀。男女主陈奕迅和杨千嬅,多么合拍的组合。1995年的新秀大赛上,二人同台参赛,我早已忘记了杨千嬅当时唱过什么歌,却对陈奕迅声嘶力竭地唱张学友的《望月》记忆犹新。很多年以后,他们成了天王天后级人物,而当时坐在评审台上的罗文,已是《每当变幻时》里纪念并致敬的一张黑白照片。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1995年新秀大赛上的杨千嬅和陈奕迅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没错,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只是终究意难平。这样的香港,繁荣与市井,现实与隐喻,乐观与务实,开放与包容,一切都融于影视音乐和文学中,就像咸蛋跟超人,最现实的跟超现实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嘢(东西),在一个动漫角色上合体,香港人眼里毫无违和感,今日回首,却有一语成谶的唏嘘。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香港为什么是“这样的”香港 | 叶克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