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奧森·威爾斯導演的紀傳體影片《公民凱恩》(1941)一直在西方電影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在影迷當中的影響力卻十分有限。在電影從業者投票的各類排行榜中,《公民凱恩》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比如在“美國百年百大影片”的評選中力壓觀眾喜歡的《教父》排在第一位,而投票人都是美國電影界有影響力的專業人士。在英國權威電影雜誌《影與聲》每隔10年舉行一次的世界最偉大電影投票中,《公民凱恩》1962年擊敗意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成為排行榜第一名,佔據榜首位置直到2012年的投票被《迷魂記》擊敗,這是影片50年首次失去王冠,退居次席,箇中原因是參與投票的人增加了一些非主流媒體的影界評委,這個結果也跟普通影迷參與的投票榜比較吻合。由普通影迷參與的IMDb和爛番茄網站《公民凱恩》的排名則離榜首更遠,這說明影片特別受專業人士的青睞,甚至是膜拜,但對於普通影迷來說,許多人都是看了這些榜單後,才去瞭解這部電影,而且看完後的口碑與專家的推崇備至也相去甚遠。

電影專家評審到底出於哪些考慮把普通影迷看似很一般的《公民凱恩》捧到如此高的地位呢?

《公民凱恩》最為被推崇就是敘事結構特點。此前,美國電影大多采用的是線性敘事,即根據故事的發展時間順序來展開劇情,即便偶有打亂時間順序的影片,也是短暫的劇情回憶片段,這在術語中被稱為“閃回”,是當下時間人物的一種思想活動的表現方式,這種回憶是短暫的,所以也叫“閃念”,表現的是人物瞬時精神活動、心理狀態和感情變化的一種藝術手法。

而《公民凱恩》在片頭就把鏡頭聚焦在凱恩的仙那度莊園,76歲的主人公查爾斯·福斯特·凱恩還沒有留給觀眾任何正面的鏡頭,就悵然離世,這種把故事的結局和開端本末倒置的手法,在美國電影史上是首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革命性的,帶給觀眾的自然是“片名中的主人公凱恩片頭就死去了,這電影還怎麼演”的好奇,這種新奇感和疑惑是十分震撼的,把觀眾在影片開始時就牢牢抓住,故事如何在主人公死去的情況下呈現自然成了觀眾心繫的焦點。

接下來的一段《三月要聞》的新聞電影短片對凱恩一生的所積累的財富,政治地位,報業大亨和巨賈身份和盤托出,再次把本已茫然的觀眾推向好奇的頂峰,人已經死去了,葬禮也舉行了,一生評價也有了,還能有什麼故事值得期待呢?在進行一整套的鋪墊後,影片故事才有條不紊地展開敘述。當地報社派湯普森就凱恩死時的遺言“玫瑰花蕾”的含義進行採訪,試圖揭開這個風雲人物遺言的真正內涵。

湯普森通過查閱凱恩兒時被銀行家薩徹爾收養過程的日記手稿,對第二任妻子蘇珊,同事和朋友伯恩斯坦、利蘭的採訪,以及仙那度莊園管家的描述,再現了多個人物從不同角度對凱恩的回憶,從而勾勒出了他一生軌跡的全貌。這種倒敘的手法,生動且有效地回應了觀眾的好奇和關切,多人不同角度的回憶是平行的,但情節又犬牙交錯,互相勾聯和印證,每個人描述的角度不同,觀點各異,把凱恩錯綜複雜的一生描述得活靈活現,最後為觀眾的好奇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出口。

《公民凱恩》這種倒敘的大膽使用,是對美國電影此前的敘事傳統的一種挑戰和創新,影片的敘事手法已經完全不滿足於“閃回”所帶來的片刻回憶,大段的倒敘又採用多人多角度平行的方式進行,共同完成了凱恩人生經歷的年表,掀開了美國電影敘事手法多樣性的序幕,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對以D·W·格里菲斯執導的《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為代表的傳統線性敘事手法的顛覆,是美國現代電影到來的宣言書。影片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影片敘事方法的創新和歷史性地位一直被電影專業人士所推崇和膜拜。

以景深鏡頭的應用為突出特點的攝影技巧是《公民凱恩》又一革命性的突破。在之前的美國電影中,畫面的前景和後景不能同時聚焦,自然出現顧此失彼的視覺遺漏和缺憾,拍前景則後景模糊,反之亦然。但《公民凱恩》所採用的景深鏡頭把畫面前、中、後同時聚焦,清晰度沒有差異,這一攝影技巧的大量使用是前所未有的,被認為是電影拍攝技巧的突破性成就。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公民凱恩》深景鏡頭範例片段

在範例片段中,凱恩的媽媽和銀行家薩徹爾在討論收養凱恩的合同條款細節,為前景,屋子中間站立者是凱恩的父親,他在抱怨妻子因為錢把凱恩送給別人監護,他與遠處的窗框和室內陳設構成畫面的中景,而窗外在雪地裡獨自玩耍的小凱恩是畫面的遠景,而這三層人物和景緻在同一畫面中的呈現都是清晰的,沒有任何一個層面畫面的模糊,這種拍攝技術的應用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畫面中三層人物的不同心境和情感狀態明顯不同,貪婪的凱恩媽媽是冷酷無情,凱恩爸爸是憤怒,而毫不知情的小凱恩的命運將被徹底改變,他的快樂童年在這一鏡頭中也已被媽媽葬送。

這只是《公民凱恩》拍攝創新和突破傳統的一個典型案例,在影片的序幕,仙那度莊園的鐵柵欄上有一塊“私人領地,不得進入”的牌子,但攝影機卻偏偏違反這一禁令,鏡頭逐步上升,經過三次疊化悄然進入了這片宮殿般的“墳墓區”,走近凱恩臥室的窗口,偷窺凱恩死去的一幕。在影片的結尾,一切都隨著焚燒凱恩再無任何意義的收藏品和雜物的一縷濃煙消散開去,攝像機緩緩從序幕柵欄進入位置原路退出來,警告標語牌仍然提醒觀眾“不得進入”,但大家心裡明白,跟著導演奧森·威爾斯的鏡頭,通過採訪多位凱恩生前身邊人物,大家進行了一次凱恩內心的“冒犯性”旅程,探查了這位聲名顯赫人物一生的方方面面,並對他那顆複雜而強大的心靈進行了一次踏查和探險。

為了產生奧森·威爾斯所要的效果,仰拍鏡頭他就要求工作人員把地板掀開,以便把攝影師和機器放進去,且對仰拍所產生的大量頂棚景物毫無顧忌,這在報社編輯部內部拍攝的劇情中時有出現,在蘇珊離開凱恩結束婚姻一場戲中尤其扎眼,憤怒並部分失去理智的凱恩在房間內摔砸物品,而整個過程人物都是在頂棚為背景當中進行,這些以房屋頂棚為主背景的畫面是教科書明確指出的一種忌諱,但在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中成為了突破傳統電影拍攝清規戒律桎梏的標誌性構圖。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公民凱恩》棚頂背景構圖

對於拍攝角度創新,給電影從業者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湯普森前往蘇珊經營的酒吧採訪,在用鏡頭交代了酒吧的霓虹燈牌匾後,攝像機竟然沒有挪走,而是徑直在空中俯瞰酒吧的玻璃屋頂,之後在細雨綿綿中慢慢接近玻璃,屋內可以看到蘇珊坐於桌邊,但攝像機在此刻還是沒有移開,而是直接穿過屋頂玻璃進入房間,甚至還出現撞破玻璃那一瞬間的輕微抖動和玻璃破碎的雪花點畫面,堪稱是影片攝像機取景角度和運行路線又一個革命性的經典鏡頭。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攝像機撞破屋頂玻璃鏡頭片段

影片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此類鏡頭不勝枚舉,攝像機升降機的運用自由程度叫人拍手叫絕,豐富多彩的照明方式的運用,逆光、側光和低角度用光都十分精緻有效,大膽的構圖,史詩般的遠景與大特寫的切換,畫面的質感效果都堪稱一流,特技效果加上標誌性縱深焦距的使用,獨特的攝像機路徑,這一切製片技術集中體現在一部影片中,使得《公民凱恩》成為電影學院級別即插即用的活教材。

從流派的角度看,《公民凱恩》總體是傳記體的劇情片,但影片實際呈現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卻是多種電影流派的綜合體。影片是黑白片,具有陰暗、扭曲和不安定的強烈黑白對比的德國表現主義特徵,這個特徵決定了影片的神秘性和驚悚色彩,突出表現在序幕中對神秘的仙那度莊園的呈現和凱恩去世的情節描寫當中。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仙那度莊園外景

在哥特式的莊園建築景物中,有一扇小窗亮著燈光,寓意著凱恩生命的最後時刻,隨著凱恩死去,燈光熄滅,暗示一個生命的終結。在莊園景物構圖的近景是一隻黑貓的背影,在西方文化中黑貓代表不吉利,是厄運即將到來的象徵,當然觀眾也會注意到前景和遠景都十分清晰的特點。影片給予凱恩嘴部的大特寫,花白的鬍鬚,微顫的嘴唇,吐出他生命最後的一句話“玫瑰花蕾”,影片製造了濃重的恐怖氛圍。

在影片中,觀眾也體驗到早期“影中影,畫中畫”的魅力,這是通過凱恩死後的新聞片得以呈現的。影片中凱恩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國總統的侄女,且本人也參與州長的競選,且內容涉及二戰和美西戰爭,具有一定的政治片色彩。第二任妻子蘇珊只是喜歡唱歌,但被凱恩推向歌劇舞臺,試圖打造成為一名歌星,併為她專門建造劇院,並在全美進行巡迴演出,影片因此也包含一定的歌舞片元素。凱恩在25歲獲得鉅額財富,便全力打造自己的報刊品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國報業生態的描述,具有強烈的媒體題材特徵。湯普森對“玫瑰花蕾”的追尋,有強烈的偵探片特點,在一無所獲後來到莊園,點菸的管家的畫面,具有強烈的犯罪片表現元素。多種流派電影的特徵集中體現在一部電影之中,也成為了影片多流派兼容幷蓄的特點。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點菸的管家犯罪流派氣氛的營造

凱恩的遺言“玫瑰花蕾”,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希區柯克式的“麥高芬”,但要比懸疑大師提出這個概念早10多年,是影片的重要懸疑設置手段,被後人所津津樂道。因為在凱恩去世之時護士瑪麗和管家並不在他身邊,所以凱恩臨死遺言是穿幫的劇情,因為沒人能證實他到底說了什麼遺言。但作為從不露出正臉畫面的採訪記者湯普森來說,這是他要探究的秘密,由此“玫瑰花蕾”作為噱頭把多位人物的採訪串聯了起來。

在每個受訪者的口中,湯普森無一例外地沒有找到“玫瑰花蕾”的正解,這正是它作為懸疑製造的功能所在,正如希區柯克對“麥高芬”的釋義,它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人或物,也可能是連劇中人物,甚至包括導演都不知道的虛幻出來的東西,能推動懸疑劇情發展是“麥高芬”存在的唯一意義所在。當然,在尋求無果的情況下,手裡託著蘇珊喜歡的拼圖玩具盒子,湯普森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謎團,它可能是凱恩得到又失去的東西,也可能是他從來就沒有得到但企望得到的東西,是拼圖板中唯一缺失的最後那一塊,這種釋義也留給了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但導演奧森·威爾斯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濃濃燃燒的凱恩遺物當中,兒時凱恩的滑雪板就印著“玫瑰花蕾”字樣,是滑雪板品牌名稱,因此“玫瑰花蕾”普遍被電影評論家認為代表凱恩戛然而止的童年,是他如雪純潔的兒時時光和美好記憶的象徵。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玫瑰花蕾”滑雪板劇照

影片的主題探索了西方價值觀的多個層面,特別是美國夢的主題,被認為起到了與影片審美和藝術價值相得益彰的思考策源作用。如同影片的敘事手段和表示手法的多樣性,對於影片的主題觀眾也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感和體驗。25歲的凱恩,被刻畫成擁有世界第六大富豪地位的鉅額財產,但他關心的卻是財團內部無人問津的《紐約問詢報》。他想通過報紙這一時代主媒體,為窮人和被剝奪權利者代言,他試圖通過報紙影響公眾輿論,做一個反映社會真相的媒體人。但當他成功之後,開始選擇吸引眼球的故事和事件進行報道,違背了自己的初衷,特別是他與蘇珊的私情被政治競爭對手揭穿和勒索,他選擇了屈服,這些可以看成是對權力的攫取和腐敗揭示的主題。凱恩從世界各地購買古玩,建造宮殿,極盡奢華,在競選失利的情況下,為了挽回與蘇珊有私情影響政治前途的顏面,強迫平庸才華的蘇珊去成為歌星,直到逼迫她只能以自殺來解脫,揭示了凱恩虛榮自負的主題。影片也可以從童真的失去和媒體的力量去尋求主題,但最深刻的還是對“美國夢”主題的挖掘和詮釋。

“美國夢”的概念指的是任何人只要努力工作,無論其社會階層或所處環境如何,都能在美國取得成功。這一思想植根於《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起初,凱恩似乎體現了美國夢的內涵,他受財團收養監護並得到了鉅額金錢,受到最好的教育和教養,通過自己的遠見和努力工作,成就了一個龐大的媒體帝國。然而,影片以殘酷的現實,揭示了美國夢的所有目標——權力、財富、地位——都是空洞和毫無價值的,最終,凱恩孤獨地死去,死在由他自己的美國夢戰利品所建造的城堡(墳墓)裡,戀戀不捨地哀悼著他失去的童年,演員查爾斯·海厄姆曾經形容《公民凱恩》是“對變酸的美國夢的描繪”。

《公民凱恩》影評:蚍蜉撼樹造就的影史傳奇

奧森·威爾斯和多羅茜·康明格爾劇照

《公民凱恩》能夠獲得電影史王者的地位,除了它革命性的敘事、製作、流派風格和主題挖掘外,更兼有影評人對以年輕的奧森·威爾斯為核心的影片團隊所具有的蚍蜉撼樹精神的禮讚。自古英雄出少年,奧森·威爾斯作為導演、劇本原創者和主演三重身份,他時年只有25歲,這在美國好萊塢導演的行業裡,是地地道道乳臭未乾的少年,而影片中的多數演員,都來自他21歲時創建的“水星劇團”,他們並沒有電影表演經驗。影片能夠取得如此多的突破,是年少的威爾斯“無知者無畏”所不能解釋的,因為影片從開始策劃拍攝就困難重重,而美國傳媒真正的大亨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壓制和禁令,更襯托出奧森·威爾斯不畏強權的可貴品質和精神。

與奧森·威爾斯共享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赫爾曼·J·曼基維奇,是這部電影的始作俑者,在1940年他認識了赫斯特和他的情婦瑪麗安·戴維斯,很顯然他在認識威爾斯之前就想拍一部關於赫斯特的電影,他提出的“多稜鏡”敘事手法和對赫斯特的影射的想法讓威爾斯興奮不已。影片凱恩死在城堡的劇情來自美國軍火大亨巴茲爾·扎哈洛夫,包括死後的新聞片都是凱恩的想法和創意,但大多數情節影射了赫斯特,

仙那度莊園影射的是赫斯特的聖西門城堡,甚至蘇珊喜好拼圖遊戲和酗酒都在影射赫斯特的情婦瑪麗安·戴維斯,也有影評家主張“玫瑰花蕾”也與赫斯特有關聯,是他對瑪麗安·戴維斯的愛稱。

雖然在當時所謂言論自由的旗號下,質疑甚至攻擊赫斯特所代表的美國舊理想和價值體系已經司空見慣,但當赫斯特出版社駐好萊塢記者勞埃拉·帕森斯看到預告片後,她憤怒地打電話給製片人喬治·謝弗,威脅說如果這部電影上映,她將起訴雷電華影業。不久,赫斯特所操控的所有報紙都被禁止提及雷電華影業,尤其是影片《公民凱恩》。赫斯特威脅要發表一篇報紙社論,揭露好萊塢頻繁僱用移民和難民從事工作的醜聞。好萊塢所有的製片方負責人都倍感壓力,懇求不要發行這部電影,甚至提出要幫助償還影片的68萬的製作費用,赫斯特也同意出資80萬美元購買該片,予以銷燬。但在這些巨大的壓力下,以奧森·威爾斯為代表的電影年輕人,在製片方的配合下,最終還是上演了這部影片。這種團結就是力量,相信群蟻能夠像水滴石穿一樣撼動大樹的鍥而不捨的精神,是超越電影本身,擁有從奴隸到將軍氣質的最寶貴的一面。

進入50年代,經歷初期票房慘淡和赫斯特壓制的《公民凱恩》重見天日,著名影評家安德烈·巴贊給予影片高度評價,到60年代影片已經成為大學電影課最普遍討論和學習的電影。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歷史上,每次提到《公民凱恩》,觀眾都會發出噓聲,是對當年影片獲得七項提名只拿到最佳原創劇本獎的不公正,表達心中對評獎機構的強烈不滿。

影片《公民凱恩》具有美國現代電影開端的標誌性意義,其中諸多的創新手法,特別在敘事和製作方面的革命性創新為後人所稱道和推崇。從影片的主題看,影評家羅伯特·卡林格認為影片具有電影永恆的普遍性存在,是一部“關於大亨,更是關於美國的影片,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們死後人如何看待我們”的影片。而從奧森·威爾斯個人和他的團隊創作態度和價值取向角度來看,他們所擁有的蚍蜉撼樹,不畏強權的高貴品質和精神,是譜寫這部電影歷史地位傳奇的最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