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前年深秋,經銀屏鎮黨委李書記安排,在鎮文化站馮主任陪同下,我同原巢湖報社朱鶴年先生一道,沿裕溪河(錐山以南古稱濡須河)順流行至巢湖市最東端,來到銀屏鎮的釣魚村與錐子山(即東龜山)。在此,我們踏尋三國時期魏吳交兵佈陣的濡須口古戰場,領略這裡古巢年代享有盛名的文化勝蹟,追訪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印痕,瞭解釣魚人民為國家建設所作出的獨到貢獻。令人歡欣的是,我們還看到合福高速鐵路與巢無高速公路的高架長橋猶如兩條巨龍橫跨裕溪河後在此穿越兩山(東龜山、七寶山),騰飛兩關(舊稱兩山在濡須河口為東關西關)蜿蜒遠行,使人欣賞到巢湖經濟飛躍發展的別樣且靚麗之畫圖。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一、觀魏吳鏖戰風雲

我們一行從釣魚村街道東出後,馮主任指著前面兩山之間的隘口說,那裡是古代巢湖通江的出水口,叫濡須。此地在三國時期還是巢湖河網地區,是曹魏與孫吳角逐爭鋒的古戰場。來到現場,只見古時通江的河道已廢成狹窄的深水壕溝。馮主任帶了複印地圖,對著圖形指著兩山介紹說,東面是濡須山(又名東龜山,當地稱錐子山),稱為東關;西面是七寶山,稱為西關。兩處山峰壁立險峻,如兩道關門夾河對峙。這裡是天然的關隘,高峻險狹,它在古時是拓守著巢湖通向長江出水口的咽喉要道。當年曹操與孫權為爭奪江淮,都在此築城設關、建柵佈陣,進行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激烈爭戰。雙方部將都曾在這裡叱吒風雲、拼鬥廝殺。有關濡須口的戰略地位及魏吳雙方交戰爭奪情況,古代史志如《三國志》、康熙《巢縣誌》、嘉慶《無為州志》及光緒《續修廬州府志》等都作了多處記載。

為了更好體會當年古戰場態勢,我們饒有興趣地登臨東龜山之“文峰挺塔”處遠眺,歷史上兩軍對壘、刀光劍影的濡須河兩岸,今天已是良田沃野、稻香魚肥、人和物豐的魚米之鄉了。馮主任指著此山下面環山區域說,這裡應是當年東吳的建濡須塢之遺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似半月,又叫“偃月城”。而東面遠處尚存古河道的河堤,那裡可能就是當年東吳諸葛恪所修“東興堤”的地方。而現在含山縣東關老街與東龜山裕溪河一線東北方的平坦地帶,後人稱之為“散馬灘”,也是當年戰爭遺址。對面七寶山下,曹操也曾在這裡建柵築寨,如今卻一點遺蹟都沒有,只是志書史冊中有點記載。

近觀濡須河口兩山兩關的雄關險道,遠望古河佈陣設柵遺址,不由得聯想到魏吳兩軍當年曾經在這裡演繹了一場威武雄壯的鏖戰場面,耳邊彷彿聽到戰馬嘶叫聲、兵士拼殺聲。歷史的腳步雖然已經跨越了1800多年,但三國風雲卻不時還在天空中漂浮。不是嗎,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憑弔懷古詩篇引發了人們的追思與感嘆!清代詩人吳步林在《偃月城懷古》詩中所云:“……曹魏多軍空破壘,孫吳有子但荒城。關分兩峽煙猶鎖,水接平湖春正生。……”其詠歎歷史、評說英雄的佳篇使人回味無窮。而“曹操四越巢湖而不過”的歷史典故不僅使南宋詞人姜夔遊覽巢湖時留下了“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的名句,而且還使巢湖“草船借箭”、濡須口“空城計”、七寶山乃“無為之地”等趣聞軼事傳頌千古。濡須口承載著厚重的三國曆史。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二、遊煙霞山水勝蹟

我們這次來濡須口尋覓魏吳爭雄古戰場遺址,既可懷古探幽,參訪三國文化勝蹟,又能遊山覽水,欣賞濡須口優美自然風光,實為幸事。

首站是裕溪河邊的釣魚臺,亦即“浮丘釣臺”。這是一處古蹟。康熙《巢縣誌》記載:“臺橫踞東流,背山臨水,石岸峻峋,賈帆漁舸,往來不絕。”相傳周靈王時,浮丘公到山中採藥,曾坐此臺釣魚,後乘仙鶴昇天而去。明弘治時巢縣知縣林宗哲幾度乘舟來訪,並留下《釣魚臺》詩云:“幾度乘舟訪釣臺,浮丘是否釣魚來?磯頭坐跡依然在,數片飛花點翠苔。”此詩讚美了釣魚臺的幽靜與環境之美,同時也表達了詩人仰慕上古仙人、熱愛自然的心情。“浮丘釣臺”是歷史上“古巢十景”之一,只可惜,長時間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當時顯殘敗之象。這裡常年與古蹟釣臺相伴的是附近一座殘危石橋,只是偶爾有人慕名而來觀看,顯得十分淒涼。聞名遐邇的釣魚臺能否再顯盛名,看來還須將此列入銀屏鄉村旅遊之整體環境中去安排才行,我們盼望這一古蹟能重現勝境!慶幸的是,在去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投資己將此外改建為“釣臺公園”,形成旅遊和休閒的好去處。

這次踏山訪水的重點還是濡須口的兩山兩關。古時,濡須山(東龜山)與七寶山險峻,東西兩關雄踞,實在是扼守江淮水道的戰略要地。宋代烏江縣令龔相在《過東關》詩云:“南北安危險此關,奔流一去幾時還?淒涼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鷗自閒。”這首懷古佳作寫景抒情,留下了無限的感嘆。現在,三國風雲煙消塵散,古濡須河已經改道,滄海桑田,換了人間。在此,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濡須山的神奇、七寶山的秀美,“兩關三寺山無數,藏在濛濛煙雨中”,古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妙動人的“煙雨山水圖”,我們這次也來實地欣賞這裡的秀麗山水與文化勝蹟。

釣魚臺河道的南面即為望湖山與七寶山,而以七寶山名聲最大。三國時曹魏佔此山為西關,在此立柵建營攻吳,現山中留有“插旗石”與“瞭望石”等遺蹟。七寶山滿目蔥蘢,一片蒼翠綠鬱。明代曾建七寶寺,“層疊雲巒,眾山扼拱,彌望蔚蔥,煙霞無際”。志書記載,“山有巨石,鐫有‘煙霞亭’三字,取杜子美‘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詩意”。古巢著名的“七寶煙霞”勝景,曾引來無數文人雅士來此吟詩作賦,“紫氣霏騰翠黛山,山頭巨石勢巉巖”就是寫照。現在,七寶山依然山青林秀,古蹟遺存,時常還有仰慕之士循登山碎石小徑攀山作遊,體會昔日“七寶煙霞”之勝境。我們曾向錐山村委會建議,在此山可修路建亭,復“七寶煙霞”之碑。此景點開發後定可引眾多遊客來此尋古賞景,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東龜山(即濡須山),山上有七層“文峰挺塔”(人們稱為東關錐子),位於古濡須水之北岸。由於宋代後,濡須河改道在山之東麓,它現在已位於裕溪河西岸了(而古濡須河在兩關之東仍存有舊河道,在現東關鎮西北與新河匯合)。清康熙《巢縣誌》上載:“在新安鄉東三十里,以形名。上有寺,舊名濡須寺。有石池,四季不竭。頂上舊有塔山,乃巢邑水口之噙星塔,乃巢邑儒學之巽峰也。”我們這次沿東面小路上山,所見廟、井、碑、塔等皆為文中所示。該山現雖失東關之勢,但兀立於裕溪河之西岸,有壁立巢湖通江水道之險隘。“登臨不盡英雄恨,萬里長江天際流”。在此,可領略三國文化之韻味。

現在,東龜山已列為巢湖市之旅遊景點,山上之“文峰挺塔”系明朝所立,數次毀建,後遭雷擊,成為殘塔。最近市裡撥專款修復。而且,從山下有修了專門上山道路,方便遊人車輛登山。我們登山上塔縱覽,裕溪河水接雲天,七寶、望湖諸山群峰蒼翠,釣魚臺古蹟猶存,特別是高速高鐵兩條巨龍從山下關口穿越,增添了現代化的宏偉新景。我們盼望儘快把古濡須口各處歷史文化勝蹟建好連片,開發出銀屏鎮東端之美麗景點,使巢湖市美好鄉村建設再綻新蕾。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三、記火紅年代篇章

釣魚臺既指“浮丘釣臺”之古蹟,也指銀屏鎮釣魚村部所在地之街道,是原釣魚鄉政府所在地(釣魚鄉政府後遷至募基墩村)。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是銀屏區之釣魚小鄉,後附近黃周鄉併入。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濡須口外原屬無為縣黃龍鄉的關山傅與關山馮等村所在的錐山鄉亦併入,這就是後來的大釣魚鄉(1958年後改為釣魚公社),一直到本世紀初併入銀屏鎮。這裡是半山半圩的農業地區。解放後,釣魚鄉人民也曾有過自己的創業發展,對國家作出過獨到貢獻。

釣魚鄉的黃周聯圩是巢縣東鄉的一個萬畝大圩,主產稻麥油菜等。但是,由於圩堤單薄,常受洪水侵蝕。1954年那場大水,使得巢縣東鄉一遍汪洋,如同三國時期的巢湖東湖口水面。為提高抵禦洪水能力,1958年後的人民公社時期,釣魚與秀芙兩鄉聯合作戰,將沿河黃周圩、魏家圩與高小圩三個圩口併成大的黃周聯圩,減少幾個小圩支流的圩堤防汛壓力。這其中,秀芙鄉還在沿山一代新建了躍進圩,擴大了農田面積,對解決沿山農村糧食供應困難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釣魚人民開拓思想境界,積極探索農村改革、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徑。針對農村單一種植難以發展經濟的情況,圩區群眾大搞養殖業,從大搞農戶養殖鵝鴨家禽,到改稻田養魚養蟹以提高經濟效益。很快,釣魚鄉的水田養魚、養蟹面積不斷擴大,幾乎佔了一半農田的面積。這種農田改制不僅富了當地的農戶,也帶動沿河其他鄉如亞父落城圩、含山都勝圩及岱山三勝聯圩等地農村養殖業的發展。還有,釣魚鄉沿河村鎮率先在裕溪河搞起農船運輸,不僅購置貨船承攬石料及鄉村的農副產品銷售服務,而且還跑起客船運輸,為沿河村民往來巢城提供極大便利。當時,釣魚鄉先後有釣魚村、劉灣村、東張村及李灣村都開通了至巢湖的農船航班,每天早上搭載村民進城,在東壩口上岸;下午又從這裡將購物返鄉的農民送回到家門口。裕溪河每天航行的客船往來繁忙,裝載的旅客60%以上都是釣魚鄉的村民。他們在船上熱議各家生活的變化,興高采烈,歡聲笑語一片。現在,由於公路運輸擴大,才使內河客運航班消失,但在當時卻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啊!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在訪談中,馮主任重點講了釣魚人民為國家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兩件事,使我們甚為感動。其一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十多年時間裡,原巢湖地區水利局為了解決長江沿岸的崩岸問題,在釣魚鄉專門興建釣魚石礦。在望湖山荷花嶺一地開礦炸石,將石料先運到河邊碼頭堆放,再每月派一支船隊過來集中運到無為縣沿江形成崩岸的地方拋江護堤。當時礦山開採、運輸、裝料等,約有近百名工人作業。從開礦炸石、板車運輸、石料堆放、裝船卸船,全是人工勞作。當地破壞了山體,損毀了道路;雖服務了民工,得到只是低廉人力成本;而遍佈粉塵與石渣,也破壞了環境。可見當時為了保護無為長江大堤,他們也承受了一種傷害,付出了特殊犧牲啊!

第二項工程是在1971年冬與1972年冬兩年間,巢湖地區進行裕溪河河道整治時,在釣魚公社黃周圩中間開挖新河,使河道從東張村直達釣魚臺;由此裁直河道,使得汛期時洪水能加快排洩入江速度,減少沿岸圩區的防汛壓力和洪澇災害。由於在黃周圩開挖新河,不僅使耕地面積大為減少,而且使得有劉灣、辛灣和蔡灣三個村300多戶人家達1000多人口的的居住地變成了孤島,給他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也是釣魚人民為國家建設再次付出的巨大犧牲啊!對於小黃周圩孤島農民所處的困難局面,政府一直較為關心。感到欣慰的是,2017年12月底,,巢湖市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劉灣島大橋正式開工建設了,村民們朝思暮想、盼望46年之久的建橋夢想終於實現。此橋建成後,不僅解決全島居民的安全出行問題,也有利於其他各項民生問題解決,“釣魚島”就不再是孤島了。今年7月中旬,大橋已貫通,正在修建接線道路,預計年底即可通車,劉灣村民多年盼望的“幸福橋”將給他們送來幸福的生活!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四、覽濡河雄關巨龍

我和朱鶴年先生這次釣魚臺與濡須口之行還有一項意外收穫,就是親眼目睹釣魚大地上騰飛的兩處“巨龍”,這是巢湖經濟發展呈現的新面貌。

第一處“巨龍”是海昌水泥公司建設的從青山腳下躍進圩經魏家圩的田野,直達裕溪河大王廟附近河岸碼頭的水泥熟料輸送廊道。這條約有七華里長的全封閉長距離之輸送管,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全高架跨越農田和村莊,從生產廠區直達河邊裝運碼頭,極其壯觀。它的出現,既是巢湖市工業發展的一項成果,也是巢湖市工礦環境保護的一個亮點,更是釣魚人民為國家建設所作的貢獻。巢湖市銀屏鎮石灰石礦藏豐富,但在以前“小、散、亂”地到處開採,造成山體破壞、環境破壞的嚴重後果。為了保護青山綠水,延續礦山開採,必須關閉小礦山的無序開採,走“集中大礦生產、加強礦山管理、嚴格生態保護”的集約型礦山開採之路。而在此時,原巢湖水泥廠的市區生產礦山關閉,正尋找新的礦山開採與生產場所。由有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和審慎決策,銀屏鎮白牡山村的蘆塘蕻(音hong去聲)、馬營窪與清水塘村的礦山被選中。在此建礦山,開展新型環境保護生產,並建設管道運輸。這樣,不僅能使山體樹林植被不會大規模破壞,也使生產運輸全封閉,減少粉塵危害。這次在礦山、生產廠房及管道建設時,村莊搬遷、村民安置及農田徵用工作均做得很完善。特別是魏家圩河邊的碼頭建設特別出彩。現在,碼頭上多臺大型龍門吊起降,運輸船隻在港口排列,呈現出現代化港口新貌,也為巢湖市工業化發展描繪了全新的畫圖。我們驅車到此參觀,用手中相機拍下精彩的照片,並留作欣賞紀念。

第二處在濡須口呈現的是兩條“巨龍”交相輝映。這就是合福高鐵與巢無高速。兩條高架長橋跨裕溪河後從濡須口東龜山與七寶山之間的東西關交叉後蜿蜒伸向遠方。你如果站在東龜山頂,眼觀西北方,裕溪河道寬闊,浩蕩河水向東南流入長江,河面上往來運輸貨船不時鳴起汽笛。而河道兩岸的圩區成片農田裡,成熟的稻穀在秋風吹拂下掀起陣陣的金黃色稻浪。兩條鋼筋水泥長橋凌空飛架,跨滔滔大河,越寬廣田野。而載滿旅客的高鐵火車和各式汽車則一路歡歌、一帶風塵通過這裡,駛向遠方,真是無比壯觀。這兩道公鐵高架長橋為巢湖大地留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向釣魚人民展示了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文化巢湖:濡須河口話滄桑

我們來到關口兩條大動脈交叉通過的橋下,看到巢無高速公路的高架橋跨在合福高鐵的高架橋上,猶如兩條巨龍匯合飛騰。這種兩條大動脈交叉是有著戰略決策與經濟緣由相統一的佈局安排考慮。首先,這兩條公鐵線路均是北沿江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組織部分,從濡須河口一路向南伸向無為從而跨越長江,是一條戰略通道,那麼它們都要經過地理上的雄關要道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其次,從經濟層面考慮,這兩條交通公鐵“巨龍”從巢湖伸向無為,均是高架長橋跨過這一片較為寬闊的河網地區。如果不從這兩山關口通過:線路西移,則要打隧道經過銀屏鎮扁擔山與望湖山這崇山峻嶺之中,不但增大建設成本,而且建設週期拉長;如果兩條路線東移,也使路線拉長,而且均要經過較長河道之中,使得路基處理也要費時費工。這都是提高建設成本之舉。而現在,公鐵兩條“巨龍”交匯從濡須河口的兩山兩關通過、一路向南飛騰,縮短了線路,降低了建設難度與成本,正是建設藍圖的最佳決策。值得我們高興的是,濡河雄關騰“巨龍”,使得釣魚臺地區的山水更雄偉,風光更優美!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與煙霞山水、文化勝蹟在一起珠聯璧合,使得巢湖市的銀屏大地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