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中学语文课本《游褒禅山记》有一句大约是: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是王安石不畏艰险,努力探索的真实写照。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江西宜春博物馆;王安石是 江西 临川人,荆公新学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创立的学派,学术界一般称之为荆公新学

一,王安石是怎么打动皇帝,厉行变法的?

中国二千多年的变法有四次,其目的摆不脱四个字:富国强兵。核心聚于"耕战"里的"战",至于耕,那是老百姓的事,只是严厉压迫,多出粮钱就达到目的了,变法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详细条款,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战"。

商鞅的变法,桑弘羊的变法,王莽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均没跳出这四个字

宋代是接过残唐五代的烂摊子,历时五十余年的杀伐掠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一直没有强盛起来。况且 西夏,契丹 ,金不断侵略中国边境。中国与这些国家短期交战之后 遂定约言和。和约的条款对宋朝皇帝说一种忍诟蒙羞,他们承认中国皇帝是老板,是正统,但承认的前提是要付出代价换来的。宋朝为此要送出大量的金银绸缎。

每年要付出十万到二十五万缗。这个数目,逐年上升,不会少。累加起来,用民众的辛苦劳作养活了一大帮敌人。敌人又来扰边抢劫,民众再受其害,轮番下去,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一系列问题。这让宋朝人民非常窝心。

王安石要替皇上分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筹钱把这些坏人打服,甚至消灭。因此王安石要强兵,强兵必须要有钱。怎么整钱就是王安石的问题,王安石因此冲破阻力,决心变法图强,替国家理财,并用钱财供给西北战场,这就打动了焦头烂额的年轻皇帝宋神宗的心,皇帝支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王安石的第一次当官,淮南判官

二,王安石是这样被发现的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王安石的少年时代,恐怕没有时间玩闹,天资聪明固然可佳,后天补拙,则是锦上添花。否则,达不到"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这种境界。有了这等才气,还得有人推举,应试让人青睐,但幸运的是,曾巩这个优秀文坛人物,看好王安石,自以为有责任,又把他推荐给文坛大佬欧阳修。一路飞腾,竟然进到进士上第(这让人怀疑科举制的公正性了,怎么会"擢进士上第“的?)

之后当官了,淮南通判。

三,时间到了宋神宗朝廷。

宋神宗在当太子时,韩维是太子秘书长。他很有才华,文书写得非常得体,太子满意,称赞他。韩维却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写出来的。于是,太子希望见到王安石。到了太子即为为宋神宗时,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进入中央上层系统。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王安石讲得中了皇帝的意,被安排为参知政事,开始筹化变法事宜。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王安石的作品全集

三,御史台的换代

在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主要成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古代遴选监察官,必须具备仁心德性,刚正廉洁、忠于职守,能不徇私情,不惧权贵,是科举出身,有相当的专业学识,熟知儒家经典。想成为御史台官员必须有监察的专业知识和经历,有一定的地方治理经验,不能受朋党的约束,不能受朝中派系的制约。这样一来,能进入御史台的人就非常有限了。到了熙宁四年,“王安石变法”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由于御史掌有监管,掌有政议之权,他们均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反对态度,阻碍着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对御史的批判十分不满,凭了王安石的个性,进行了严厉压制。王安石一动御史台,便直接触到了政府机构的底线,变得十分敏感起来。双方进行了激烈斗争。但王安石压制并开始清除御史台。

四,在宋代,御史台的作用是代表舆论对政府以控制和监督,批评和指正。

御史这批官员职位不高,管事不少,大小官员彼"通吃"。

御史中丞吕诲首先发难,被革职;御史刘恕等十四名御史被贬到远方做地方官,司马光,韩琦,张方平,范镇,曾公亮等辞职不就,继之以王安石的同党曾布,吕惠卿,邓绾等人主持。于此,变法演化成新旧党争,党争至到北宋灭亡而止。可见王安石变法的另一恶果,直接造成上层官僚体系内讧,耗尽国家元气,过早地走向衰亡。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铁面御史包拯形象

改革派人事大清洗做得干净利落,保守派离的离、调的调、贬的贬,在京中屈指可数。保守派远离朝廷混迹江湖,改革派高歌猛进令皇帝欣喜,看起来真是一件很完美的事,一切均是在王安石构想中进行。变法似乎曙光在前了,成果渐渐有了眉目。

五,科举考试大纲《三新经义》

中国科举考试,一般是以经书的一段为题。而应考的考生也要依靠经书题意而发挥。由于王安石已经变法,他要选拨一批人才出来深化变法,要一批人来执行变法,充塞政府和地方职能部门。所以他要对科举考试来个"考试大纲",这个大纲就叫《三新经义》。

三经为:《诗经》《周礼》《尚书》,这三部经典由来己久。王安石亲自主编全国考试大纲,以其主张、思想、意识等为主。重新对三经《诗经》《周礼》《尚书》进行解释阐述。《三新经义》体现出王安石新思想新创见多。在学术上不可取,但在官本位之权势助力下,立刻得到推行。在他当权之时,是科举考生人人必读的经典,因为这部三经的内容决定了考生的应试内容,不合拍,立刻名落孙山。所以考生必须随时注意新版本的出版发行。

《三经义》成,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子雱为龙图阁直学士。

这套编纂完成具有"急就章"式的全国统一教材大纲成为科举必考内容。仅仅两年就完成了。如果他有新思想要补充,新的版本就马上发行,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它被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提拨改革人才十分有用,被定为儒家思想的标准疏解。王安石建议取消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 ,并积极提议兴办官学,从朝廷的太学到地方的县学,均应该进行改革。但遭到反对,不能施行。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科举考试里面的考试图

王安石下台后,《三新经义》立即被废除。几年之中,一本不存。

六,吕惠卿出卖王安石的内幕

王安石集団不乏才干之士,对推行新法也颇为得力,反对派被赶出"庙堂"而去了"江湖"。庙堂不会空,王安石的人或他欣赏的人立刻填补了空位。这些人对王安石唯唯诺诺,毕恭毕敬。于是上了台面。上了高位。其中,李定,舒坛,邓绾上来了,他们均为当时士人认为品质败坏。欲假公济私,成其物欲。

邓绾有句名言: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而曾布和吕惠卿是奸恶小人。王安石有一大半失败是栽在吕惠卿手上。吕惠卿在变法之八年想取代王安石。就把王安石给出卖了。

七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论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云: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皆斥。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很恨吕惠卿。吕惠卿为了整垮王安石,就想把王安石牵连到山东的一个谋反案。王安石被控与他的一个朋友串联,而这个朋友正是"逆贼"。这事让王安石的同任知道后立即告之王安石,因为同任不想吕惠卿单独得势。想用王安石抑制吕惠卿。王安石回朝又当宰相,吕惠卿的计划破产。邓绾这个两面派背着王安石,与王雱勾结,控告吕惠卿贪污华亭商人五百万钱,吕惠卿被下狱。吕惠卿被押在御史台候审,他见众人不救他,决心反戈一击,因为他早年与王安石通信,王安石在信中有"无使上知"几个字,几乎成灭族的证据。皇上第一次对王安石发了脾气。王安石回家痛骂儿子王雱。王雱后悔不迭,立刻生病,背上长疮,不久就死了。这对王安石是个严重打击。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临安年市图景图

王安石对政治险恶才大彻大悟,感到疲惫不堪。因为他当初的许多支持者现在都离开他,甚至为了捞取更大的权利陷害他,特别是吕惠卿,不仅把王安石的弟弟给下了,最后给王安石致命一击,如果不是皇帝不追究,王安石一家的命运得无跟商鞅一个样吗,王安石心灰意冷,不久写了辞呈,古道西风瘦马般地归乡而去。离开了曾经的豪气万丈的用武之地。

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机务。上益厌之,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哲宗立,加司空。

王安石的辞去,变法废止不行,留下一地鸡毛。宋神宗斥罢改革派,又召保守派回来,已是面目全非,比猴子掰苞谷还惨,猴子最后好歹有一个,而宋神宗一个也没有了。留下来的保守派主坚人物已物故不少,回朝后又回到原来的轨迹,整治秩序,又回到变法之前,社会民生停滞不前,"国际"形式己经恶化。四十一年后,北宋灭亡速度不能说与此国內外关糸无关。可见半途而废的恶果。

八,两败俱伤,国家为这场失败的变法买单

王安石的变法的八大类别从理论上看来,显然是行得通的。对民众和国家是有利的,不利的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争夺执政权利的党争和派系之争。两者均是借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展开的斗争。一方得势,留庙堂,掌朝政;另一方失势,走江湖,思复用。而最高统治者的皇上,牢牢地控制着局面。北宋经过这一系列折腾,朝中文官立刻分成两大阵营,之后此起彼落,无休止的内耗,耗尽了国家的底气。而北方的邻国正在秣马厉兵,准备南下给内耗空虚的北宋的最后一击。

王安石变法的悲剧,难道真的是保守派反打给断送的吗

金兵南下,北宋在1127年灭亡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

参考目录:《苏东坡传》,《王安石传》,《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