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庞氏骗局”,如何有效的避免陷入这个金融陷阱?

前两日区域内又有一家金融公司倒闭了,一夜之间整个公司人去楼空,先前许诺的高达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也瞬间化为乌有。一百多号投资的大爷大妈集聚在派出所,悔恨与愤怒溢于言表,心痛的同时不禁让人唏嘘。加上这次案件算起来已经是近年第三家倒闭的金融公司了。

何为“庞氏骗局”,如何有效的避免陷入这个金融陷阱?

受骗的投资者

在民间理财市场中,金融投资、理财、传销骗局屡屡上演,国家个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宣传普法不可谓不到位,无论是新闻、报纸、各种新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报道全国各地时时上演的各类诈骗案件。从前几年轰动全国的e租宝案、昆明泛亚案、再到钱宝案,动辄数百亿规模的资金骗局,几十万受骗的投资者,轻则多年积蓄毁于一旦,重则家毁人亡。

归根到底,这类金融骗局都始于百年前的一个臭名昭著的诈骗模式,业内人称:庞氏骗局。

究竟何为“庞氏骗局”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查尔斯·庞兹。

案例回顾: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1882-1949)的人, 他是一个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发大财。他曾因伪造罪在加拿大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何为“庞氏骗局”,如何有效的避免陷入这个金融陷阱?

查尔斯-旁兹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无线电发明者之一)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兹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兹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兹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从20世纪80年代庞氏骗局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演变成多行业的花样繁多的诈骗形式。

何为“庞氏骗局”,如何有效的避免陷入这个金融陷阱?

旁氏骗局模式


从最初的传销、到宗教洗脑式培训、消费返利,各种直销创业,再到近几年流行的微商、数字货币投资以及p2p、各种保险骗局。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尔虞我诈的骗局,万变不离其宗。

一些不法分子充分发挥国人的“创造力”,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

为何这种外表华丽,实则手段低劣的骗局屡禁不止还不时有大量投资者受骗呢?

归根到底还是金融防范意识淡薄,被许诺的高额的利息蒙蔽了双眼。

为何银行定期存款一年2%左右的利息,理财产品4%的年化收益率,一些金融公司却许以年化百分之十几甚至更为离谱的投资回报率?

难道他们真的就有十分靠谱的投资渠道能够保证每年获得高于市场同期的投资收益么?

有关数据显示:

从2016年至2018年,我国发生的金融诈骗案件达到了33000多件,虽然近几年每年的诈骗案件数量有下降趋势,但是从总体上看规模和数额却在不断上升。

而且依托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理财市场,受骗的投资者也不再拘泥于中老年客户,一些年轻客户群体甚至不乏高学历的投资者也难逃高利背后的骗局。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诈骗案件也层出不穷,受害者分布全国各地。

低风险高回报,子虚乌有的投资项目,故弄玄虚的繁琐的投资模式,违背投资周期的变现时间,但凡有一点金融常识的人怎么想着都不会受骗入坑,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诈骗方式在百年间横行世界各国各个阶层,屡禁不止。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消费金融投资的快车道,近几年各种投资消费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控不法个人和机构对于普通投资者的金融诈骗已经迫在眉睫。

防治金融诈骗需要内外兼修,在国家不断完善各种行业规章和法律体系的同时,作为投资者的普通群众更要擦亮双眼,不盲目以收益为投资的唯一导向,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在投资前多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合理么?

毕竟有些金融诈骗的方式看似很复杂,但归根到底总逃不出那个违背投资规律的不变法则。

拒绝高利诱惑,独立判断,摒弃盲从,我的资金不容欺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