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機場躋身“百萬”空港行列

11月14日,通遼機場舉行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萬系列活動。通遼機場躋身“百萬”空港行列,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5家百萬級支線機場。

61載春華秋實,見證了通遼民航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的奮鬥歷程;61載櫛風沐雨,印刻著幾代通遼民航人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砥礪前行的不倦身影。

8次改擴建 奠定發展基石

通遼機場始建於1958年。同年8月8日,哲里木盟行政公署號召黨、政、軍、民齊上,僅用16天就修成了一條1200米長、60米寬的土跑道,這條土跑道一用就是28年。

通遼機場第一次改擴建是在1987年,加長跑道至1800米。1992年,第二次改擴建,土跑道升級為水泥混凝土跑道。1995年,進行了第三次改擴建,第二代航站樓拔地而起。2001年,候機樓增至3000平方米,延長跑道至2300米,這是第四次改擴建。2006年,第五次改擴建對第二代航站樓進行流程改造。2009年,進行第六次改擴建,對2300米跑道進行瀝青混凝土蓋被。2011年,通遼機場實施新航站樓改擴建項目,這是通遼機場建設史上第七次大規模改擴建。

隨著通遼機場運輸生產快速發展,2300米跑道逐漸“落伍”,通遼機場一度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內跑道最短的運輸機場。多家航空公司因跑道限制無法投入運力,2300米跑道成為了制約機場發展的最大“瓶頸”。2019年,通遼機場實施第八次改擴建工程,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石。

3次創新 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3年,通遼機場開始企業化運營。面對地區經濟欠發達、百姓出行難的現狀,通遼民航發揮勇於探索、敢闖新路的精神,開啟“破冰”之旅,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5年7月11日,32座的多尼爾飛機退出通遼歷史舞臺,通遼——北京航線即將斷航。面對艱難的歷史困境,通遼機場公司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和航空公司,創新航空市場開發模式,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包機模式開拓者”。2006年,通遼市政府用500萬元採取捆綁式包機方案,運營通遼——北京和通遼——呼和浩特航線。當年旅客吞吐量連續首次突破3、4、5萬人次大關。全年旅客吞吐量57949人次,同比增長159%。

2006年,內蒙古機場集團“築巢引鳳”成立“模擬航空”。2008年6月,模擬航空開始運營呼和浩特——通遼往返航線,每天一班。由此,通遼至北京、通遼至呼和浩特實現了每天一班的穩定運營。2006年,通遼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增速為156%。2010年,通遼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萬人次。

第三次創新是在2012年,這一年通遼機場引入“支線快線”模式運營通遼——呼和浩特航線。同時與中聯航合作,開通了北京第二班。全年通航13條航線。歷史上首飛鄭州、海口、天津等地,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萬人次。

11億 政府投資巨大

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通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通遼機場的建設與發展。自2005年開始,累計投入補貼資金近11億元用於航空市場開發。通遼機場先後開通全國6大樞紐機場、8大熱點旅遊城市和10個區內城市航線航班,累計運營航線25條,通航城市24個,17家航空公司參與運營,500餘萬百姓受益。

在機場建設中,通遼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通遼機場建設項目,自通遼機場建站以來,先後投入5.35億元用於機場改擴建,其中2011年投入1.81億元實施通遼機場新航站樓項目,2019年投入3億元實施飛行區改擴建工程。

據瞭解,2005年至2019年,通遼機場運送旅客567萬人次,相當於每一名旅客能享受到地方政府194元的補貼。至2019年,通遼市的人均乘機比由2005年的0.007增至0.35,通遼市每1000個人中就有350個人乘坐民航航班。

回首歷史,一組組數字激動人心。展望未來,“精品機場”凝聚奮進力量。“100萬這個數字來之不易,因為它歷經61年的歷史積澱和幾代民航人的風雨兼程。”通遼機場總經理趙玉說,“定下一個小目標,2025年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200萬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