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扇貝死亡、財政補貼、過度養殖等問題,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這樣迴應

記者 | 雷雨 李章洪 特約記者 邱嘉秋

自11月11日披露扇貝大規模死亡以來,獐子島(002069.SZ)正在經歷成立61年來的第三次信任危機。

近日,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接受了界面新聞《觀見》欄目專訪,對市場關注的扇貝死亡、財政補貼、變賣資產、過度養殖、過度捕撈等熱點問題回應。

吳厚剛表示,市場上關於獐子島的質疑聲持續不斷,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上是公司規模發展太快,經驗積累不足,沒有和市場、社會充分交流,客觀上是有關海洋知識的普及不夠。

對於大量的政府補貼,吳厚剛回應稱,公司的政府補貼都是先投入而獲得的獎勵性、基礎研發性補貼,沒有一項是為了增加利潤而獲得政府的補貼。而在變賣資產的問題上,吳厚剛則稱,在經濟環境差,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調整運營和發展戰略,適當根據市場節奏處置資產,是正常的經營行為。

吳厚剛在採訪中承認獐子島附近海域存在過度養殖的問題,但否認存在過度捕撈。他稱,從抽測打撈的扇貝長勢情況來看,不存在相關海域底質和生態遭到破壞的問題。

以下是採訪實錄(內容有刪減,調整):

記者:外界對獐子島質疑的聲音一直很多,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吳厚剛:獐子島今年成立61年,我在這個公司工作也近40年。我所經歷的獐子島的信任危機,主要是這三次事。海洋牧場蝦夷扇貝大規模、大比例死亡,形成大額損失,財務損失帶來信任危機,應該說對公司的品牌、品質、品格,帶來了一些壓力。

我認為從兩個維度上講,第一,主觀上我們存在一些工作上的問題。

80年代初,獐子島開始起步建設海洋牧場,這個時候在國內沒有標準可循,我們在探索摸索。2006年公司上市,是因為我們建設海洋牧場。我們曾經是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也是海洋牧場和蝦夷扇貝高收益的原因。

在2006年上市到2008年處在了農業第一個百元股這樣一個水平上,我們開始大規模地申請海。在2011年,我們獲得了300萬畝、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在全球是第一名。但正是因為這樣大、這樣快,我們在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的摸索節奏上,出現了一點問題。

另外一個是客觀維度,關於海洋知識的普及。畢竟我們是海洋題材的上市公司,我認為關於海洋知識的普及、海洋風險性的提示、海洋生物方面專業技術,甚至海洋風險性就是海洋的自然屬性和生物的資源屬性,包括大的生態的資源屬性之間的關係,專業的機構,更多的專家,有責任和義務來對這個問題說清楚。

我個人以為,我們獐子島在產品方面、與金融間的合作方面、在市場和客戶之間,信任做得比較好,甚至在公司內和廣大的員工之間信任做得也非常好。唯一一個方面就是在資本市場上,因為這三次形成了很多不對稱信息,造成了很多誤解,帶來了在資本市場平臺上的信任影響。

對於廣大投資者,我們願意更多地把公司情況,更透明地與他們進行互動和交流,使他們更多地瞭解海洋牧場,瞭解蝦夷扇貝,瞭解海洋產業的風險,瞭解海洋題材上市公司未來怎麼樣投資、怎麼樣管理風險、怎麼樣收益。

記者:最近這次風波,不光二級市場投資人提出了很多的質疑,包括咱們獐子島島民,也質疑集團的運營等等,對這點您怎麼看?

吳厚剛:我們公司確實是我們獐子島父老鄉親的一個命根子。從1958年的時候,這個公司也是他們創立的。

在公司2006年上市之後,前一階段一直髮展得比較平穩,每年都有很好的收益,也有良好的分紅,大家都獲得了收益。這些年遭災之後,公司虧了很多錢,大家也沒有分著。所以父老鄉親的質疑,實際上是在替公司著急,他期待公司早一點好起來。三次災害之後我們也在反思,也做了一些調整動作,比如說關閉海域,減少蝦夷扇貝的增值規模,關閉風險。這些動作的實施會為公司下一步的穩定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起到一些作用。

記者:有一種說法稱獐子島拿政府補貼來扭虧為盈,對此您怎麼看?

吳厚剛:我也關注了大家對這個方面的討論。獐子島一直是咱們國家海洋產業的龍頭企業和探索者,有很多方面也是示範基地、示範區。因為是龍頭,要探索就要研究。實際上我們這些產學研機構,長期以來在研究創新、研發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近4年來(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我們大約獲得各種補貼11.3億多一點。獲得補貼的項目裡最多的,是和這些產學研機構進行的、國家級省市級研究項目的立項資金,大約有4000多萬。這些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企業用的,更多的是國家需要、產業需要、地區城市發展需要。

第二部分比例比較大的是海洋牧場示範區。我們這三次損失10多個億,而我們獲得的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的以獎代補資金,一共才3000多萬。相對我們海洋牧場長期的建設探索,應該說是這樣一個關係,投入的非常巨大,獲得的獎勵也有一定的數額。

第三個方面,獐子島代表國家海洋產業在國際方面建立一些標準,參與一些合作。比如說,獐子島海洋牧場、蝦夷扇貝,是中國第一個獲得MSC級的品種和漁場。漁場的標準建設、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是需要投入的。

另外,我們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可以進入歐盟市場的雙殼貝類公司。我們不斷地對漁場進行管理,不斷地對海洋環境進行監測,不斷地對食品加工標準進行升級,包括一些裝備改造,投入了鉅額資金,當然也獲得了政府的獎勵。

最後一項實際上相對數額比較多一點的是轉產轉業。國家鼓勵漁業生產要限量採捕,控制馬力,所以在政策的引導下,我們也處置了一部分船,壓縮了規模,獲得了一些政策的補貼。

從這個結構上來看,我們幾乎是沒有一項是為了增加利潤而獲得政府的補貼,都是我們先投入而獲得的獎勵性補貼、基礎研發性補貼。

記者:我們還看到這樣的說法,獐子島變賣資產來做財務的盈利?

吳厚剛:獐子島真正靠賣資產能增加利潤的,是2016年。市場上也有質疑我們2016年為什麼盈利了。我們是在努力經營產品基礎上,也經營我們的投資。

實際上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要多把握一些市場機會。在經濟環境差,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調整一下運營和發展的戰略,適當地根據市場的節奏處置一些資產,這是正常的經營行為。

尤其是近5年來三次遭災,我們調整一下戰略,處置一部分資產,甚至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收益。我認為這不僅僅是情理之中的事,最重要的這應該是戰略性決策性的東西,應該這樣做。

記者:獐子島附近海域是否存在過度養殖的問題?

吳厚剛:這個問題應該是存在的。我們在2011年的時候,擁有的海域面積是300多萬畝,相當於2000多平方公里。

在2014年遭災受損之後,我們決定放棄70多萬畝,變成240多萬畝的海,養殖規模也由年均滾動的100萬畝,下降到60萬畝。同時,我們實施了休耕的3+1模式。在2017年底和2018年初,第2次遭災之後,我們決定大規模地放棄海域。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在240萬畝的基礎上,我們準備再放棄接近120萬畝,逐步地減少海域規模,主要是減少蝦夷扇貝的養殖量,來緩解這樣一個大的、區域的養殖量壓力。

蝦夷扇貝在長海縣除了我們養之外,還有幾個兄弟鄉鎮也是較大規模的養殖。應該說,蝦夷扇貝在北黃海,是咱們國家近海一個非常重大的生物學實踐。但是現在看來,總量還是超,所以需要大幅減少。

這一次遭災後,我們在原計劃20萬畝滾動的基礎上,再下降一半到10萬畝的滾動,並且把發展階段由規模發展階段,轉向了中試的探索階段,要全系統來分析和研究,蝦夷扇貝為什麼總是大規模死亡。

記者:有很多專家也得出一些結果,有一些指向像過度捕撈這樣的問題,獐子島是否存在過度捕撈?所在海域是否還適合蝦夷扇貝的養殖?

吳厚剛:因為我們做的是海洋牧場,獐子島做得也比較早,我們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尤其是世界海洋委員會的MSC標準,所以我想過度捕撈這事不用擔心。獐子島在資源養護方面、可持續發展方面有經驗,應該相信我們一定能做好,不存在這個問題。第二個,獐子島這塊海從基本條件上來講,應該是適合養殖蝦夷扇貝的。

從我們這次抽測所發現的蝦夷扇貝的生長情況和死亡情況來看,實際上2017年和2018年底播的扇貝長勢情況是良好的。根據它的長勢情況,我認為不存在底質和基本的生態遭到破壞的問題。

但是引起死亡的原因非常多,底質條件不是唯一會導致死亡的。有溫度、病害,甚至還有很多物理化學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導致死亡。

前兩天我們也請專家到了現場,也希望他們幫助我們把死亡的真正原因分析清楚,然後我們再根據這些原因來制定相應的措施、對策或者叫策略,來把這塊海可持續地經營好。

另外,在沒弄清楚原因之前,我們決定要關閉海域的敞口風險,暫停蝦夷扇貝的規模發展,把蝦夷扇貝這個品種重新回到中試和探索這樣一個階段。弄明白之後,建立一個適配於我們生態系統,能確保可持續的新技術、新模式。

眼下就是要放棄150萬畝的海,關閉蝦夷扇貝增長的風險,同時也可以降低用海成本7000萬,來保證公司的一個基本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