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这两天,被一个小视频气炸了!

视频中,一个68岁的老人,用自己的手提袋将一个4岁的孩子打翻在地,随后撒腿就跑。在周围群众的帮忙下,老人很快就被抓住了,但是他矢口否认,最后大家不得不报警处理。

是什么冤仇,让一个老人对孩子下此重手?

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居然是因为逃票!这个老人坐公交车的时候没有刷客也没有投币,并因此跟司机和乘客都发生了争吵,而这一切都被同车的小男孩看到了。

凑巧,孩子和这个老人是同一站下车。于是,小男孩一下车就跑到老人面前,告诉他逃票的行为是不对的。

没想到,老人抡起手提袋就把孩子砸倒在地,然后火速逃离。

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逃票本就有错在先,后又打小孩子,真是让人不齿!

处理这件事情的民警,之后特意赶到医院,告诉小男孩坏人会被严惩,并且鼓励他“以后碰到这样的事还要管。”

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孩子有正义感是让父母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可是,孩子还小,见义勇为时面临的危险也是不能忽略的。

那么,担心孩子安全的父母,到底该不该教他们见义勇为呢?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乐于助人、热心善良、见义勇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但是,孩子毕竟是弱势群体,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在遇到不公正、或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见义智为”:

01. 教孩子要量力而行

正义善良和鲁莽是不同的,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但是也有阴暗面,所以碰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教孩子多想一想,量力而行。

比如,当在车上看到有小偷的时候,悄悄地告诉事主,就比直接大喊“有小偷”会好很多。毕竟孩子年龄小、力气小,如果被小偷报复的话,危险系数会很高。

同样,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三思。

曾经一个“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尊老爱幼是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的美德,如果“不扶”,会让孩子疑惑并且丧失爱心;“扶”,又怕孩子受到伤害。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教孩子量力而行,做事之前多思考三分钟。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定要向大人求助。

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02.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要向大人求助或报警

曾经有一位少年自己不识水性,但是看到一名小女孩不慎落水后,勇敢地跳下去将女孩救起,可自己却不幸牺牲了。

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值得赞赏,可是自己不识水性,显然救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个时候,大声呼救,或者找长的棍子可能会更好一些。

美德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安全更重要。

就像我们在教孩子安全意识的时候,也一定要告诉他,大人是不会跟一个孩子求助的,尤其是旁边还有其他大人的时候。

一个成年人向一个孩子求助,本来就很蹊跷,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委婉拒绝,让他找其他人帮忙,或者帮他报警。

当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向大人求助,好过自己鲁莽行动。

68岁老人逃票打4岁孩子:见义勇为错了吗?不,要教孩子“智为”

03. 正确引导、打消孩子的疑惑

有人担心,告诉孩子社会上有坏人、有黑暗面,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但事实如此,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这些,才是将他们置于危险之中。这个世界有美好的一面,我们要多引导孩子向美好的事物靠拢,让他们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但也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安全。这两者并不冲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么约束好自己就可以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是非观和人生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要父母行得正坐得端、以身作则,就不用担心孩子的是非观会歪曲。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我们在教孩子优秀美德的同时,也要多鼓励他们思考,而不是鲁莽行事。孩子学会多思考,才能做到“智为”,才不会让自己身处险境。

菈妈:自由撰稿人,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