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江西“筷子巷”移民的神祕面紗

時間: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樂十五年(1417年)

地點:南昌筷子巷、鄱陽筷子巷、餘干筷子巷、豐城筷子巷

功能:移民中轉

歷史背景:江西遷湖廣

遷出地:江西南昌府、饒州府(今上饒市)、袁州府(今宜春市)

遷入地:湖北、安徽、河南

編者按:筷子巷,對於明初江西遷移至湖廣的移民後裔來說,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他們的記憶中,那是祖先的來處。因為世遠年湮以及社會發展,那些古老的地名,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裡了。但對於湖廣移民後裔們來說,“筷子巷”卻是個沉甸甸的名字,他們常常在緬懷先祖的夢裡,深情回望著小巷的方向。

進入21世紀以後,中華大地譜熱再起,作為譜學愛好者,我對於“筷子巷”之地名,早想一探究竟。此文將帶您回到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一起掀開“筷子巷”的神秘面紗……

一、引子

當我輩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時,絕不能數典忘祖。如今的移民後人,只要掀開各自的族譜,在序言中總會記載始遷祖於某某年間自某某地遷徙至某處開基,爾後繁衍生息。裡面都有大致相同的來處,如:自“豐城筷子巷”、自“鄱陽筷子巷”、自“江西筷子巷”、自“南昌筷子巷”等等;這些無正史記載,卻在民間由來已久、口口相傳、言之鑿鑿的傳聞和族譜記載,究竟在哪裡?先祖的來處到底在何方?

二、江西筷子巷地名考

1、南昌筷子巷

①南昌筷子巷名字的由來

筷子巷(今筷子街)的由來,民間有3種說法:

一是:小巷長而窄,形似筷子。靠象山南路一端稍寬,靠上塘塍街一端更窄。

二是:“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叫出來的巷名,寓意“早生貴子、快生貴子”,是以“快子” ,諧音叫“筷子”。

三是:小巷住戶多為富商土豪,希望子孫科舉高中、快著紫袍,於是把“快紫”叫做“筷子”。

②南昌府筷子巷的地理位置

居贛江之濱的南昌府筷子巷(現南昌市筷子街),在古代是非常繁華且多為名門富賈聚居之地,官府就在此專門設立了移民管理機構,為遷出人口登記造冊,辦理移民的相關手續。此巷與“瓦子角”相距500米,共同承擔了歷代移民集散中心的功能。

2、鄱陽筷子巷

在如今的湖北、安徽的許多族譜中,記載先祖於明初自“江右饒州府鄱陽蓮湖筷子巷”遷來……

①鄱陽筷子巷名字的由來

鄱陽筷子巷的得名,因當時的手工業——蔑器,據說從前那條街以蔑器聞名,是古時鄱陽縣城有名的手工業街。

②以前的鄱陽全城共有88條巷弄,其中便有“筷子巷”,因為是當時鄱陽的商業中心,便於周邊移民的臨時安置。據鄱陽地名資料記載:鄱陽筷子巷在明初時期,周邊移民由陸路到此集中,再到鄱陽湖邊瓦屑壩乘船北上。因此,“鄱陽筷子巷、瓦屑壩”與“南昌筷子巷、瓦子角”以及“吉安府泰和鵝頸丘”,共同構成了“江西遷湖廣”的三角形移民轉運中心。

③改革開放以後,城市化浪潮將原有的老地名給覆蓋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鄱陽縣城原有的老街巷都已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與寬闊的城市街道。古老的“鄱陽筷子巷”只存在於江西移民後裔的記憶深處……

3、江西有六個筷子巷

在江西,“筷子巷”這個地名不僅南昌有,豐城縣、鄱陽縣、分宜縣、餘干縣、永修縣也各有一條筷子巷。攤開江西省地圖,這些“筷子巷”都處於贛江中下游及環鄱陽湖地區,即“江西填湖廣”最大的人口遷出地。

江西商報記者熊愛國認為:“……在無數移民心中,筷子巷其實是個典型符號,它代表和泛指的是以南昌為中心的贛江中下游及環鄱陽湖地區。因此,我們甚至還可以給這個區域一個另類的名稱——泛筷子巷地區。”

3、專家解讀

在葛劍雄所著《中國移民史》中,南昌筷子巷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其依據是諸多歷史文獻的記載。能夠成為主要移民點,那麼一定是在移民數量或者規模上顯得比較突出。這樣的地點,自然更容易被記載和流傳下來。

三、歷史背景——江西填湖廣

明初移民,無論是山西大槐樹移民,還是江西填湖廣,抑或是湖廣填四川,其歷史背景都是相同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元朝末期,自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戰亂不斷,時間達十三年之久。使湖廣行省(今湖北、湖南二省)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戰爭摧毀了百姓的家園,以致人口銳減,生靈塗炭,田地荒蕪,百姓亡散,房舍成墟,渺無人煙。

2、連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

3、各省人口比例極不均衡,嚴重拖累了戰後重建的步伐。

4、但是, 經過宋、元兩朝發展的江西,已經成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且受戰亂影響甚微,人多地少。

5、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一統中國,帝國建立之初,中華大地經濟凋零、百廢待興。為了儘快恢復生產,帝國政府便立即制定和頒佈移民律法:北部從山西移民到河北、河南、山東。南面從江右(江西)移民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豫南)。開啟了規模浩大的跨區域移民行動。

四、移民辦法

朱元樟帝國政府採取以下方法移民:

1、騙:先出示政府公告,說在哪個時段將採取強制遷移行動,如果不願去的,可以在哪個地方集合登記。等老百姓到了以後,周邊伏兵四起,將登記地點團團包圍,再用繩索捆綁,此時,百姓方覺上當,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2、惠:當移民到達目的地後,政府給予相當的政策優惠,最初糧食由政府定量分配,種子和生產資料由政府統一配給,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可以插旗佔地,並免除三年的賦稅。

3、導:當第一批移民嚐到甜頭以後,政府將這種信息傳到遷出地,讓百姓自發報名遷移。

4、:明朝政府立法規定:遷出地百姓,“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時,法令規定,凡是遷出者一律不許回遷,這樣就關閉了遷民們回到原籍的大門。

5、宣大明帝國在湖廣等人口遷入地,長期實行信息封鎖政策,即由官方在移民後裔群體中統一宣傳:你們先輩的家鄉是“瓦屑壩”、“筷子巷”、“大槐樹”等等。久而久之,原有的一些家鄉的模糊記憶就被“統一化”了,沒有了祖先的來處,你想回遷也無路可走。

6、軍事移民:大明帝國在強制百姓遷移的同時,還實施了軍事移民政策,即,把駐軍及隨軍家屬就地安置,這項策也大大提高了移民的人數。

據史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至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間,朝廷在江西實施了八次大規模移民,將大量的江西百姓遷出補充湖廣人口,至今流傳於湖南、湖北、安徽、豫南民間的江西填湖廣及“洪武開坎”或“洪武趕散”之說,即由此而來。

五、江西筷子巷移民路線

明朝實施近50年的“江西填湖廣”的大移民,遷往湖南的移民,以陸路為主;進入湖北、安徽、河南的移民,則以水路為主。

大明帝國江西填湖廣政策是強制性的,且下發一道不能回遷的禁令,猶如一把利劍,殘酷無情地切斷了遷出的江西父老和故土的連接,官兵將被安排的移民對象,按照“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規定,年輕力壯的被反綁著雙手,一批又一批地押解到瓦屑壩渡口,然後上船遣送到各地。

再則, 贛江、長江、漢水從古至今都是水運交通動脈,南昌府的外遷人口自筷子巷集中押送出發,在贛江邊乘木船順江而下,抵達鄱陽湖邊的瓦屑壩,與另外兩府(饒州、袁州)的移民匯合,然後登舟北上,浩浩蕩蕩的船隊經湖口入長江之後登陸江北的安慶。有的乘船繼續西行,向湖北各地擴散。還有一部分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其它的地方。

筷子巷移民中也有一部分是先經陸路到九江,再由九江港口渡江北上,再分遷到湖北、安徽等地的。

南昌筷子巷這個只有幾百米長,幾米寬的小街巷,因為曾經扮演過江西填湖廣移民“管理機構”和“集散地”的雙重角色,也被1997年出版的《中國移民史》(葛劍雄等著)列為中國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六、各地族譜對筷子巷的記載(節選)

筷子巷是湖北江漢平原廣泛流傳的地名,在這一廣闊的區域中,有許多人堅信南昌市的筷子巷是他們的祖居之地。

在鄂北的隨州,鄂東北的大悟、紅安,以及江漢平原的雲夢、黃陂等地,從前每年祭祖,城鄉居民富裕的用全豬,其次用豬頭,再次用豬脖子肉,最窮的也要用一塊豆腐,再在上面插一根或兩根筷子,頭朝向東南方的江西,以寄託對祖籍地筷子巷的懷念。

1、湖北黃陂一位筷子巷移民後裔說:“我現籍湖北黃陂,據老人說我們整個族人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南昌筷子巷搬過來的,我對這點深信不疑,因為不管是從族譜、明代先人的碑文,還是從方言、風俗上都可以得到印證。”

2、據湖北某支《田氏族譜》記載,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江西筷子巷(今南昌市內)的田氏三兄弟田萬一、田秀一和田興一商量決定,於當年春從江西遷徙至湖北。田興一在灄水河旁的柳樹店(今姚集鎮李集村)落戶,成為黃陂田姓的始祖。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田長霖就是黃陂田家18世孫。

3、河南新縣某支張姓曰:遠祖張志遠公倆兄弟(志遠,志高),自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布政使司饒州府鄱陽縣蓮湖鄉瓦屑壩筷子巷(據老人們說是避禍或逃荒),入河南光州斛山鋪。

4、光山縣《趙氏宗譜》:“趙宋之後避敵於閩廣間,其子孫苗衍散於江左江右,至今數百年矣。念始祖杉公原籍江西鄱陽縣瓦屑壩雙港橋筷子巷趙家灣,一經元亂於明初經由鄂麻遷河南光邑。”

5、紅安《義門陳氏家譜》稱:北宋仁宗年間江州義門陳氏分戶,一部分陳姓轉遷至江西南昌筷子巷,洪武元年由南昌筷子巷遷居湖北黃岡紅安縣至今。

6、《河南省志-民俗志》稱:“江西遷來的移民中,明末清初遷來的佔絕大多數。其中,許多來自江西省樂平縣瓦西壩筷子巷……”。

7、《古姓史話》載:“洪武二年(1369年)撫州府臨川縣筷子巷瓦屑溝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紅安縣上新集古家灣。”

8、《大悟縣誌·人口》載:“有史料可查,較大的一次遷徙為明洪武初年,遷入者以江西、湖廣居多。民間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說。”

七、筷子巷移民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

1、使湖廣、安徽、河南等遷入地的人口得以快速恢復

據歷史學家葛劍雄等所著《中國移民史》分析:單是湖北一省,元末明初遷入的移民數就達180萬人,其中約130萬人是從江西遷入。今天湖北一些地方還流傳著“洪武開坎”的傳說,因為兩湖的移民家族中,有50%是在洪武年間遷來的。

在兩湖移民中,來自江南的浙、贛約佔移民總數90%。在這90%中,江西移民又佔90%。也就是說,兩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後代。所以直到現在,不少湖南、湖北的鄉村百姓都聲稱自己是“江西后人”,特別是湖南的江西移民後裔,因為與江西老家相距不遠,所以把江西人統稱為“老表”。

有學者根據湖北枝江市、仙桃市、洪湖縣等地地方誌及族譜資料記載,對其中52個姓氏共68族進行梳理研究,發現其中江西籍移民佔總數的78%,而江西移民中又有三分之二是遷自環鄱陽湖區域,與譚其驤先生當年的估計基本一致。

2、使江北地區經濟得以繁榮

經過數次大規模的移民,湖北、安徽、豫南等地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國家的賦稅及戰略物資有了保障,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為明帝國的經濟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南昌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南遷的驛站之一

1、客家人與晉室南遷

其實,筷子巷作為古代移民中轉站,並非從明初才開始的,經考證,筷子巷移民史可以追溯得更早: 

從西晉“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開始,中原地區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為求生存,客家先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背井離鄉,踏上充滿艱辛與坎坷的南遷之旅。於是出現了“豪強戰中土,士庶走南疆”的局面。當時一批中原士族(大多是知識分子和小官吏)舉族、舉家南遷。這一部分南下的“司豫流人”,從河南、河北及黃河流域沿岸出發,經汝水、漢水到達長江。又沿長江南下,分佈於鄱陽湖區域,主要以南昌古郡一帶為落腳點。

“南昌的筷子巷、福建的瓦子巷、廣東的珠璣巷,是客家先民的三大驛站。”筷子巷就是南遷客家先民在南昌的聚居地,他們在這裡經過一段年月的休養生息,一部分人沿長江南下到達蘇皖中部;一部分人則溯贛江而上,到達粵、閩、贛交界地。有的又想回到中原,於是溯長江到達洞庭湖。但迴歸無望,只好經湖南到達廣西、四川。有的到達閩西后,又從那裡出發渡海去了臺灣。所以,湖北安徽雖然是明朝自江西移民,但其中也有許多客家人的後裔。

客家人整個的遷徙大體上分為五次完成,其中和南昌有關的是前兩次。

第一次是東晉初期,晉室南遷,大批客家先民從中原遷至江淮、皖贛一帶,並一直穩定了500年。

第二次是唐末黃巢起義,客家先民再一次大規模南遷,來到皖南及贛東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地區,穩定了300年。

接下來就是向廣東甚至海外遷徙。按照這個遷徙進程可以推算:客家先民在南昌筷子巷的生活歷史應有好幾百年。

2、客家人與南昌筷子巷的命名

很多人都說,筷子巷得名是因為窄而長,筆直如一支筷子。其實,這只是筷子巷得名說法的一種。“筷子巷”應該是客家先民叫出來的巷名,而且還有另一種含義的解釋:客家先民有傳宗接代的情結,在苦難中煎熬的客家先人,誰不期盼著早抱貴子貴孫,早日改變那奔波逃難的命運呢?所以每到一處落腳,都希望“早生貴子”,因而把自己的寄居地命名為“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九、歷史遺存

1、過去的筷子巷:

南昌的筷子巷只有幾百米長,四五米寬,兩側是旅社、幼兒園、快餐店、雜貨店……與南昌其他街巷無異。也許是幾經改建的緣故,筷子巷如今並不像筷子那麼直。剩下的三兩棟老屋在初冬陽光中顯得很頹舊,並且已經被註明是“危房”。

掀開江西“筷子巷”移民的神秘面紗

▲世紀初的南昌筷子巷(今名筷子街)

二十年前的南昌,依稀還能夠看到古老的建築結構。二十年後的今天,隨著現代化大都市的不斷推進,那些記載著古老傳說的痕跡已經逐漸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2、今天的筷子街

如今的筷子巷(今筷子街),東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 遙想當年,多少江西父老在這裡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在官兵的押送下,也許哭聲一片,親人離別時的那種難以割捨的場景,又是何等震撼!

時過境遷,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筷子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再也看不到老巷的樣貌。據瞭解,這個承載江西移民史的古老筷子巷,每年都會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江西移民後裔們前來尋根問祖、緬懷祖先,寄託思念!

3、筷子巷移民過籍麻城揭秘

據河南羅山縣《劉氏族譜》(1999年)記載:“先祖於乾隆年間自湖北麻城筷子巷遷徙至羅邑”,但經考證,湖北省麻城並無筷子巷這個地方。

因年代久遠,條件所限,使各個姓氏家族解放前保存的族譜,在經受戰火、災難、受潮發黴、蟲蛀鼠咬、文革浩劫等各種原因,已不復存在。

無從考證的祖籍地,全憑著一代代口耳相傳的記憶。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之地,將記憶定格於“筷子巷”、“瓦屑壩”,或“麻城”成了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情結的歸宿,就像華東等省區只記得“洪洞大槐樹”一樣,所以很多模糊不清的族譜地址,確實情有可原。

綜合很多姓氏族譜上記載的先祖來自“麻城筷子巷”或“麻城過籍”,我們可以勾勒出先人遷徙的路線:從南昌周邊府縣——南昌筷子巷——鄱陽瓦屑壩——麻城中轉站(或定居過)——再遷徙至居住地。

4、“地隨人遷”——全國各地的筷子巷

明清時期,由江西筷子巷遷來的移民在異地他鄉立足後,後人為了銘記祖先的來處,便將住址也命名為“筷子巷”。如今,我們通過搜索引擎可以發現,在兩湖、兩廣、川渝、豫南的許多地方也有“筷子巷”,且當地的人們大多自稱為“江西筷子巷”移民後裔。

武昌筷子街的得名頗具代表性。筷子街位於今武昌臨江大道大堤口到前進路段,明朝初年江西吉水縣一批制筷業的工匠隨移民大軍來到武昌,在江邊築堤而居,繼續從事筷子生產。他們將竹子在堤邊小湖中浸泡,把製成的筷子撒在堤上晾曬。久而久之,當地的居民把堤稱為”筷子堤“,把湖稱為”筷子湖“。後來在湖畔逐漸形成了一專門生產和銷售筷子的街道一一“筷子街”。晚清時代,此地筷子作坊達100多家,所產筷子銷往各地,響譽全國,清同治年間(1862一1874年),為武昌筷子街的鼎盛時期。

武昌筷子巷素以生產竹器聞名,居民又以江西移民後裔居多,因此筷子巷的得名又與“地隨人遷”不無關係。

另外,黃岡筷子巷,也因江西鄱陽筷子巷移民而得名。

古往今來,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歷史都是由統治者編寫的,只為帝王將相、名門顯貴等立傳,普通百姓總是歷史的過客,也總是戰爭及移民政策的犧牲者。明初的大規模移民的歷史,在史料中鮮有提及,即使有錄,也早已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加上兩百多年的信息封鎖,如今百姓尋根,因為沒有正史記載,都只能是一代代口口相傳。

600多年過去了,對於失去祖先傳承的族譜和祖先確切記憶的移民後裔來說,唯有祖先們曾經集結的筷子巷、瓦屑壩,仍然印刻在他們的靈魂深處!這些殘存的記憶的碎片,便構成了千百萬江西移民後裔魂牽夢縈的地方!

歲月崢嶸,往事如煙——

背井離鄉,親情難捨,故土難分,無盡的苦難誰知曉!茫茫鄱湖,滾滾長江,駛向一個渺茫未知的世界。回首遙望筷子巷和瓦屑壩的瞬間,流下了多少傷心的淚水!骨肉分離、一去就是六百年……

附錄:感慨

筆者在寫此文的時候,也順便查閱了許多資料,特別是地名資料讓我受益良多,並從中發現自己所處的地方,因為飽受戰爭創傷,也屬於明初移民遷入地之一。當時我縣的外來移民達三分之一,大多從豐城、吉安、南昌等地遷來。筆者的始遷祖也是在元末明初大移民中,由江豐城遷至武昌江夏竹牌門(今武昌文昌門),半年之後分遷到現址的,這有力印證了本支族譜上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