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嘲笑晚清把“黃龍旗”作國旗,國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華文化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各個封建王朝都沒有“國旗”一說,即使有旗幟,大多也是戰旗、軍旗、令旗等等,而沒有一面代表一個王朝、一個政權的國旗。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也不例外,在其建國二百餘年來,也從來沒有定製過任何形式的國旗。

直到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開始同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尤其是那些列強的艦船在我國近海或國內航道內橫衝直撞時,常常與我國未懸掛任何旗幟的船隻發生爭議。

列強嘲笑晚清把“黃龍旗”作國旗,國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華文化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朝吃了一次沒有國旗的虧。清軍在湖北長江水域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事件。在交涉中,佔盡便宜的英國人硬說清軍的船隻上沒有掛國旗,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

當該事件報到恭親王奕訢處,這位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痛定思痛,考慮清王朝也應該在自己的艦船上懸掛一面旗幟。

奕訢與曾國藩聯繫討論後,決定把代表皇室的“黃龍旗”掛在了清朝的官船上,考慮到黃色是皇家專用顏色,龍又是皇權的象徵,辦事謹慎穩健的曾國藩害怕因此觸犯皇權,所以他建議把“黃龍旗”設計為三角形。

列強嘲笑晚清把“黃龍旗”作國旗,國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華文化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北洋水師遺蹟

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派了一個代表團出訪西方各國。在訪問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旗,唯獨大清沒有,舉行升旗儀式時,清朝的官員們都很尷尬。

於是,聰明的美國人就把我國國內船隻上懸掛的三角黃龍旗,趕製了一批,當作在宴請會議時用的國旗。

但是,當時西方各國的國旗旗身都是長方形的,唯獨中國是三角龍旗,看上去很不般配。

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同西方列強在談判、簽約、通商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各國都莊嚴地懸掛著國旗,而清朝要麼是無旗可掛,要麼是掛著三角黃龍旗,深感有失“天朝威儀”。

列強嘲笑晚清把“黃龍旗”作國旗,國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華文化

於是,李鴻章奏請慈禧太后確定一面能代表大清王朝的國旗。經過多方徵集篩選,出任過駐英、駐法公使的郭嵩燾提議將三角黃龍旗改成矩形黃龍旗,並立即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同意。

於是,清朝正式欽定長方形的“黃底藍龍戲紅珠旗”作為大清王朝的國旗,我國曆史上第一面國旗也就這樣誕生了。

“黃龍旗”能被大清列為國旗,其寓意很簡單:“龍”是皇帝的象徵,黃色則為滿族(或皇權)的代表色。

可是,“龍”這個只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裡存在的神靈,在西方世界中卻是沒有的。因此,當時的西洋列強看到大清王朝的“黃龍旗”後,都嘲笑大清國的龍旗是“有爪之蛇”。

列強嘲笑晚清把“黃龍旗”作國旗,國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華文化

對此,我們國人也只能遺憾地表示:果然是老外啊,你們真的不懂我們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啊!

因為,龍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物,自古就受到中華民族的頂禮膜拜,我們國人也自稱是龍的傳人。黃龍旗被晚清設為大清王朝的國旗,和中華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改用五色旗代替黃龍旗做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1917年7月,北洋軍閥張勳搞了一出復辟鬧劇,末帝溥儀短暫復辟了12天,“黃龍旗”也因此在北京的上空又飄了12天。之後,復辟結束,“黃龍旗”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本文參考自:《民國時期戰爭大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