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佘家畈的故事|見證可敬的人民子弟兵

湖北大冶佘家畈的故事|見證可敬的人民子弟兵
湖北大冶佘家畈的故事|見證可敬的人民子弟兵
湖北大冶佘家畈的故事|見證可敬的人民子弟兵

  在大冶八景之一的“鹿頭夕照”鹿耳山下有一處古老的村莊——佘家畈灣,其中該村的大宅院雍睦堂,距今有169年的歷史。該宅院受徽派建築影響,青磚布瓦,畫樑雕棟,長巷交錯、戶戶通達,通風透光,居住、學堂功能齊備,集中國傳統風水、建築、耕讀等多種文化於一體。

  百餘年的風雨變遷,見證著這個古老大宅院的歷史進程。2016年4月,雍睦堂被黃石市人民政府認定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佘家畈雍睦堂還見證著一段紅色歷史。解放初期,佘家畈村曾是解放軍四野153師459團的團部所在地,該團主要是監守投誠起義的國民黨軍隊張軫部隊接受整編。459團駐紮在佘家畈及附近近10個月之久,這也給這個古老村落添上紅色印記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年老宅英才輩出

  佘家畈與“九古奇村”上馮遙相呼應,同宗同脈,都是座落在大冶八景之一的“鹿頭夕照”鹿耳山下的古老村莊,都在歲月的輪迴中訴說著數百年變遷的故事。

  走進佘家畈雍睦堂這個古老的大宅院,莊嚴的門樓,高聳的馬頭牆,無不呈現出曾經的輝煌歷史。在古色古香的彩繪屋簷下掛著的“歲進士”“欽用七品京官”等牌匾,則記錄著家族的仕途記錄。

  跨過橫臥的門檻,有兩重古老的木門,第一重是黛黑色,第二重是硃紅色,高大結實。整個大廳是磚木結構,設計精巧而古樸實用。全部是青石板鋪就的地面,雖歷經歲月的打磨,卻紋路清洗,吻合緊密。暖暖的秋陽從天井處斜射下來,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橢圓形的光圈,與兩側陰暗的巷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逼仄的巷道,將大廳與民居隔開。陰暗的民居里,已經沒有人居住,堆放的都是柴火、農具等雜物。在祭祀廳的牆上,有一口青磚刻印著“道光三十年建造”的字樣,字跡依然清晰。高大聳立的磚牆,莊嚴神聖的神龕,無不訴說這裡曾經輝煌的過去。

  靠山而居,載其厚德。建於鹿耳山下的佘家畈雍睦堂,有著其百餘年的輝煌篇章。

  據記載,雍睦堂大宅院系雍睦堂祖上端亭公及藍氏太婆攜三子於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建成,距今有167年。該大宅院青磚布瓦,紅杉古皮圓柱、畫樑雕棟,長巷縱橫交錯、戶戶通達,青石天井、水道優良,通風透光,冬暖夏涼,而且居住、學堂功能齊備, 集中國傳統風水、建築、耕讀等多種文化於一體。

  百餘年來,從這座大宅院走出了歲進士馮雅衡、七品京官馮煥奎及眾多監生、增廣生等讀書人,以及馮昌言、馮聲渭、馮政聲等革命仁人志士。

  從這裡走出去的辛亥首義革命元勳馮昌言,先後任湖北軍政府書記官、軍務部軍事科正科長、援閩粵軍總司令部書記官、福建省審計處科長等職。19歲參加辛亥革命,在攻打楚望臺戰鬥中建立奇功,並親自帶領敢死隊參加了保衛漢陽的夏陽之戰。後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平息陳炯明叛亂。

  土地革命時期,從雍睦堂走出的馮聲渭歷任共青團鄂東南書記等職,因叛徒出賣被捕後,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時年30歲。畢業於陸軍警官學校的馮政聲在反抗日寇侵略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團部機關駐紮在佘家畈

  鍾靈毓秀的佘家畈,因其深厚的革命歷史背景,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曾在解放初期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駐軍部隊近10個月之久。

  1949年,解放武昌的主力部隊解放軍四野153師的459團奉命開赴大冶,監守在大冶城關整編投誠的國民黨軍隊張軫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張軫先後任國民黨軍隊第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豫南挺進軍總指揮兼豫東南行署主任、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武漢行轅副主任、華中“剿總”副司令兼第五戰區司令官、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職。1947年8月,張軫率十二個整編師及兩個獨立旅於汝河、淮河一線阻擊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1949年5月15日,張軫率部25000餘人在武漢金口起義,配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隨後,張軫部隊一部分駐紮在大冶縣城,接受解放軍整編。

  為了瞭解四野153師的459團駐軍大冶的相關歷史,記者輾轉找到了83歲的老人馮聲溢,聽他講述當年和駐軍部隊一起生活的歲月。馮聲溢是佘家畈村人,從小在雍睦堂長大,從事教育多年,曾任大冶成人中專副校長,1996年退休,現居住在黃石。

  據馮聲溢老人回憶說,四野153師的459團是1949年10月進駐佘家畈的,當時團部就設在雍睦堂,警衛連駐紮在與佘家畈灣一個小山包之隔的上程家莊,一個營的部隊駐紮在上馮宗族祠堂。“每天早上,警衛連從上程家莊過來,擔任團部的警衛站崗。”馮聲溢記得,459團團長姓宋,政委姓劉,“一般部隊士官喊團長、政委都是喊編號,比如劉政委編號是717。”

  當時駐紮在佘家畈村的軍隊有幾百人,有樂隊、文藝隊、馬隊等,有士兵吃飯的大廚房,有團部首長吃飯的小廚房,團部首長及家屬就住在馮聲溢的家裡。“那時候我父親在陽新工作,就我和母親在家生活。”馮聲溢說,當時,他的家正廳和住房較大、較多,團部的司令部、機要室、信息廳、戰圖欄、首長間等,都設在他家。“大廳牆上是牆報,軍官和士兵每天學習的心得,都貼在牆報上。”馮聲溢讀過小學,毛筆字寫得比較好,當時部隊的知識水平普遍較低,他還教習過士兵們寫字呢。

  見證子弟兵為人民服務

  在馮聲溢的記憶中,他和459團的政委關係最好,因為開始的時候,他和政委是睡一張床,還見證了政委和一個樂隊女兵談戀愛的過程。“當時他們談戀愛的時候,怕影響到我和衛兵休息,晚上是通過紙條交流感情的。”後來,政委和女兵結婚時,還給馮聲溢分了喜糖。

  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也是老人親身經歷過的深刻記憶。馮聲溢回憶說,當時的駐軍部隊,每天都將每戶村民家的水缸水挑滿,將房前屋後清掃得乾乾淨淨,“連一個雜石都沒有”,而且還上鹿耳山為村民砍柴。“多好的人民子弟兵呀,不僅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還時刻幫助老百姓做這做那。”說到動情處,八十多歲的老人眼角都泛起了淚花。

  駐軍部隊軍紀嚴明,馮聲溢老人也見證過。有一個士兵,看見老鄉曬的一雙鞋子,就偷偷拿去穿在自己腳上。後來,在村民的尋找中被發現,團部對這個士兵進行嚴肅處理——關禁閉。村民們得知後,找到團部為士兵求情,團部堅決不允許,硬是將犯錯的士兵關了好幾天禁閉。

  軍紀嚴明還體現在部隊的軍事化管理上。團部駐紮在馮聲溢家,一旦有客人來找他家,都會被警衛兵拒之門外,直到把馮聲溢找來,問清楚什麼關係後,方可放入家門。佘家畈後背山有片樹林,是團部首長練習打靶的地方,“他們就將紙菸當靶子打。”

  採訪中,老人拿出一本保存了幾十年的曲譜本,裡面泛黃的頁面,記錄著老人當年學習聲樂的經歷。馮聲溢老人說,他最初學聲樂,就是跟著駐軍部隊的文藝兵們學習唱歌、練曲子開始的。

  馮聲溢認為,當初459團選擇在佘家畈駐軍,應該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佘家畈的政治條件比較好,這裡走出了許多革命烈士和革命軍人。二是雍睦堂的住宿條件比較好,七套連五的民居,可以容納團部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三是地理位置條件好,佘家畈離城區不到7里路,部隊首長騎馬到城區,很快就到了。

  “當時,我們灣子電燈電話都有,非常時髦的。”電燈電話都是駐軍部隊從大冶縣城架設電線安裝起來的。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駐紮在佘家畈的四野153師的459團開始離開大冶。部隊當時準備把電燈電話留給佘家畈村民,由於沒有村民敢承接,最後還是全部拆走了。

  時隔70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馮聲溢老人依然歷歷在目。或許,這是他人生中最為寶貴的記憶珍藏吧。來源東楚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