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蔣誠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移通學院隆重舉行

在移通學院上下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時刻。 近日,合川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榜樣面對面—蔣誠同志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走進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在下里巴人劇院舉行。在合高校300餘名師生現場接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活動的具體舉措。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蔣誠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移通學院隆重舉行

深藏功名36載 忠誠一生守初心

報告會上,報告團成員合川區隆興鎮武裝部長、副鎮長唐小兵,合川區教委幹部明超,蔣誠同志兒媳唐群,合川區創建中心幹部唐素琴先後以《傳奇老兵的戰場記憶》《廣福村有個“蔣鬥硬”》《我屋爸爸的三句話》《致敬老兵·致敬英雄》為題,登臺講述了蔣誠保家衛國,戰鬥不止;初心不改,建設家鄉;不驕不傲,平凡樸實的先進事蹟。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蔣誠弟弟蔣啟鵬、兒子蔣明輝、兒媳唐群、侄子蔣仁先先後接受現場採訪,深情追憶了蔣誠“舍小家,為大家”,堅守一名共產黨員鮮明底色的感人故事。據介紹,現年91歲的蔣誠是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廣福村人。1949年12月加入解放軍,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參戰,在朝鮮戰場上英勇善戰,捨生忘死,屢獲奇功,火線入黨。特別是在1952年11月,蔣誠所在的12軍開始投入上甘嶺戰役。戰鬥過程中,他將自身安危拋在腦後,高速旋轉的彈片在他的肚皮上劃出一道口子,腸子隨即掉出來後,他重新塞了回去,繼續戰鬥。最終,蔣誠以重機槍殲敵四百餘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奇蹟般地用機槍擊落敵機一架,榮獲一等功一次。

隨著朝鮮戰事結束,1954年,在朝鮮戰場征戰4年的蔣誠隨部回國修營房。蔣誠因肯鑽研技術,對工作負責,表現優異,貢獻突出,再獲三等功。1955年2月復員回家後,修過鐵路,當過農民,當過民兵,1962年-1988年,在隆興農技站從事蠶桑技術員。期間,他沒透露過自己的功績,也沒找任何一級組織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請求,只是以一個農民的身份默默勞作,在家鄉帶領群眾栽桑養蠶。直到1988年,原合川師範學校校長王爵英修撰《合川縣誌》時,發現一份“查無此人”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後經查實,該喜報由於地址名“隆興鄉”誤寫成“興隆鄉”導致未能送達,在36載後才得以重見天日,深藏功名的蔣誠同志先進事蹟才開始被人們知曉。

報告會上,參會人員還集中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今夜面孔”專欄對蔣誠的專題報道。報告結束時,大學生青年代表向報告團全體成員和嘉賓敬獻了鮮花。

先進事蹟直擊心靈 學子表示備受鼓舞

蔣誠同志的先進事蹟入耳入心,給人直擊心靈的力量,讓現場師生備受感染和鼓舞,現場雷鳴般的掌聲一陣接著一陣。

“很榮幸參加今天的報告會,聽了蔣誠爺爺的先進事蹟我不禁感慨: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藝術傳媒學院的陳利娜同學聽了報告會後表示,蔣誠爺爺淡泊名利,忠誠黨與人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我不禁自問自己:這個時代,究竟哪些人值得我們去仰望?我想今天我找到了答案,值得我們仰望的人就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一直平平凡凡默默地在用自己的力量來建設這個社會。

智能工程學院的馬世林同學談道,今天聽了戰鬥英雄蔣誠爺爺的事蹟,心裡十分感動,也很激動,因為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當珍惜。作為一名學生黨員,在以後的生活中一定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好好學習,認真工作,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我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

藝術傳媒學院的鮮浩楠同學表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是蔣誠爺爺的真實寫照。從戰場上屢立戰功到歸鄉後默默無聞,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奉獻自己的力量,堅持共產黨人的初心。他教育子女老實做人踏實做事,不給國家添麻煩,他以身作則,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積極回應國家的方針政策。今天的學習讓我深受鼓舞和感動,我們青年學生也應該保持初心,踏實做事,奮進前行,做民族和國家的堅強後備軍。

戰鬥中,他英勇無畏;工作中,他愛崗奉獻。一等功臣蔣誠用鮮血和無悔詮釋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撰稿:粟思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