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生態,教育的當下把握與未來走向

十八大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我們站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站在信息化、大數據、虛擬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5G技術等共同構建的信息與科技浪潮的新千年的發端,一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教育新局面正在打開,一個嶄新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教育新生態環境正在孕育,一個體現"四個自信"的中國教育正在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代正在等著我們去把握,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不得不做一些思考。

新時代新生態,教育的當下把握與未來走向

2018年3月29日清晨,陝西省寶雞中學化學教師田啟峰在校園櫻花樹下,為高三學生講解“脂的性質”。

培養孩子知行合一,主動改造精神世界是教育的本質之一

教育一直具有它的社會性和主體性(培養對象的主體性或個體主觀性)雙重屬性。一直以來,我們都過多地關注了它的社會性,而對它的主體性有所忽視。從培養對象的個體主觀性角度來看,參與教育活動,始終是一個學習(觀察識讀等)、思考(分析、模擬、推理演繹、批判反思等)、實踐的過程,始終是主體主動改造精神世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追求科學創新精神的理性思維起著關鍵作用,而統領它們的就是所謂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主觀能動性的分析、推理、反思、批判等思考探求,放棄了理性的求索與指引,學習就成了應付差事,成了死記硬背,成了被動進行的事。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探索一般就是激趣、情景教學及探究式學習。參與教育的主體,其主觀學習動力往往來源於實踐,也來源於好奇心和想象力。這個主觀學習動力就是主體對客觀實踐的理智與情感的接受與反應。因此,沒有實踐的需求,沒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主體主動改造精神世界(學習思考)的動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在學生實踐的需求、好奇心和想象力方面下工夫。

學習知識、技能的積累與理性的思考互為表裡,從量變達到質變,促成了主觀精神世界主動改造的階段提升,而學與思的目的雖然首先是要改造主體主觀精神世界,然而最終是用來改造適應客觀世界的,而且須臾離不開改造適應客觀世界(實踐)。學與思是(求)知,實踐是行。知行密切互動,互為因果,不斷向前。追求科學是因為主體在實踐中需要理性來指引,追求創新是因為客觀世界變動不居,不因人的主觀而停滯,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主觀應主動求變以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防止經驗主義與思想僵化。

而在學思行這個過程中,三觀的形成與培養始終是居於統領位置。因此,學習、理性思考、實踐、三觀的形成,始終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改造學生主觀精神世界的核心內容。教育關注、尊重、迴歸受教育主體主動改造精神世界這一過程,教育的成效與質量才會有大幅飛躍。

新時代新生態,教育的當下把握與未來走向

浙江省杭州市盛志軍鄉村名師工作室主題研修活動現場

在信息與科技浪潮的推動下,教育將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信息在時間空間的傳遞與傳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演進。信息一方面是作為文明成果的思想文化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技成果通過教育代代相傳;另一方面,作為新聞時事,擾動天下,推動社會向前演進。

幾千年來,文化知識作為社會生產力演進的重要推動因素,一直被少數人所壟斷。直到資產階級工業革命時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極大的釋放,文化知識的普及才逐步成為各國的共識。教育從小眾、精英以及統治階級壟斷階層的壟斷狀態到大眾、民生、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轉變,體現了人類全方位的進步。

新千年以來,互聯網推動的信息共享與信息低成本自由流動所構建的新的信息生態環境,在數字化、大數據、虛擬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5G技術等的加持下,必將全面、持久而深刻地改造這個世界。站在新時代的開端,站在由信息與科技推動的社會新生態的起點,我們要思考一下教育未來可能所要面臨的變化。

第一,個性化的學習,基於實踐的學習將成為可能。第二,基於過程的、互動的、動態評價學生學情成為可能。第三,實踐、交流與集體生活成為校園生活的主題。也就是人的社會性所需的能力成為校園生活的主要內容。

一些人認為,隨著人機對話、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技術的發展,集中在學校學習已經失去了意義,尤其是在家庭智能機器人大面積普及與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但我認為,學生在一起學習始終是有價值的。學習的目的在於實踐,在於學生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構想,與現在學校的主要工作不同,以後學校將更注重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三觀教育和與人相處之道。

那麼知識的學習與理性的探求交給誰呢?交給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化為依託,基於虛擬技術人機互動系統來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虛擬技術帶來沉浸式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基於客觀實踐的需求動力,以及好奇心和想象力,實現對學習思考的動力牽引。此外,基於長期積累的大數據技術結合人類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研究的這套教育系統,在與學生人機對話中始終動態評價學生的學情,根據學情動態調整難度進度,根據系統監測到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提供個人發展方向的建議,這個過程還需要教師或系統維護員來參與修正或補充。這樣,學生起始階段可以以沉浸式遊戲的方式參與學習,隨著能力與理性思維的成長,很多學習以虛擬場景與現實相關聯的方式出現,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這個系統可以是政府委託研究院開發,以省為單位,以超級計算機為後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依託,遠程連接到各校,而各校需要部署各類實現虛擬技術的、人機個體或群體互動客戶端以及必要場館環境。而那些無法到校的或身處偏遠地區的個人也可以部署簡單的遠程客戶端來完成學習。

當然,這種展望,需要技術的進一步推進,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對人類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進一步研究,幾千年來育人成果的繼承發展。這種展望也未必恰當準確。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虛擬技術必將深刻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人類教育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