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賜號巴圖魯

鰲拜(約1610年—1669年)是滿洲鑲黃旗人,姓瓜勒佳(瓜爾佳),是衛齊的第三子,清初元勳、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之侄,其祖父索爾果是女真蘇完部部落首領。

根據《欽定八旗通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的記載,鰲拜的軍旅生涯是跟隨皇太極開始的。根據其從軍經歷可以看出,早年的鰲拜是一員猛將,屢建奇功,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鰲拜

他最早以護軍校(巴牙喇壯達)身份從徵,屢立戰功。天聰八年(1634年),授騎都尉(牛錄章京)世職,任參領(甲喇額真)。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平定察哈爾,又與護軍統領譚泰等從徵錦州,拆毀上方堡邊牆後,前往埋伏,大敗明軍。

崇徳二年(1637年),鰲拜隨軍進攻明軍駐守的皮島,時任武英郡王阿濟格召集諸將問詢進取之策,鰲拜與參領準塔主動請求擔任先鋒,並立下軍令狀,不得此島不回來見阿濟格。

鰲拜與準塔連舟渡海,舉火為號,面對明軍的嚴防死守,鰲拜大呼超躍而上,冒著明軍弓箭矢石直衝在前,準塔緊隨其後,最終攻克皮島。清太宗皇太極以攻佔此島堪比大城,授予鰲拜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勇士)。

崇徳六年(1641年)開始,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兵圍錦州。在此後兩年間的松錦之戰中,鰲拜率鑲黃旗護衛軍,以歩戰擊敗明歩軍營,五戰皆捷。皇太極也成功打掉了明政府在關外重兵把守的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四城,使得山海關以北的遼西走廊地帶門戶洞開,悉數落後清軍之手。鰲拜在第二年(1642年)得以晉爵一等,擢升為巴牙喇纛章京(即護軍統領),位入滿清八旗的主要將領之列。

崇徳八年(1643年),鰲拜跟隨貝勒阿巴泰等又入塞擊敗明守關將。《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七之大臣傳三中記載,鰲拜“指揮本旗兵先登克之長驅入邊,敗明守將,進薄燕京,略地山東,三敗明兵,斬殺甚眾,攻兗州府,及臨清、汶上諸邑,並麾軍前進,……凱還師,次密雲,擊走敵兵三千,復破明總兵吳三桂、總督範志完諸軍”。這年十月,鰲拜進三等昂邦章京。

參清廷大政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清寧宮“端坐而崩”。因生前未立儲,導致一時皇位空虛,諸王窺伺,諸王、貝勒、大臣們在繼承人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兩黃旗擁立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索尼、圖賴、鰲拜、譚泰等人都支持他。而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則擁立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勸說他自立為帝,兩白旗大臣以及多爾袞兄弟阿濟格、多鐸等都表示支持。 

在八月十四日的冊立嗣君正式會議上,在崇政殿上諸王貝勒間劍拔弩張,委決不下。《清史稿》中記載,兩黃旗大臣先聲奪人,黎明“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索尼與鰲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

當時的兩黃旗大臣“佩劍而前曰”,說如果不立皇太極的兒子,他們寧可從死在皇太極之後。 兩黃旗的舉動明顯是一種以武力逼宮的態勢,當然兩白旗也不是等閒之輩,雙方其實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

根據《瀋陽狀啟》中的記載,領有滿洲兩紅旗的和碩禮親王代善提名,說了句“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虎口即指皇太極長子豪格,在他看來,按照父死子繼的祖制,豪格應當繼承皇位。但這時的豪格不知道怎麼想的,或許是想扮演高姿態,說了句“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然後“固辭而罷去”。

豪格的謙虛,讓兩黃旗的支持者很是意外。另一方兩白旗的阿濟格、多鐸勸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猶豫未允,多鐸一看多爾袞不表態,於是毛遂自薦,說:“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 多爾袞直接拒絕了,說“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一語雙關,即批評了多鐸不要瞎摻和,又直接排除了豪格的繼承資格。

多鐸一看,又提議擁立和碩禮親王代善,但代善以老病為由拒絕並離開了會場,阿濟格也一同“隨而出”,多鐸則“默無一言”。

對於後來確定擁立福臨即位,存有兩種說法:一種學界觀點根據《清世祖實錄》中對濟爾哈朗的表彰記載,認為擁立福臨繼承皇位出自鄭王濟爾哈朗之口,說他在國喪之時,與兩旗大臣一心為國,以定國難;另一觀點根據《瀋陽狀啟》中的記載,其後多爾袞提出了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這一方案促成各旗主、貝勒、大臣達成了妥協(本文此處不做延展討論)。

此後,年僅6歲的福臨被各方擁立為帝,即清世祖,年號順治,成為有清以來的第一個“娃娃皇帝”。因年歲幼稚,由45歲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32歲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理國政。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順治帝

不過,還有學界研究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所謂“諸王爭立”實際上是諸王爭立太宗諸子,多爾袞並沒有跟豪格爭奪皇位(本文此處不做延展討論)。

對於鰲拜個人來說,在這次的皇位危機中,他同其他兩黃旗大臣在會前主動以武力示威,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通過這次事件,導致他在後來與多爾袞結怨,屢受打壓。

1644年三月,明崇禎皇帝自縊,明王朝宣告覆滅。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順治皇帝從盛京(瀋陽)到達北京。而鰲拜在清初的統一戰爭中,繼續馳騁疆場,鎮壓李自成和南明政權,為清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年十月,鰲拜隨武英郡王阿濟格進軍陝北,進逼李自成的大順軍。

順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臨考核君臣功績,鰲拜以忠勤戮力,晉一等侯。

根據《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護軍統領鰲拜隨靖遠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豪格入川,斬張獻忠。

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護軍統領鰲拜等隨定遠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豪格分兵征剿西南,川寇悉平。

順治六年(1649年),大同總兵姜瓖反叛,鰲拜親督官兵攻破其一營,斬首殆盡。

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內大臣公鰲拜巴圖魯等傳諭招撫鄭芝龍。

結怨多爾袞

福臨的即位,使滿洲貴族內部暫時達到了團結與統一,掩蓋了八旗內部政治集團的相互傾軋。

但退而求其次支持福臨繼位,擔任攝政的多爾袞仍然不忘獨攬大權。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多爾袞

指揮清軍入關的多爾袞先後受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皇位咄咄逼人的攫取”,而索尼、遏必隆、鰲拜等在多爾袞攝政年代因支持福臨即位,或遭罷黜,或被籍沒。

鰲拜在隨同阿濟格出征胡廣期間,多爾袞以阿濟格有罪,要求他們收集阿濟格的罪行,但鰲拜、譚泰並沒有聽阿附於多爾袞,

到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鰲拜跟隨豪格征剿西南時,因參領希爾根冒功爭賞獲罪,而鰲拜因查勘不實,也受波及。

三月,貝子屯齊等人誣告濟爾哈朗,並舉報鰲拜在崇徳八年時曾與護軍統領圖賴等六人私自結盟,謀立肅親王豪格,多爾袞以此大興刑獄,濟爾哈朗被降爵,鰲拜被“罰鍰自贖”。

四月,侍衛科普索舉報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自調撥護軍人馬守門,再次按罪論死,後來改革職,再之後得旨免革職。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患病,暗示貝子錫翰等,請順治皇帝親自來探視,錫翰照辦,卻多爾袞追究“違令瀆請”之罪,並且連累鰲拜包庇之責,應論死,後改為免死、罰贖、降爵。

可見,這時的鰲拜在仕途上並不是順風順水,總是無故受責,處處受到多爾袞的排擠打壓。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攝政王多爾袞病逝,福臨親政,鰲拜在政治上也開始獲得了重生。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原為多爾袞近侍的蘇克薩哈和王府護衛詹岱,率先檢舉揭發多爾袞生前有謀逆之意,曾打算率兩白旗移駐永平(今河北盧龍縣),還匿有龍袍服裝、御用珠寶等,被提拔為巴牙喇纛章京。濟爾哈朗等人趁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給他定了個“謀逆罪”,順治皇帝福臨下詔把多爾袞及削爵沒籍,懲其黨羽。一時間,多爾袞一派的勢力消除殆盡。

此後,索尼累進一等伯,升為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管內務府;遏必隆襲為一等公,授予議政大臣,後又提拔為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鰲拜被提升為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後又提拔為領侍衛內大臣,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又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蘇克薩哈因訐告多爾袞“謀逆”有功,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時,因戰功也提拔為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濟爾哈朗本人則被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輔政變專權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的晚上,24歲的福臨因染天花病死於大內養心殿,遺詔立8歲的皇子玄燁為即位,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政。

福臨在愛新覺羅家族之外,以四個異姓勳貴共同輔政,意圖抑制愛新覺羅宗室貴族對皇權的操縱,但這種異姓大臣輔政的“集體領導”體制改革,仍然是流於形式,四輔臣之間為了權力明爭暗鬥,最終導致了鰲拜專權的局面。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康熙帝

早在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內大臣費揚古與鰲拜關係不睦,其子倭赫(系御前侍衛),因未對鰲拜表示格外尊重,就被鰲拜藉口倭赫等以擅乘御馬、用御弓射鹿為罪,將倭赫等四名侍衛斬殺棄市。不久,又以費揚古守陵怨望,將其定死罪,費揚古家族成員也未能倖免,家產被抄。

在四位輔臣中,索尼是正黃旗,四朝元老,能文能武,地位較高,但老邁年高、稱病不朝。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因告密而上臺,在順治去世後,失去了庇護,與鰲拜有姻連;遏必隆和鰲拜都是是鑲黃旗,但遏必隆能力不是很強,生性懦弱,遷就退讓;這就給了名列輔臣之末,有戰功赫赫的鰲拜以專權的機會,《清史稿》中記載“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四人中,索尼厭惡蘇克薩哈,對鰲拜的張揚也不加阻止,遏必隆與鰲拜是同旗,凡事皆附和,形成了三黃對一白鬥爭。

先是鰲拜與蘇克薩哈的換地之爭。清兵入關後,曾在直隸等地大量圈佔漢人土地給旗人。康熙五年(1666年),鰲拜為打擊正白旗,以“八旗自有定序”的舊制為由,指出多爾袞輔政時,偏袒正白旗,分配不公,使鑲黃旗“地土不堪”,要求兩旗更換土地。索尼、遏必隆支持鰲拜,主管這項工作的戶部尚書蘇納海則是正白旗人,站在了蘇克薩哈一邊。另外,直隸總督朱昌祚、保定巡撫王登聯也都認為此事已相安已久,再重新調整意義不大。但是,鰲拜執意去做,強制動遷兩旗莊丁,調換土地。

事後,還將蘇納海以“不速行辦理”為由,朱昌祚、王登聯以“不欽尊辦理”為由,送進了刑部,將其處死。後蘇克薩哈請求還政於康熙帝,鰲拜仍握著權力不放,並誣陷蘇克薩哈“以大臣觖望,蓄異志”,於康熙六年(1667年),強迫親政的玄燁將蘇克薩哈處死。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鰲拜更加專橫。在朝內大肆結黨,壟斷了中央部院的主要

部門,控制了國家中樞機關,此後“行班章奏”, 鰲拜都走在前面,眼裡沒有皇帝,嚴重地威脅了皇權,這也是玄燁決定拿下鰲拜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從後來給鰲拜列舉的三十條罪狀中可以看出。

玄燁親政後,深知鰲拜權勢之大,並且是行伍出身,膂力過人,舉止粗魯,並沒有馬上除掉他,反而立即加封鰲拜父子。但暗中選拔侍衛拜唐阿等 “童子軍”,練習撲擊摔跤,即滿洲所謂的“布庫之戲”,以躲過鰲拜耳目。最終形成了一支能為皇帝拼死效忠的少年武士親信衛隊。

清初權臣 功不掩罪 鰲拜是如何一步步翻船的?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玄燁藉故召鰲拜入宮,不露聲色地逮捕了鰲拜,同時將其黨羽一一逮捕。交由和碩康親王傑書審問,並列出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大體分欺君擅權,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枉殺大臣;禁止科道,阻塞言路;橫行霸道,藐視皇帝四個方面,並沒有涉及軍國等重大事務。其同黨遏必隆也同時被革職查辦,列出十二條罪名,多屬從犯。

因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康熙最終對他的處分只是幽禁終身;其餘同黨有的處刑;有的被寬免並繼續任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