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相城:長三角“樞紐中心城”漸露芳容

23分鐘,京滬高鐵上海虹橋站直抵蘇州北站。時空的便捷,讓上海國和投資董事總經理浦偉選擇了蘇州北站所在地——蘇州市相城區的一家智能製造企業作為合作伙伴。

這是一輛輛飛馳的“和諧號”“復興號”深度改寫蘇州相城的生動縮影。根據規劃,未來的高鐵蘇州北站將有4條鐵路線交匯,形成“雙十字樞紐”,成為我國沿海大通道的國家級樞紐。搶抓這一契機,剛滿18歲的相城區躊躇滿志。

把樞紐優勢打造成高質量發展優勢;開拓滬蘇協同新空間,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佈局;高起點謀劃開放合作,擴大國際“朋友圈”……如今的相城,“奮鬥趁年華 昂然正青春”,昔日的蘇州“北大荒”悄然蝶變為長三角“樞紐中心城”。

苏州相城:长三角“枢纽中心城”渐露芳容

智能駕駛技術創新大賽現場。(資料照片)

樞紐經濟起飛 磁場效應放大

“相城是高鐵蘇州北站所在地,京滬高鐵和即將建設的沿海高鐵、蘇錫常城鐵、如蘇湖城鐵,將在這裡的高鐵新城交匯,形成‘雙十字’樞紐……”在10月28日舉行的2019蘇州相城國際經貿懇談周開幕式上,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向來自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大院大所等機構的千餘位嘉賓推介相城獨特的區位優勢——“國家級樞紐”。

樞紐對於經濟發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發達的交通基礎和強大的集聚功能。”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說,在樞紐經濟模式下,樞紐地區將成為吸引要素的強磁場,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發展要素快速集聚,為地區現代產業體系重構和創新注入新內涵。

位於蘇州主城北部的相城區2001年建區,曾因坐擁大片水網農田,產業基礎薄弱,一度被稱為蘇州的“北大荒”。眼下,借勢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相城區鎖定樞紐經濟風口,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磁場效應加速釋放。

今年以來,相城十多次走進上海專題對接,“牽手”百餘個項目,涉及大數據、智能製造、5G通訊、大健康等多個領域。6月,上海虹橋蘇州(相城)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園啟動建設,集展覽展示、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基金髮展和人才交流等功能於一體,計劃兩年內導入60個以上產業項目,吸納500名以上金融科創人才,每年舉辦1萬人次以上的招商推介、投資交流、項目路演、主題論壇等活動。通過在交通、會展、商務等功能上與上海虹橋優勢互補,相城旨在打造“虹橋-相城產業創新走廊”。

在樞紐經濟帶動下,人才、資金、項目紛至沓來。5月,作為海美控股的生產性研發“飛地”,總投資20億元的海美國際(蘇州)智造研發社區落地相城區渭塘鎮,首期入駐的24個產業項目中,超九成來自上海。“在上海張江完成先進半導體、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項目研發,從0到1;在相城實現轉化,從1到N。”海美控股董事長陸福楠說。

近兩年來,相城累計引進產業項目582個,計劃總投資3079億元,其中超10億元項目94個,目前,近七成簽約項目順利落戶。今年1-9月,相城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2%,工業投資增長20.1%,實際使用外資增長9.3%。在近日公佈的《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上,相城首次邁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前30位,位列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14位。

新經濟崛起 新動能激盪

駕駛無需方向盤、手機一鍵召喚、智能規劃路線……這些曾經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畫面,在相城區真實上演。10月24日舉行的2019國際(蘇州)智能駕駛技術創新大賽吸引了21支隊伍參加,涵蓋國內主要從事智能駕駛技術攻關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著國內智能駕駛技術前沿水平。兩天後,第二屆全球智能駕駛峰會暨2019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智能駕駛產業峰會亦在相城啟幕,中、美、日等多地頂尖智能駕駛研發力量匯聚一堂。

智能駕駛系列活動在相城舉辦絕非偶然,其背後是近年來該區在智能駕駛產業上的科學佈局。目前,已有34家智能駕駛關聯企業在蘇州高鐵新城集聚,既有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企業,又涉及整車、雷達、測試、地圖、媒體類企業,“智能駕駛全產業鏈佈局日趨完善,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智能駕駛高地在相城初步建成。”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產業轉型升級處調研員張瑛說。

智能駕駛產業的快速崛起,是相城打造全國領先的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科技金融、智能駕駛、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六大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的縮影。顧海東說,經濟要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壯大新經濟,轉換新動能,這也是樞紐經濟集聚要素,重塑產業結構的題中之意。

相城以前瞻眼光對發展全局進行頂層設計,確立了“以研發產業為主,配套部分高端製造業”的產業定位,推動轄區內傳統產業園向研發社區轉型,在全區整體規劃建設高端裝備、人工智能、光電信息、新材料、智能產業、生態科技、生物醫藥等12個特色國際研發社區。

目前,緊鄰高鐵蘇州北站、佔地10平方公里的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已引進微納自動化所、託普索聯合研發中心、蘇科思聯合研發中心、沃泰豐能等一批高科技研發項目,成立了江蘇省先進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歐洲創新走廊、紫光SAP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中奧智能駕駛創新中心、同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等20餘個平臺,具有國際特色的研發產業集聚區呼之欲出。

新經濟崛起,產業版圖重構。目前,相城已快速集聚了495家大數據企業、121家工業互聯網企業、173家科技金融企業、46家智能駕駛企業、131家先進材料企業、75家生物醫藥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接近60%。

產業結構的優化帶來了人口結構的提檔升級。2018年,相城新增高層次人才8500人,同比增長超過66%,全區人才總量達19.5萬人,各級各類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超300個。

開放合作提速 國際“朋友圈”擴容

發力新經濟,打造長三角創新高地,相城在苦練內功同時,也將目光放眼國際,探索對外合作新模式。

簽約落地中日合作項目29個,洽談中54個,預計總投資可達100億美元……陽澄湖畔,一個聚焦中日合作,共享共贏的蘇州(相城)中日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區昂首起飛。

今年初,覆蓋相城全域的蘇州(相城)中日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區規劃發佈,38.5平方公里的中心區定位“一核兩翼”功能佈局,其中“中樞服務核”和“技術轉化翼”位於國家級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片區,“智力支持翼”位於陽澄生態新區(高鐵新城)片區,整體形成有機聯動的互補分工。

此後,相城對日合作步伐不斷加快。2月,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日本瑞穗銀行簽約合作,激活金融招商“一池春水”;5月,兩場蘇州(相城)中日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區推介會,吸引超200家日資企業走進相城;相城多次赴日開展經貿投資促進和招商交流活動,並建立起對日招商聯絡站。

如今,一批日資企業在相城生根發芽。2018年,生田(蘇州)精密機械整體搬遷至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不到一年,企業產值已超過7800萬元。“蘇州(相城)中日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區的規劃給了我們信心,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公司總經理金井勇說。

“蘇州(相城)中日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區推進建設,是相城在擴大國際合作道路上邁出的堅實腳步。”相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永清說,相城仍在加快推進中以、中荷、中意、中奧等12個國際化特色園區建設,提升高端產業項目、高層次人才、先進技術轉化等領域合作水平,不斷擴容國際“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