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叉燒 炒魷魚 燉冬菇這幾個粵語竟源自廣東餐桌上的菜名

食叉燒 炒魷魚 燉冬菇這幾個粵語竟源自廣東餐桌上的菜名

食叉燒 炒魷魚 燉冬菇這幾個粵語竟源自廣東餐桌上的菜名

粵語的來源十分廣泛,甚至連餐桌上的食物也成為粵語俗語。如果不懂粵語,看到這幾個名詞,真是莫名其妙,不知什麼意思?如:

叉燒本來是廣東燒味的一種,將豬肉以叉子放在火上燒熟而成,故名。

排球術語竟然有食叉燒一詞,這是怎麼來的?

台山是中國的排球之鄉。出了一個排球之祖父雷禮義。1976年,他成為香港首位獲得國際排聯裁判資格的人。他獨創的排球術語,"食叉燒!",叉燒是廣東特色肉製品,打排球怎有叉燒食呢?

原來,"食叉燒"是個外來語,即是把握到機會得分 (例如把球剎落對方的空位)

"叉燒"是英文的chance的譯音,指好機會,一般用於打球。據"排球之祖父"雷禮義所講,"叉燒"是排球界人所共知的術語,是「chance」的諧音,只是當時評述員的英文發音不太準,而將"機會"說成"叉燒"。之後其它運動的評述員將"叉燒"一詞,從排球轉到其它運動上,於是連其它運動比賽的直播中,都聽到"食叉燒"。

餐桌上除了食叉燒,還有炒魷魚和燉冬菇。不懂粵語同樣不知何解。

形容工作被辭退、解僱、甚至開除。粵語叫炒魷魚。

為什麼叫“炒魷魚”,不是炒田螺?

以前,到廣東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僱主多以包食宿的。這些離鄉別井的打工仔,身上帶著輕便的包袱,頂多多帶一張綿被或竹蓆。當員工被老闆開除時,他便需收拾細軟離開,這動作便叫做“執包袱”或“炒魷魚”。“執包袱”,看字面也明白箇中含意,“炒魷魚”便要靠想像力了。原來,廣東菜有一名為“炒魷魚”,即炒魷魚片,當魷魚片熟透時,便會自動捲成一圈的,正好像被開除的員工,在將自己的被鋪(席或棉被)捲起一束時的摸樣,故此,除“執包袱”之外,被解僱又可叫做“炒魷魚”。

無獨有偶,英語中也有一模一樣的用法。「包袱」英文叫”sack”,作為動詞用便是”解僱”的意思。

還有燉冬菇,指代遭到降職,

降職為什麼叫"燉冬菇"?"燉冬菇”的說法最早起源於香港警察。香港的警員稱他們所戴的帽子為"冬菇帽"。 本來"燉冬菇",只表示由民裝警員改為軍裝警員,在薪級上是沒有降低之意。

燉冬菇和炒魷魚的說法類似,是形象的說法,一燉茹就垂下來了,廣州人幾中意燉、煲也,俗語中“燉冬菇”是慢慢地整人,“燉”指微火慢熬。

降職,自古已有,不過古代降職叫左遷,不是叫燉冬菇。

”左遷“一詞, 出自漢書. 在古時的中國右尊左卑, 往左移即是燉冬菇左遷,降低官職,即“降官”。猶言下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漢書·周昌傳》: “左遷”,顏師古注:“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宋·戴埴《鼠璞》:“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後世沿用之。(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