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朋友们知道:在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无论是人名、馆名、地名,抑或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都与彰显人物品味、塑造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而“金陵十二钗”在大观园中所居住的精馆无论亭台廊榭,花草树木抑或室内家具饰物的摆设甚至丫鬟起名等都无不隐含深意——而在大观园的数处精馆中,笔者犹喜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因为从这里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笔下人文景观的亮丽,亦可读出与主人公性格及未来命运走向的契合,并与隐在背后的一段明清更替“野史”的对应。那么,这当中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作者对这里的建筑及清幽环境的描写:

《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潇湘竹韵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阅后得知:作者的行文顺序是由远及近的,即:远观是“粉垣”圈起的“千百竿翠竹遮映”的修舍——顔色绿中带粉;近看突出的是房舍、院落的之“曲”、之“小”:“曲”的是“游廊”、“甬路”、院落,以及盘旋竹下流淌的小溪;小的是“房舍”、门、床、几案等;后院种植的则是“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凡此种种,对表现林黛玉的才情性格,以及未来命运的走向到底有何关联呢?在做具体分析之前,还是让我们看看贾政与元春父女对此处精馆的评价:

《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竹下溪水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所以,当众清客提出要为这里题匾时,贾政对他们题出的“淇水遗风”、“睢园遗迹”均不满意,连用了两个“俗”字加以否定。还是宝玉题了“有凤来仪”四字,并题联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才得到贾政的默认。由此可见:在贾政眼里,这里是一处清幽、尊贵,最适合文人读书吟诗的好地方。关于这一点,到第四十回贾母携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来到这里时,作者又作了进一步证实:“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无独有偶,元春省亲游览过大观园后最喜欢的也是这里,并将“有凤来仪”的题字亲自更名为“潇湘馆”。

那么,如果要问:元春省亲,为什么将这里更名为“潇湘馆”呢?笔者以为:此三字也有两层解读。从表层意思看,暗示的是林黛玉也像元春一样,有着皇妃一层身份;而从谐音暗喻上看,又可读出她青年早夭的悲剧性命运。

先来看第一层。大家知道:《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原稿是一部可正反两读之书,即:正读是一部言情小说。反读则是一部描写明清更替(亦含康、雍交替)的“野史”。宝玉和黛玉在小说中固然是一对儿生死恋人;可在反面所隐“野史”中,贾宝玉又被作者隐喻为一枚代表汉权的传国玉玺,可幻化为明末(或清朝)不同时期的皇帝和太子等。而林黛玉既然是他的生死恋人,当然可以理解成皇帝(或太子)的嫔妃。正因如此,才有宝玉所题的“有凤来仪”四字。而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惟有皇帝及后妃才能当得起“龙凤”之称。与此同时,“潇湘馆”又明显地借用了“斑竹一枝千滴泪”的神话传说,即:古时的舜帝有二妃,一名娥皇,一叫女瑛,两人均是尧的女儿。因舜到湘郡的九嶷山惩治九条为害百姓的恶龙,一去数年未归。二妃思夫心切,相携来到九嶷山寻找,得知舜帝已病、累而死的消息后,二人悲痛万分,禁不住痛哭流涕,以涕泪挥竹,尽成斑点。因此,湘郡的竹子被称为“湘妃竹”......而大观园中因为惟有此处有竹,元春便把这里更名为“潇湘馆”。正因如此,林黛玉在大观园诗社的雅号亦是“潇湘妃子”,是为其一;其二是从谐音暗示上,“潇湘馆”又可解读成“消香馆”,颠倒一下顺序即“香消馆”
——而说到“香消”二字,又可使人联想起“香消玉殒”的成语,这与林黛玉最后“玉带林中挂”的结局又相契合......当然了,这只是针对作品反面所隐“野史”一层的解读。下面笔者再从正面的小说一层做以分析。

《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潇湘軒窗

大家知道:小说中的林黛玉是一位来自扬州的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因为母亲贾敏离世,不远千里来到京城投奔外祖母。在这里她虽然得到了贾母的百般宠爱与呵护,又得遇了生死恋人贾宝玉......可她凭直觉感到:舅母王夫人并不喜欢自己。

这在那个婚姻大事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夺的时代大环境中,使她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加上不久后父亲也病世,更使她感到雪上加霜......每每想起自己和宝玉之间感情归宿的暗淡前景,她就忍不住涕泪横流,难以遏止。所以,尽管她在大观园中住的是环境优美的精馆,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时时感受到一种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压力。正因如此,她虽然博览群书、冰雪聪明,却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铸成了压抑而敏感的性格。她之所以选择在潇湘馆居住,按她自己的说法是:“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其实作者不过想借用竹子高洁、脱俗,坚韧无比的品格与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与个性作类比。

《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还泪少女

说过“潇湘馆”里的翠竹,再来看“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梨花”素淡,洁白如雪。古人常用“梨花带雨”来形容女子伤心落泪时的楚楚动人。按照书中的神话传说:林黛玉是为了报答前世神瑛侍者的雨露灌溉之恩才追随其前来还泪的。所以,现实中的她常为试探宝玉对自己的感情而眼泪不干,犹如梨花带雨;而芭蕉叶宽而舒展、绿阴如盖,常被栽种在窗前或者墙隅以供观赏——雨打芭蕉,声声在耳,更添一种诗意的惆怅。所以,千百杆翠竹、大株的梨花、加上宽大的芭蕉,搭配成一种凄婉、素雅的色彩与格调。把林黛玉的人格理想、品节操守,以及早年丧母,寄人篱下,青年早夭的悲剧性命运作以多方位传达,用的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从而描绘出了人事景物的立体感。而对潇湘馆建筑、布局之“曲”、之“小”的描写,则又从另一个侧面暗喻了宝黛之间爱情之路的坎坷与曲折。若非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优美环境中,林黛玉怎么能触景生情,写出诸如“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撒窗纱湿”的人生感慨呢?

《红楼梦》馆名考:“有凤来仪”为何更名为“潇湘馆”?

黛玉与紫娟

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不但描写景物如此,就连对林黛玉丫鬟的取名,所饲养的鹦鹉学舌都与塑造主人公的性格有关。比如小丫头“雪雁”的名字,可取谐音为“血雁”。而大雁是一种候鸟,鸣声凄厉,定时南飞——暗示的是林黛玉凄苦的命运和逝后的回南归葬;大丫头“紫鹃”之名又可使人联想到"望帝啼鹃 "的典故:相传 "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国的国君,名叫杜宇。曾经禅位退隐,后因国亡而死——魂魄化鸟,暮春悲啼,叫声犹如"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直至口中流血也不停止。因此,蜀人称此鸟为“杜鹃”。因而又有“杜鹃啼血”的传说。因此,后来的诗人常把杜鹃悲啼与人的凄惨境遇作比。比如文天祥诗中就有"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名句;不但如此,

就连黛玉饲养的鹦鹉学舌说的都是《葬花词》中的名句:它不但会学着她的腔调“唉”的一声长叹,还会有模有样地用吴音吟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神乎哉?“其写作手法确乎神!美乎哉?行文立意确乎美!所以,读“红楼”犹如品尝一杯陈年佳酿,愈品愈觉香醇无比!

参考书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程高本百二十回《红楼梦》

《红》海无涯,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