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情景交融、千古傳誦,書寫此詩並立碑刻石者亦有數人,詩碑也都順理成章地置於蘇州寒山寺。但是,在南京“總統府”煦園東長廊南端小亭內,亦有一方《楓橋夜泊》碑,精雕細刻,筆意圓渾,穩重端莊,保存完好,曾有許多人認為它是汪偽時期從寒山寺移置於此,兩地石碑一度出現真偽之爭。那麼,“總統府”怎麼會出現一塊看似與其關係不大的《楓橋夜泊》詩碑呢?

一、同款詩碑,兩地出現難辨真假

現在寒山寺內存有兩方詩碑,一為明代文徵明所書,可惜早已破殘,依稀可辨清的不到十字;另一方則保存較好,為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1906年受當時江蘇巡撫陳夔龍所託書寫,書法圓渾凝重,老練流暢。

“總統府”內的詩碑與寒山寺內的俞樾石碑,從形狀到大小及文字書體及佈局基本一致。兩碑均高約2米,寬68釐米,厚32釐米。碑額、碑身及碑座蝙蝠、纏枝等圖案也一模一樣。明顯不同的是“總統府”詩碑材質為漢白玉,而寒山寺詩碑則為青石製成。兩碑正面均以行草體書寫,全詩正文28字,並刻俞樾跋語三行45字,大意是說蘇州寒山寺內原有文徵明所書的楓橋詩碑,由於年代久遠,漸漸看不清了,清光緒年間,江蘇巡撫陳夔龍囑咐我(俞樾自稱)再寫楓橋詩,並刻在石碑上。碑的左下角另刻有“乙丑重陽汪定執敬觀”9個小字,乙丑年當為1925年,汪定執是清末安徽歙縣文人,曾與俞樾交往密切,詩境禪理造詣深厚。而南京“總統府”內石碑在這行字後又多一行篆書“乙酉夏日西泠王勁父拜觀”,並有一方篆印,明顯是後刻上去的,乙酉年當為1945年。王勁父生於1922年,當年既不在政府任職,在書法篆刻界也只是“小字輩”,曾代表上海大學到南京參加過一些抗戰勝利慶祝活動。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南京、蘇州兩處石碑,背面都刻有俞樾行書附記,共八行135字,大意說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詩膾炙人口,唯有第二句中的“江楓漁火”4字很覺得可疑,宋代龔明之的《中吳紀聞》記為“江村漁火”,這很值得參考。宋代的王珪曾書寫這首詩並刻成石碑,今天已見不到了,明代的文徵明書寫的石碑很殘破,“江”下一字是“楓”還是“村”,也看不出來。我寫這首詩遵照“江楓漁火”的今本,但“江村漁火”的古本也不能讓它湮沒在歷史中。因此寫一首詩附刻在後面,以告訴後人這件事:“郇公舊墨久無存,待詔殘碑不可捫。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背面另刻有“汪定執敬觀”5字及“漢貞閣主人唐仁齋鐫字”10字。唐仁齋是清朝末年蘇州的碑刻高手,生於1875年,卒於1908年,其漢貞閣碑帖鋪在蘇州臥龍街(今人民路),頗有名氣。寒山寺的寒山、拾得像刻石,也出自唐氏之手。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碑的右側還刻有陳夔龍跋文,共五行。大體是對詩中“楓橋”還是“封橋”、“漁火”還是“漁父”、“江楓”還是“江村”的考證,以及他看到寒山寺原碑石荒廢、託俞樾重新寫刻的經過。

二、群醜登場,複製名碑獻媚日寇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楓橋夜泊》詩不但在我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也同樣受到日本人民的喜愛。這首詩曾被編入日本小學課本,直到現在依然有許多日本人每逢新春之際,漂洋過海至蘇州寒山古寺,以在寺內敲鐘迎春為快。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總統府”詩碑原來置於西花園桐音館東南假山旁邊,1981年在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中遷至長廊。在遷移中發現碑座上刻有七排文字:大日本帝國陸軍省海軍省後援,大阪朝日新聞社主催大東亞博覽會,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出品,蘇州寒山寺詩碑於大阪朝日新聞社,指導ニテ模作ス,昭和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日本石材工作株式會社謹制。

由此可以斷定,“總統府”詩碑為寒山寺詩碑的複製品。昭和十四年為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發動侵略戰爭的同時,一直都想把掠奪的戰利品和文物據為己有,曾試圖以舉辦博覽會的名義,先集中展覽,再分批運到日本。從該複製碑的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石碑是因“大阪朝日新聞社”主辦“大東亞博覽會”而刻。但因為戰事等原因,這次博覽會沒有如期大規模地舉辦。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想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以它為“盟主”的“大東亞共榮圈”,在此後的一年裡,日軍很快侵佔了很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並在1942年底“大東亞戰爭”一週年之時大搞慶祝活動。當時在南京、天津、長春(偽滿首都“新京”)等地都舉辦過各種類型的“大東亞博覽會”。1942年10月至次年1月,日軍在南京舉辦大東亞建設博覽會。1942年11月1日到12月8日,日軍在南京玄武湖翠洲舉辦“大東亞戰爭博覽會”,展出了日軍在南方戰場繳獲的各種戰利品,進去參觀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被日軍用槍逼著強迫參觀的。據當時統計,整個博覽會共有60萬人進場觀看。《楓橋夜泊》碑很有可能在這個時期參展了這些“博覽會”。

三、壯士取義,假借魔咒保護詩碑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一度沸沸揚揚的“寒山寺碑運日”事,居然就這樣戛然而止,這其中有一段動人的傳奇故事。

寒山寺住持靜如恐日寇進寺搶劫,請蘇州石師錢榮初連夜刻碑,欲隱去原碑,用複製碑替代,以迷惑日寇,保護原碑。但是此舉被梁鴻志親信發現,將複製碑運至南京。但日寇依然沒有放棄竊奪詩碑的計劃。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1939年3月的一個清晨,寒山寺山門外發現一具屍體,屍體上衣內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刻碑、褻碑者死!吾忘祖訓,合(活該)遭橫事!”難道是錢榮初因為複製《楓橋夜泊》詩碑而暴斃嗎?松井石根等人驚出一身冷汗,這詩碑難道真有什麼魔咒嗎?一時間,蘇州城內鬧得沸沸揚揚。

據野史記載,這首《楓橋夜泊》詩在唐朝就得到唐武宗的青睞。當時宦官專權,幾番廢立皇儲,最後唐武宗才以“皇弟”——這個並不十分過硬的身份繼承大統。這位27歲的皇帝,對權力鬥爭一知半解,對宦官的弄權不滿而又無能為力。當唐武宗讀到《楓橋夜泊》詩時,感覺到了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內心尋求到了一種久違的安寧。會昌六年(846),唐武宗在臨終前一個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當時還說自己昇天之日,要將此石碑一同帶走。唐武宗駕崩後,此碑被殉葬於武宗地宮,置於棺床上首。唐武宗頒佈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此後,《楓橋夜泊》詩碑在世間消失,直到北宋才出現,作者為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王珪自刻碑後,家中連遭變故,王珪本人也暴亡。俞樾所寫的詩碑書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末,當時是受重修寒山寺的江蘇巡撫陳夔龍之命補書刻石。此碑製成後,令寺廟煥發出昔日光彩,卻沒有給寫刻碑者帶來好運。俞樾寫此詩後數十天,便溘然長逝。唐仁齋刻完此碑,第二年就英年早逝,年僅33歲。…… 松井石根越想越怕,終於徹底打消了掠碑的念頭。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其實當時錢榮初並沒有死,暴斃的是與錢榮初長相非常酷似的錢達飛。錢達飛在得知靜如法師調包計劃失敗後,便力勸錢榮初喬裝打扮、隱姓埋名去外地避難,他謊稱自己身患癆病,捨生取義,用“血書”阻止了日寇的掠碑計劃。

四、“維新短命”,千年魔咒實乃巧合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雖然魔咒之說盛傳,偽維新政府還是複製了一塊詩碑,以博得日本主子歡心。

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後,國民政府所在地成了日軍十六師團部,後來又成了日軍扶植的偽維新政府所在地。1939年3月偽維新政府在成立1週年之際,按原碑大小字樣,重新刻制一塊詩碑。置於西花園內的這專人石碑,成為漢奸們奴顏媚笑、迎合奉承的道具。這石碑雖為仿製,但精雕細刻,筆法細膩,從藝術價值的角度上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佳品。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偽維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在日本侵略者扶持下成立,於1939年成立一週年之時“出品”此碑後,到次年3月30日就遭解散併入汪偽國民政府。西花園成為考試院和“首都憲兵司令部”所在地。難道維新政府也應驗了魔咒之說?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維新政府是在日本侵略軍在“以華制華”、“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下扶持建立的傀儡政府,從建立之初就是過渡性質。當時日軍實在找不到什麼“名流”,知道梁鴻志也沒什麼“號召力”,只好暫且“利用”一下。維新政府其實是個不完整的地方權力系統,不設主席,梁鴻志、溫宗堯分別任行政院及立法院長,只“管轄蘇浙皖滬三省一市”鐵路公路周邊狹窄地帶。同時期,各地還有些其它的傀儡政府。當日本人物色到更合適的漢奸人選汪精衛後,就將維新政府併入了汪偽政府,梁、溫二人只當了無足輕重的監察、司法院長,大部分維新舊人幾乎都處於閒職。維新政府的“短命”是其傀儡本質決定的,應與“魔咒”無關。

1947年,蘇州名畫家吳湖帆請國民黨元老張繼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碑成後,與俞樾詩碑並列於寺中,這在當時也算是一段佳話。但張繼寫此詩後的第二天,因為疲勞過度,導致心臟病突發而亡。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碑為何出現在南京總統府?

抗戰勝利後,錢榮初結束避難回到蘇州,特地前往寒山寺,當時的住持靜如已經病故,俞樾書碑如舊,自己所刻之碑卻已不知去向。錢榮初在解放初期也到過總統府,看到複製詩碑後,認為不是自己所刻。那麼總統府的詩碑是何人所刻就又是一個謎了。(本文摘自陳寧駿、欣辰著《解密總統府》,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