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朝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經過蘇州寒山寺時所作的《楓橋夜泊》。這首詩一經發表之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寒山寺也因此詩名揚四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說起寒山寺那可是人人皆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的就是這裡,來到寒山寺當然要敲三下這裡的大鐘,敲鐘會額外加收10塊錢,寒山寺的門票是20塊,廟內香火旺盛,據說非常靈驗。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據方誌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後,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為了保衛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蹟。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一線的守敵後,進入蘇州城,宣告古城蘇州解放。因此,楓橋鐵鈴關也是蘇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鐵鈴關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北街,在古鎮偏北,東西走向,西接鐵鈴關,東和楓橋路相連,全長215米,是楓橋鎮最繁華的街道。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街作為景點開放後,裡面有一些蘇州本土的民間一人操作表演,展示作品。如蘇繡、玉雕、石雕、燈綵、剪紙、文房四寶等。這些民間藝術大師心甘寂寞和清貧,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守護著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在這裡可以進一步地解讀蘇州人的心靈手巧,古藝古街相得益彰。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吳門古韻戲臺是景區中部主建築,以精緻的雕鏤為特色,頂部為龍鳳雕刻棚頂,垂透雕花籃掛柱,兩邊出將、入相,耳門雕一根藤掛落,門窗皆雕刻成花窗,是一個觀賞性較強的江南民俗建築,臺上演出江南古樂與歌舞,使古橋、古關、古寺、古河…交相輝映,昇華出濃濃的古韻。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在唐代以前都是寫作“楓橋”、既封鎖的封,自從宋代王郇公在寫張繼詩並刻成石碑時,寫作楓樹的“楓”字,一直流傳至今。登楓橋遙望西南,獅、金、天靈諸山,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俯瞰運河,千舟百帆,浩浩蕩蕩,氣象萬千。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