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才识渊博,下一代就会有成就。

同样,没文化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一、丈夫嫌弃妻子没文化,妻子气得把手臂咬出血

民国时期的罗孟华,是一位被封建礼教蚕食的妇女。

她裹着小脚,早早辍学,没有文化。

在和丈夫杨武之结婚以前,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杨武之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

罗孟华和杨武之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婚前,两人甚至没有见过面,靠着父母的一句话,便 “凑”到一起来生活。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一个大字不识,摩擦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一天,杨武之斥责妻子目不识丁,罗孟华满腹委屈,气愤得用牙齿咬自己的手臂,直到咬出血来才肯罢休。

这是罗孟华心里最大的痛。

她不是不爱学习,只因父亲经商失败,不得已放弃学业。

她痛恨自己没有机会读书。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婚后不久,罗孟华为杨武之生了一个儿子。她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遗憾,一并投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中。

她深谙知识的重要性,对儿子的学习格外严格。

有一次,她儿子学习不认真,把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几个错字。罗孟华十分生气,罚他重做,直到写到她满意为止!

二、为母则刚,自学认字

罗孟华目不识丁,但她绝对是个好母亲。

孩子四岁那年,杨武之出国留学,罗孟华和儿子独自生活在国内。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在那之后,罗孟华开始教儿子认字。

她自己也不认识字,为了教儿子,她先下功夫一个字一个字地学。

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遇见不会的字,她就会四处奔走,请教乡邻,再一笔一划认真地教给儿子!

一年多的时间,她和儿子一起学会了3000多个字!那一年,她的孩子才5岁。

1928年,杨武之回国,并应邀到厦门一所大学执教,一家子便到了厦门生活。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回国后的杨武之,发现儿子观察力惊人,且聪明机灵。此时的他,对目不识丁的妻子彻底改观,甚至另眼相待。

回国后,他接手了儿子的教育事业,开始为用大球、小球为儿子讲解太阳,而此时,妻子罗孟华也时常来听。

家里仿佛成了一个课堂,杨武之是老师,妻子与孩子是学生。

在这个课堂里,杨武之会讲唐诗、历史和算术,还会讲得诸如“韩信点兵”、“观兔同笼”的有趣故事。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三、儿子12岁扬言要拿诺贝尔奖,23年后他真的做到了

杨武之后来受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一家人又去到了北京。

有资料说,杨武之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数学博士。他一生从事数学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

但是,杨武之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学生,是他的儿子!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他的儿子,名叫杨振宁。杨振宁渐渐长大,学习十分优异,尤其是在数学上更是表现出了远远高于常人的天赋。

1935年,杨武之受邀前往柏林访问,随身携带了一张杨振宁的照片,在照片背后写着这样的一句话:

“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環。”

年轻时的杨武之或许也没有想过,那个目不识丁的女人,那个被自己嫌弃没有文化,气得自己将自己的手臂咬出血的女子,竟然为自己生养了这么优秀的儿子。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杨振宁12岁时,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夫妻俩都当是孩子年少无知的痴人妄语,可23年后的1957年,杨振宁果真拿到了诺贝尔奖。

每感于此,杨武之甚感宇宙世事之微妙。

那个曾口吐妄言的少年,就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没文化的母亲,却生出拿了诺贝尔奖的儿子,靠的是三个字:不服输

在霍金去世后,知乎上关于“杨振宁”的第一个讨论话题就是:霍金去世后,当今在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杨振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怎么看呢?

杨振宁的成功,离不开他那位没文化的母亲。在杨振宁看来,没有母亲,就不会有后来的杨振宁,他曾满怀深情的这样描述他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强而又克勤克俭的妇女,她的坚韧、卓绝的精神支持全家度过了八年抗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