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的生活日常,民國時期老照片,帶你走進90年前那段歷史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的經濟在張作霖新政推動下,是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因為農耕、修路、開礦、辦廠等等需要大量人手,當時每年都有20-40萬的老百姓來到東北。圖為1926賣烏拉草的老農。

作為東北人,為了應對長達幾個月的嚴冬,存上幾百斤白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過冬前囤秋菜是全家老少一起上陣的,東北人囤秋菜,囤的不只是白菜,還有土豆、大蔥、蘿蔔、幹豆角等等。圖為1926年囤秋菜的場景,即使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東北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東三省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等方面都是優於關內各省的,因為“闖關東”大量人口來到東北,農耕產量大幅增加,尤其大豆產量就佔據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圖為1926年的街頭藝人。

彼時東北的薪酬是關內的3-4倍,很多人為了生計來到了東北,圖為1926年包子鋪的夥計正在忙著剁餡包包子呢!

張作霖在東北開辦了十幾家煤礦和金礦,創立了兵工廠、航空工廠、海軍工廠、被服廠,發電廠等等。圖為1926年街邊的雜耍藝人。

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的城市化水平為11.5%,1942年的城市化率是23.8%。直到90年代整個國家的城市化率才剛達20%。當時的東北地區是經濟成長最快的。尤其是當時的哈爾濱,已經是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了。圖為1926年人們在室外曬粉條子。

那個時候,在哈爾濱火車站買張票,可以直接坐火車去歐洲各地。而且當時東北的主要鐵路幹線已經建成,較為密集的鐵路網使得大部分的城鎮都通了火車。圖為1926年路邊的小飯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