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壯大村集體經濟 打造脫貧攻堅“新引擎”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湟中縣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引領扶貧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按照“立足實際、多元模式、增長增效、發展壯大”的總體思路,採取多種模式,有效解決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短缺、效益不高、發展不一等問題,推動村級集體發展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深挖資源

“光”取中取“金

初冬時節,在湟中縣魯沙爾鎮白土莊村的田野上,一眼望去,一片片由太陽能電池板組成的頗為壯觀的條形矩陣,110000塊藍色單晶硅組件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格外醒目。

這就是湟中縣最大的光伏扶貧發電項目——佔地面積887畝(1畝≈0.067公頃,下同)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賽朵光伏電站。每天12萬千瓦時的發電量,9萬多元發電收益,讓光伏發電項目就像是一座建立在田野中的“陽光銀行”,改變著這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面貌。

“集體經濟對於貧困村來講,就好比是‘壓艙石、定盤星’。村集體經濟強了,村級組織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各項工作才能有力推進,然後又回過頭來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湟中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馬生忠深有感觸地說。

湟中縣位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交通便利,有實施光伏扶貧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2018年,湟中縣決定把全縣156個貧困村納入光伏扶貧工程實施範圍,整合資金2.5億元,總裝機容量34.1兆瓦,並於2018年底實現全容量併網運行,預計每年將產生電量4380萬千瓦時,惠及156個貧困村,2018年已為156個貧困村集體分紅468萬元。

在群眾眼裡,光伏電站就是聚寶盆。“天氣好的時候,太陽一出來,我們就感覺好像天上直往下掉錢,心裡暖洋洋的。”西堡鎮羊圈溝村村民丁全高興地說,“村幹部告訴我們,這個電站已經建成併網,每年能給村裡分不少錢呢。”據統計,截至2019年11月5日,“賽朵電站”發電總量已達3340萬千瓦時,預計收益2505萬元。

整合優勢資源

復甦集體經濟

湟中縣攔隆口鎮班仲營村位於鎮東部,距鎮政府7公里,距離省會西寧30公里,黑上公路穿村而過,交通較為便利,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揮村莊蔬菜種植優勢,以村委集體土地、合作社等集體資產參與入股的形式盤活集體資產,積極探索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為全鎮唯一一個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村莊,2018年以來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

近年來,班仲營村立足西納河水源充足,水質純淨,且無汙染,適宜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資源優勢,瞄準鄰近省城西寧、商品蔬菜需求量大的區位市場優勢,建成蔬菜生產日光節能溫室321座,塑料拱棚900座,主要種植生菜、娃娃菜、西藍花、油麥菜等葉菜類蔬菜,是全縣設施農業示範村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班仲營村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袁偉全說:“我們合作社把輻射和帶動周邊貧困勞動力作為己任,將貧困戶的蔬菜統一收購後,經加工出售到蘭州、廣州、浙江等地,有效促進了蔬菜產品的快速流通。”

2018年,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班仲營村通過招商引資,整合資金930.2萬元,在原磚瓦廠修建起了1座蔬菜保鮮庫——長青蔬菜保鮮庫,以土地、專業合作社、資金等形式參與入股,村集體每年可實現收益資金20萬元。

長青蔬菜保鮮庫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形成集產品冷藏、保鮮、倉儲、銷售、配送、連鎖經營、信息發佈為一體的蔬菜保鮮區,具備了強大的集散力、輻射力、市場調控力、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這座保鮮庫項目的建成,不僅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還將推進湟中縣“菜籃子”工程的穩步建設,規範和引導市場發展,增加本地農民收入,解決社會勞動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同時,立足於湟中縣西納川5萬餘畝蔬菜基地,將保鮮庫作為農戶產品訂單銷售的中轉站和調節蔬菜收購價的主要抓手,提供100個就業崗位,還與1000餘戶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帶動3000多戶非協議戶加入蔬菜種植行業。年內包裝冷藏銷售甘藍、有機菜花、菜瓜、西芹、西蘭花等各類蔬菜4萬噸以上,使項目區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

班仲營村貧困戶狄玉元說:“從去年開始,我們都是經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加工後直接出售,節省了檢測、拉運銷售的時間和精力,農閒時間還可以去保鮮庫務工增加收入。”

盤活沉睡土地

打造龍頭引擎

位於湟中縣中部地區的西堡鎮西堡村,共有820戶2820人,耕地7446畝。以往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僅靠財政轉移性資金維持運轉。2018年以來,西堡村依託西堡生態森林公園,成立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流轉村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走出了一條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面對傳統農業土地利用價值低、集體經濟發展困難的現狀,西堡村“兩委”班子在黨支部書記丁平的帶領下,不等不靠不觀望,結合西堡村為鎮所在地,海陰公路穿村而過,距青海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僅10公里的位置優勢,成立了西堡村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按照“依法實施、農戶自願、流轉有償”的原則,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以60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1500畝,盤活村民土地,平整不規範且無法連片利用的土地,惠及農戶600餘戶,為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用足用活2018年40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的同時,西堡村積極爭取市級“菜籃子”發展項目資金50萬元,村“兩委”班子自籌資金40萬元,建成溫室大棚100棟,種植西藍花15畝、上海青25畝、油麥菜25畝,種植露地蔬菜400畝,共種植蔬菜品種10多種。100棟溫室大棚年收益租賃資金18萬元,累計吸納周邊勞動力76餘人,累計發放勞務工資30.2萬元,帶動貧困戶16戶51人。

身患慢性病無法外出務工的村民安佔飛說:“要不是村‘兩委’積極帶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我在自家門口務工拿上工資,我家差點就成為貧困戶了。”

目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溫室大棚380棟,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餘萬元,帶動輻射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120人,涉及本村和周邊6村406戶1421人,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