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政府辦公區沒有圍牆

晨報記者 吳藝璇

油墩子是金山廊下山塘村最讓人想念的味道。到了山塘村口,穿過百姓舞臺,走進巷弄,“明月山塘小吃鋪”的旗招就在街角。招牌的左邊,攤主沈阿婆正拿著鉗子從滋滋冒響的油鍋裡夾出幾塊蘿蔔絲餡兒的油墩子。

沈阿婆是山塘村的“原住民”,和老伴開的副食品店就在村裡。兩年前,隨著附近的網紅景點“楓葉島”火起來後,她在副食品店門口搭起了這個油墩子小攤。

今年5月,距離沈阿婆攤位僅有幾步路的村委辦公區,厚實的灰色圍牆被施工隊推倒。這個小小的變化,讓她的油墩子成了山塘村這個新“景區”裡的不二美食。

但在施工的那幾天裡,沈阿婆很是納悶:“建好的圍牆為什麼要拆?”

等施工結束,她發現,綠樹和草坪代替了水泥牆和柵欄,原來被圍牆攔起的小院子成了公共空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對外敞開,隔壁就是老年活動中心,外邊還有供人休息的景觀亭臺。幹完家務活的鄉親沒事就喜歡坐在那裡曬太陽,要是突然想到什麼事,幾步路就到社區服務中心,“幾秒鐘就找到書記了,就像生活在一個大院裡一樣方便”。

沈阿婆也有一樣的感受。兒子和女兒一個在市區、一個在城區,她們平日更多的是通過手機聯絡。智能手機對70多歲的她來說有時好使,“不聽話”的時候怎麼使喚也沒轍。每到這個時候,她就會找村裡年輕的副書記呂春芳幫忙。

“村裡本來就不大,其實有沒有圍牆都不會差太遠的路,但圍牆拆了以後,每次找呂書記心裡就少了一種上門求人辦事的感覺。”她說。

像山塘村一樣,廊下鎮已經有10個村委辦公點拆掉了圍牆。而帶頭“老大哥”就是廊下鎮政府。

廊下鎮政府坐落在景樂路上,要不是路邊一間保衛室和大門上的幾塊門牌,以及進博會期間出入口升起的幾個防衝撞立柱,你很難確認這裡就是鎮政府所在地。

“我們鎮政府從側面看,更像一個公共的花園廣場。”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說,整個“廣場”不設圍牆,幾排綠植隔出的道路四通八達。200多個停車位免費對外開放,38298平方米的辦公區域,綠化面積22392平方米,綠化率達到58.5%。不僅如此,還有三塊空地留給村民跳廣場舞。“之所以要闢出三塊,是為了滿足老中青三個群體不同的廣場舞需求”。

顏值上去了,辦事體驗也在不斷提升。保衛室和信訪室往往被人稱為兩大“門神”。“如果沒有有關部門確認,保安是不會放行的。”但在廊下鎮政府,門衛室的保安從“檢查式”變為了“引導式”。

“現在保安更多的是在老百姓進來停車的時候做個引導,或者做些收發傳達工作。”廊下鎮黨委委員俞惠鋒說,“需要我告訴您怎麼走?”肯定比“你來找誰的?”更讓老百姓理解和配合。

拆了圍牆,更要破除“心牆”。假如只是門好進,事情仍然難辦,縱使是“無圍牆”辦公,也會將群眾隔在玻璃牆外。為此,廊下鎮多個村的“兩委”班子將辦公室也挪了個位,實現“下樓”集中辦公。

山塘村也不例外。今年9月,村“兩委”班子直接將辦公室搬進了一樓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代替了原來的調解室。透明玻璃隔開的辦公室外掛著一張“去向表”,緊挨著警務室。服務中心的大廳有一張低矮的服務檯,村民辦事就通過這張桌臺與另一側的工作人員溝通,遇到困難,可以直接找到旁邊的村書記。

而2018年10月就拆掉圍牆的友好村,“兩委”班子乾脆把服務檯也免了,進門就是辦公桌。獨居老人邵老伯腿腳不便,靠殘疾人助動車出行。過去到村委辦事需要跨過兩道“坎”,一道是村委大門,一道是兩層樓的臺階。“有時候嫌費事,他就直接樓下靠喊了。現在我們下樓辦公後,他幾乎可以把助動車直接開到我們的辦公桌旁。”友好村村委董輝輝說。

沈吉明是友好村的林業養護員,村委辦公室成了他歇腳的地方。“渴了進來裝點水,充充電。”沈吉明說,村裡雞毛蒜皮的事情很多,田埂上多種了一行毛豆也要跟村居委說。作為村民小組的組長,他經常趁著幹活歇腳的間隙來村委嘮嘮,很多矛盾也跟著有了化解的思路。

夜幕降臨,被萬畝良田包圍的友好村路上燈火通明,村委辦公室外和鎮上一樣熱鬧,跳廣場舞的村民來了,志願者把音響通上電,在自家大院裡跳起了舞。

“我還沒學呢,爭取以後能露一手。”沈吉明有點害羞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