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侵佔淮河的入海口,搶佔濟水的河道,成為長江的支流……

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非常多變,它經常表現出不溫柔的一面,動輒改道、氾濫。

從遠古開始,治河一直是歷代統治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黃河不但經常影響歷史進程,還持續重塑中國的地理面貌。

它不僅不斷改變自己的流域,同時還使中國其他大河的命運發生著變遷。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四 瀆

你絕對知道中國五座名山的統稱——五嶽,那你知道嗎?中國古代的四條大河也有統稱——四瀆。

瀆,即有獨立源頭和獨立入海口的河流。

四瀆是哪四條河呢?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嗎?

錯了,中國分別在秦朝和唐朝。才知道有珠江和黑龍江的存在。

五嶽四瀆裡的“四瀆”,乃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也。

在先秦典籍《爾雅》裡,就明確記載:江、河、淮、濟為四瀆。

長江和黃河排名居前無可爭議,但淮河雖說不算短,可它連自己的入海口都沒有,要經長江入海。濟水又是什麼?在哪裡?它們,為何被稱作“瀆”?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黃河,是黃河,讓淮河和濟水成為了現代的模樣。

改道

從現代中國版圖上看,黃河于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的交匯處。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黃河流域全圖

黃河經過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下游河道又窄,造成黃河經常淤積或決堤。

加上黃河下游就是華北平原,水可以隨意流動。這些原因導致黃河河道經常改變。

先秦古籍《禹貢》中記載:(河)至於大陸(今河北鉅鹿附近),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指渤海)。禹河(即本段提到的黃河故道)入海口即現在的海河口(天津大沽口)。

有記載的第一次黃河大改道發生在春秋,即公元前602年。

黃河在河南滑縣附近南移,經德州一帶從章武(今滄州)入海。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第一次黃河改道示意圖

紅圈為禹河曾經過的大陸澤,藍圈為黃河改道起點滑縣。圖中棕色為今地理要素。底圖:《中國歷史地圖集·秦圖組·山東南部諸郡》,譚其驤主編

公元11年,新朝(王莽所建立的朝代)年間,黃河再次於魏郡改道,由今東營市利津縣入海。這次改道極為成功,幾百年沒有再決堤,千餘年沒有大改道。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第二次黃河改道示意圖

紅圈為黃河前入海口章武(今滄州),藍線為新河道,棕線為入海口和東漢黃河故道接近的今黃河。底圖:《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圖組·冀州刺史部》

黃河的下一次改道在北宋時的1048年,它在河南濮陽決口,分出了許多岔流,北流在天津一帶入海,東流在山東無棣縣一帶入海。

紅圈為黃河前入海口利津,藍線為新河道。

底圖:《中國歷史地圖集·遼、北宋時期圖組·京東東路、京東西路》

奪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汴梁城風雨飄搖,正面臨被金兵攻陷的危險。

為阻止金兵南下,守將杜充(岳飛的窩囊老上司)想出了一個餿主意:

他在滑縣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改道:建炎改道。

這次改道不但改變了黃河的流向,也徹底毀掉了淮河作為“瀆”的地位。

在這次黃河改道前,洪澤湖以西的淮河水道與現在大致一樣,洪澤湖以東的淮河在今江蘇響水縣一帶入海。

當時的淮河是條千餘公里長的大河,主要支流有泗水、運河汴水、渦水、淝水、潁水和汝水等。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白居易《長相思》

杜充決河後,洶湧的黃河水在華北氾濫,從泗水進入淮河,佔據淮河河道入黃海。史稱“奪淮入海”。

之後,黃河水道搖擺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渦水,或由潁水,或同時分幾支入淮。

可惜,杜充的決策不但沒能阻擋金兵,還導致中國北方一帶水患頻發,民不聊生。當然這也不是南宋需要擔心的事了,反正長江以北都歸了金,杜充本人也投降了。

蒙古帝國南下時,也不斷地通過人工決河來打敗敵軍,讓黃河的堤壩和河岸變得極其脆弱。

最嚴重的一次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即忽必烈在位時期,黃河在開封、陳留等15處決口。

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

淮揚數百里中,公私惶惶,

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

元末工部尚書賈魯強堵黃河,才勉強逼著它固定從潁水入淮。

在賈魯治河過程中,韓山童、劉福通四處散播“反動言論”: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他們自導自演,在黃河裡“碰巧”挖出一隻獨眼石人,刻著同樣的句子!

這成為了壓垮元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河流域,韓山童之流起義反元,稱紅巾軍。江蘇一帶,張士誠、徐壽輝、陳友諒等人,也紛紛響應起義,安徽朱元璋也加入了紅巾軍的一支隊伍。

轉眼到了明隆慶年間,水利專家潘季馴奉命治理黃河,把黃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小湖連接在一起,形成洪澤湖。

作為水利學家,他很高明,但是作為官員,他太失敗了。為什麼呢?

黃河的水裡泥沙太多,讓洪澤湖徹底淤塞,導致黃河水堵在湖中出不去了。

不過,大運河還在呀!

所以黃河水只能通過運河進長江口入海。好端端一條中國第二大河,淪為了長江的支流。自此,黃河有將近三百年,比較太平。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紅線:洪澤湖形成之前黃河入海線路

藍線:洪澤湖形成之後黃河經長江入海線路

底圖:《中國歷史地圖集·明時期圖組·南京(南直隸)》

然而,既然洶湧的黃河水只能從一條窄窄的運河通過,不免會有水災發生。

黃河把旁邊的村鎮淹了不說,還把建在邊上的明祖陵給淹了。衝了皇上的祖墳,老潘一輩子算是完了。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1966年洪澤湖枯水期時,清理出的明祖陵石像生,保存極其完好,但仍可看出明顯水蝕痕跡,現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奪濟

1855年,大運河終於不堪重負,寧靜了三百年的黃河再次爆發!

它在河南蘭考縣銅瓦廂大決口,終於停止了對淮河的蹂躪,可它又將開始侵犯四瀆中的另一條“大河”——濟水。

很多人都沒聽說過濟水,然而黃河畔的濟源、濟陰、濟寧、濟南等一連串城市名字都告訴我們,很久以前,這裡曾經存在著一條重要的長河。

19世紀的濟水已經是一條半死不活的河流,有個聽著有點土氣的名字——大清河。

然而,在唐朝以前,它也曾輝煌過,從河南濟源一直到今天的黃河口東營,濟水的河道一度長達幾百公里,甚至穿過渾濁的黃河還保持清澈,這種品質為古代文人所推崇。

但是濟水作為“瀆”的地位值得質疑。南宋以前,無論是黃河,長江還是淮河,都有獨立的源頭和入海口。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濟水源位於黃河以北,可其入海口又在黃河以南;濟水源是清的,黃河是濁的,而濟水在黃河以南的部分還是清的;恰巧在兩條河交界之處,濟水有一段潛流。所以古人認為濟水在離黃河不遠處開始鑽進地下潛流,過了黃河後又鑽出地面。

難道你不覺得這種說法好像有點“神奇”嗎?現代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濟水只是一段潛流入黃河的支流和潛流出黃河的岔流的總稱罷了。

這些說法靠不靠譜呢?既然濟水都沒了,我們就無從推測了。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濟水及其主要支流汶水

底圖:《中國歷史地圖集·隋時期圖組·河南諸郡》

唐末,因為天災人禍,濟水很大一部分斷流,此後,它的輝煌不再。

1855年黃河決口時,正值太平天國之亂,清政府在南方疲於應戰,無力封堵決口,只能眼睜睜看著山東再一次受災。黃河進入了濟水河道,改到了當前的位置。

此後,除了1938年,國軍新八師為阻擋日軍進攻,在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造成黃河再一次短暫的奪淮以外,黃河再無改道。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花園口決堤後黃泛區示意圖

回顧古代四瀆的命運,除長江因水量夠足,河道夠長外,其他的都被黃河所侵犯。

淮河失去了它的入海口,濟水更是失去了河道,從此消失,只留下一串地名,以及一座宏偉的濟瀆廟。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河南濟源濟瀆廟寢宮,宋代

可即使是一條脾氣這麼暴躁的黃河,遇到長江,也毫無辦法。當黃河成為長江的支流時,論水量,它連岷江都比不過!即使是現在,黃河上游仍不斷有小支流被長江的支流襲奪。

讀到這裡,有些人就要問了:

論水量,長江比黃河大,論長度,長江比黃河長,為什麼有記載的歷史中,長江從未有大規模改道呢?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黃河常改道的原因:

1. 攜帶泥沙多,造成淤積;2. 下游河道窄,經常決口;3. 旁邊是平原,容易流動。

而長江,恰巧完美避開了上述三點:

1. 長江沒有經過任何泥沙多的地域;2. 長江下游河道極寬,河口處達90公里;3. 河附近有東南丘陵,限制改道的地域。

縱觀黃河的改道史,時間跨度從公元前602年到1947年,空間跨度從天津海河口到上海長江口。

中國古代四條大河變遷史

黃河改道總示意圖

我們也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永遠不要試著干預自然,無論你是強行堵住決口,還是強行炸開堤壩,都會造成無法預計的災難性後果。不如順其自然,在黃河改道時,盡救災之人事,而聽黃河之天命,或許,黃河能夠真正地安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