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在上週播出的《奇葩說》中,羅振宇將自己戰隊唯一一張救命用的“在下不服卡”送給了本季美女學霸許吉如。

完全沒有跟任何隊員商量,依然要送人情,羅振宇的理由是:“奇葩說不能沒有許吉如”。

“奇葩說缺了誰都不行,除了羅振宇老師”,辯手楊奇函親自下場“錘”得羅老師很尷尬。

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羅振宇在《奇葩說》一次“失敗”的返場

在這次的導師陣容中,羅振宇似乎是最不討喜的那個,從節目一開始就被另外一位導師李誕扣上了“搞傳銷”的帽子。

從2017年3月底,第四季他首次以導師身份登場,到今年10月底他重返《奇葩說》,輿論風向大變,曾經“有用的知識”變成了“中年人的保健品”,“羅輯思維”和“得到APP”也被指是《羅振宇的騙局》。

在《奇葩說》第六季最開始的心儀導師投票中,李誕最高17票,羅振宇墊底只有8票,選手的態度可見一斑,但後續過程中羅振宇的表現似乎也並沒有“洗白”。

第四期中,導師下場辯論,一直被吐槽才不配位的李誕貢獻了《奇葩說》史上的神級辯論,用一段脫口秀式的辯論拆解對方論點。反觀羅振宇,在與李誕的對壘中,這個向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人販賣“知識與觀點”的人,卻亂了手腳。

在“假裝淺薄”的李誕面前,“精英感”十足的羅振宇顯得更不討喜了。

後續節目中,羅振宇的表現同樣難以讓觀眾買單,在關於“喜歡的工作總是996該不該辭職”的辯論中,身為老闆的羅振宇拋出一句“你以為就你慘,老闆也很慘”,惹惱了不少網友,“平時自詡知識分子的資本家,厚顏無恥地把996說成理所當然,冠冕堂皇的試圖洗腦,簡直是耍流氓”。

如果說辯論沒幫到團隊很有可能是觀眾緣差,可以理解。那麼對於自作主張送出團隊保命符,而讓自己隊員被直接淘汰失去求生機會的羅老師,我好想說一句:在下不服!

羅振宇為什麼要來《奇葩說》?

羅振宇第一次來到《奇葩說》的舞臺是2017年,當時正值“知識付費”的巔峰時期,他的形象依然是那個“知識的佈道者”,他充分發揮了自己“打碎重建”的優勢,將題目解構和迴歸到客觀,這符合羅振宇的優勢,也體現了“得到”等知識付費項目的氣質——理性、實用主義

對於仍然是新事物的“得到APP”而言,已經火到全中國的《奇葩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宣發機會,羅胖在節目中呈現的所有知識、所有魅力都是他作為“得到代言人”的“軟廣”。

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2018年,羅振宇沒來,但是他派出得到APP另一大IP——薛兆豐。看似“沒得感情”的經濟學家卻意外地與這檔網綜氣質相合,在對辯題“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共享,你是否支持”進行“升維”解讀後,薛兆豐迎來了“高光”時刻。

據百度指數數據,《奇葩說5》該期節目播出後的11月17日至18日兩天,“薛兆豐”三字的搜索指數飆升至歷史最高峰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12%,資訊指數則同比增長1130870%。

IP式人物對於得到APP來說幾乎等同於所有0前面那個1,羅振宇本人對於得到而言更是絕對核心。我們截取了近三年得到APP的下載量曲線圖發現,下載了每年都會在一個固定時間出現小高潮,甚至衝上全年最高,而這個“固定時間”是每年的元旦之後

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為什麼過了一個新年大家突然都開始通過得到APP熱愛學習了?其實和“新年”關係不大,讓大家燃起學習之火的是每年都會爆款瘋傳的“羅振宇跨年演講”。

我來試圖再現一下這個情景:

在“新年新氣象”這個節點,生活一成不變的你一下子聽了一個知識點密集、振聾發聵的深度演講,而這個演講人還能告訴你“成功的路怎麼走”。

一般人肯定會拜倒在羅胖的知識聖光下,而接近這種“聖光”最快捷的方式一定就是去他講課的地方(xia)學(zai)習(APP)。

無論跨年演講,還是《奇葩說》,抑或是其它什麼綜藝節目,對於羅振宇來說都是展示自己的機會,甚至比起跨年演講,《奇葩說》的曝光時間更加長且穩定,受眾群也更豐富。

只不過這一次,羅胖沒表現好。

羅振宇的IPO之路,還差什麼?

在經歷過“知識付費”快速發展的2016與2017年後,羅振宇和得到迎來了輿論的挑戰。曾經最大限度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知識付費”,如今的形象變成了“販賣焦慮”、“大騙局”。

一些自媒體指出,羅振宇的模式不過是把“雞湯陌生化”、“道理時尚化”,歸根到底傳遞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被製造出來的“概念”。“以激發群體恐慌感吸引流量,以滿足安全感和尊貴感促成交易,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跟權健做保健品大體一致”,媒體人孫旭陽在《年輕人迷信知識付費=老年人買權健?》一文中說得更不客氣。

一時間在輿論博弈中,“知識付費”開始逐步與“販賣焦慮”捆綁,羅振宇和他的“得到模式”遭遇著巨大的挑戰。

同時,快速走上風口的知識付費行業也很快迎來了“收割期”。在親眼目睹吳曉波資本化失利的情況下,羅振宇義無反顧地開啟了自己的IPO之路。

10月15日由羅振宇創辦的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思維造物)在北京證監局官網更新了最新的上市輔導信息情況。思維造物旗下的品牌項目包括羅輯思維、得到APP等。

據天眼查,羅振宇持有思維造物30.35%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而由羅振宇持股69.57%的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傑黃罡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則是思維造物的第二大股東,持有股份比例為16.26%。


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想順利走上“資本化道路”,得到需要更多可講的故事,比如新的IP。

得到的確有不少IP,但隨著時間的更迭,它不僅需要思考IP本身的生命力,同時也需要更多新的IP來吸引新的用戶。

以薛兆豐為例,作為經濟學領域頭部IP,《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是得到的拳頭產品,但這麼多年薛教授在這裡卻也只有這一門課,羅胖難道只打算借薛教授這個頂級IP“賺一次性錢”?

另一個例子是得到王牌IP——李翔,《李翔知識內參》是得到的第一個付費專欄,上線時獲得了馬雲、柳傳志等“大佬”的背書,費用為199元一年,訂戶數量達到過9.5萬。

可內容生產這個體力活也不是有能力就能做得了。今年5月,連載三年的《李翔知識內參》停止更新,李翔宣佈團隊“退役”,接下來的時間和精力會放在“更整塊和更系統的內容工作上”,“深入研究”一個領域和一個話題。他將自己的精力投入了新的付費項目《鉅富之路》,但數據卻遠不如之前。老IP退役,新IP乏力。

羅振宇為什麼變成了《奇葩說》最不討喜的人

歸根到底,知識付費的售賣過程,賣得不是知識,而是IP。IP之所以為IP,靠得是大眾認知度,它的養成需要曝光、流量,一旦完成IP的認證便可以投入新一輪的流量收割與再生,形成一個“流量的閉環”。

對於羅振宇來說,擁有夯實知識基礎和高超表達能力的《奇葩說》明星選手其實是得到APP天然的IP源,他們通過《奇葩說》這個全民性的綜藝節目完成IP的養成,然後在得到APP收割IP的剩餘價值,一條順暢的商業化道路就此走通。

這麼看來,如果節目結束後羅胖真能帶著明星選手去得到賣課,也不算一無所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