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多点历史吶、就多点知识嘛。

多点文化吶、就多点谈资噻。

「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成都武侯祠,大门上高悬的却是“汉昭烈庙”。草多寸/摄

官府和百姓 “暗战”千年,才有了今天的武侯祠!

我被骗了?明明是到“武侯祠”旅游,为啥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草多寸/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如果你生活在成都,连这首诗都不知道的话最好不要出声,免得别人看不起你。这是杜甫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上千年的一句“广告词”。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庙。但很多人到武侯祠,发现大门牌匾上写着的却是“汉昭烈庙”。怪了,明明是祭祀诸葛亮的祠庙,怎么会高悬祭祀刘备的牌匾呢?其实,这就是成都百姓和官府“暗战”了上千年后的一个奇妙结果。

「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刘备殿后,才是专门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草多寸/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由于蜀国人民非常怀念他,许多地方官员根据百姓的请求纷纷上书朝廷,请求为诸葛亮修建祠庙以便祭拜。但当时的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和大臣们商议后认为:如果顺应百姓的心愿给诸葛亮建庙,这不太合服礼制,尤其是在成都,如果给诸葛亮建了祠庙,肯定会冲撞了刘家的祖庙。因此这个奏表没有得到准允,但成都老百姓有这个强烈的愿望,既然朝廷不准,于是就自发在乡间各地、以及道路上四处临时摆台,祭祀诸葛亮。

大约过了将近30年,也就是蜀国即将被魏国灭亡前夕,蜀国中书郎向充、步兵校尉习隆等根据百姓的要求再次上表刘禅,请求为诸葛亮建祠立庙。由于请求的人实在太多,刘禅迫不得已,于是选定了离成都较远的沔阳,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的勉县,当时还属于蜀国,就在沔阳为诸葛亮立了个庙。

后世数百年间,蜀中老百姓根本就不管官府同意不同意了,开始四处为诸葛亮建祠修庙,甚至还在成都刘备墓葬的旁边建起了一座武侯祠。

「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鲁建刻字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草多寸/摄

明朝初年,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被封为蜀王的朱椿来四川走马上任。当他来到城南,看到“武侯祠”与“昭烈庙”并立在一起,尤其是刘备的坟茔“孤冢累然”、无人理睬,而旁边的武侯祠却是“丹碧岿然”、香火兴盛,心里很不是滋味。你想嘛,一个代表皇权,而另一个代表臣子,老百姓对他们的态度竟然有天壤之别。

朱椿这个蜀王可不是一介草包,他从小就饱读诗书、聪慧过人,他看到这个场景,于是开始动手整修刘备陵庙,并且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君臣宜一体”,将诸葛亮请进了昭烈庙,置于大殿的东面,西面又供奉了关羽、张飞。这样一来,既可树立起皇威,也能满足百姓的愿望,还能带动昭烈庙的香火。

「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武侯祠里二门背面东西两面走廊的廊壁上,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草多寸/摄

这本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蜀王的想法是好的,但只是打错了算盘,老百姓心里有的是诸葛亮,可没有你刘备,虽然“昭烈庙”的香火旺了,但久而久之,老百姓反而将昭烈庙改叫成了武侯祠,直到今天。

今天你到武侯祠去,看到在刘备殿后有专门的诸葛亮专殿,这是清朝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的时候修建的。他当时就提出,以诸葛亮附祀于昭烈庙,与历代“专祀主义”不合,于是在刘备殿后新建了诸葛亮专殿。

「老成都」我被骗了?到“武侯祠”旅游,进的却是“汉昭烈庙”?

武侯祠里展示“桃园三结义”的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草多寸/摄

不管历代统治者用尽办法来强调代表皇权的“汉昭烈庙”,但老百姓才不管那么多,反正始终都叫“武侯祠”。民国的时候还曾有人专门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这件千年奇事:

“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