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段寫的十分精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盡人皆知。而這時的曹操還不是主角,他在那裡出謀劃策,義憤激昂,卻屢屢不受待見,委屈的像是個小媳婦似的,也讓人印象深刻。十八路諸侯在哪裡會盟呢?這個地方就是酸棗。酸棗不是吃的嗎?不錯,但酸棗也是一個頗有歷史的城市。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關羽溫酒斬華雄

屯兵酸棗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記載: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軒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張)邈等不能用。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十八路諸侯酸棗會盟

曹操的計策是先圍而不攻,各路諸侯分別搶佔洛陽周邊的各處關隘,這樣一來其實洛陽已是囊中之物,袁術佔了武關隨時準備入關中,董卓即使退回關中也難自保。所以董卓要麼交出兵權,要麼等著被收拾。可惜曹操不是盟主,主導聯盟的袁紹、袁術兩兄弟遲疑觀望,還兄弟不和,其它各路諸侯沒多久又各自爭利,相互殘殺,最終討董聯盟沒打倒董卓就自己瓦解了。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懷著英雄夢的曹操

這時的曹操仍然抱著濟世救民的思想,一心想著做大漢的徵西將軍,從他後來做的詩《蒿里行》中能夠略略領會到他的感受。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形勢

曹操從兗州趕到酸棗,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酸棗距離洛陽已不遠,其它各路諸侯都在洛陽附近的河內、南陽、潁川等地駐紮。酸棗在洛陽東面,方便南北各路諸侯會集,所以十八路諸侯在這裡雲集。可惜這次沒能像周武王孟津會盟八百諸侯一樣,一舉而成功,非常遺憾。

尉遲掛鞭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開唐功臣尉遲敬德

唐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和酸棗也有一段故事。

《延津縣誌》載:“唐尉遲敬德奉命重修之役(即監造東嶽廟工程),曾繫馬掛策其(棗樹)上。”這棵東嶽廟旁的酸棗樹高數丈,粗兩個人不能合抱。高尉遲敬德後來成為了門神,為百姓看門守護,他曾經掛鞭的這棵古樹也被後人作為遺蹟保留下來。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酸棗閣

明朝時東嶽廟倒塌,大樹枯死,而根側卻另發新株。當時有姚、高、陳三姓人等修圍牆來保護古樹,後來新株也死了。之後為保護樹幹,又建一座長寬各八尺,高兩丈餘的方形閣樓,閣樓向南留小門,東西山牆上部各有一個小窗。閣內棚樓板,樓上北牆中嵌石碣一方,刻“掛鞭處”三個字。樓下北牆也嵌有石碣,鐫明朝吏部尚書,酸棗人李戴所撰的《古酸棗記》。

由來斯棗名斯邑,

特地參天獨而奇。

一自司空垂筆後,

孤標千載茂聲馳。

明代詩人越應揚的這首《酸棗遺蹤》,也寫到了尉遲掛鞭的這棵奇異的大棗樹。如今這裡只剩下一棵枯樹,當地有關部門在此修建了酸棗閣公園,供人們休閒娛樂。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酸棗閣石碑

酸棗酸棗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野生酸棗

酸棗縣離黃河較近,是黃河沖積平原,境內有部分沙丘,獨特的地質條件使得它自古就非常適合酸棗樹的生長。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因為這裡多酸棗樹,所以命名為酸棗縣。

酸棗可以食用,在很多地區都廣泛生成,阿中老家是丘陵地形,在溝壑之間往往就有很多酸棗樹。每年六七月份,小夥伴們就成群結隊地採摘酸棗,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受小孩子的喜愛。另外摘的酸棗吃後留核,核可以入藥,能夠拿去換錢。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酸酸甜甜的酸棗果實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酸棗有安五臟,輕身延年,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作用。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神經衰弱、心煩失眠、多夢、盜汗、易驚等病。酸棗葉可以製作成茶葉,同樣有降脂、安心養神、治療失眠的作用。

現在的酸棗縣裡不僅有酸棗樹,還有很多刺槐樹。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就是全國有名的林場,其中有大面積的刺槐林,森林覆蓋率近90%。刺槐和槐花現在是這裡的另一張名片。

從延邑到延津

夏分九州,酸棗屬豫州。

春秋時期,這裡是各國頻繁交戰的地方,為了證明自己糧多草足,交戰一方曾經在當地造了很多假糧庫迷惑敵人,假糧庫在古時叫虛廩,因此這裡虛廩堆連綿不絕成為一景。這裡也就被稱作廩延邑。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春秋戰國時的酸棗

《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遊吉奔晉,駟帶追之,及於酸棗。”由此可以知道,在公元前571年時,就已經有酸棗的稱呼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正式設立酸棗縣,漢朝延續這一設置。直到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因黃河渡口改稱延津縣。明清直到現在這裡都稱為延津縣,而不再叫酸棗縣了。

延津火燒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焦脆的延津火燒

火燒是豫西、豫北地區特有的一種地方小吃,而延津火燒尤為有名。外地人到延津不品嚐延津火燒,就像到北京不吃烤鴨,到西安不吃肉夾饃,到鄭州不吃燴麵,到安陽不吃道口燒雞,到洛陽不喝牛肉湯一樣,好似算不得到此一遊。

延津火燒似燒餅而比燒餅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渾圓如餅,色如紫銅,中間鼓凸,層次分明,素以個大肉多、外焦裡嫩、香而不膩、食用方便而備受食客青睞。帶餡是延津火燒的一大特點,餡為細碎五花精肉、細鹽、蔥花、孜然、作料面拌和均勻,面伸開後捲入其中。火燒熟後,吃者須從側面切一小縫,以散發其殼內熱氣,否則,將灼熱難以下口。火燒要剛出爐時趁熱吃,否則涼了就會比較硬而難咬。

消失的歷史名城——酸棗

放在爐邊烘烤

延津火燒在解放前就已經有了,但是流行開來是在五六十年代。那時全國都開展了大生產、大建設運動,延津也一樣。以前延津有許多沙丘,土地質量不好,當時領導組織動員全縣所有的勞動力,先後採取了植樹造林、打井灌溉、播種育草、膠泥封丘等綜合措施,開始同沙荒、沙地、沙丘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決戰。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出壯勞力去種樹抗沙,自帶乾糧,從清早日出一直幹到擦黑兒。老百姓吃飯還很困難,因此就學著火燒的做法,用玉蜀黍面和黑麵活成死麵,一揉一焙,捏把蔥花、撒點粗鹽,又當菜又當乾糧,簡單省事又頂餓。慢慢火燒就流傳開來,後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做火燒用的都是精選的小麥粉,上等的五花肉,火燒不僅是用來管飽,更成為一種美味小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