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因為愛茶,所以愛壺。

林語堂說:“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此言信然。

文人之雅趣,盡在“琴棋書畫詩酒茶”。紫砂壺是富有文化的茶具妙品,我相信:每個文人心中都有一把好的紫砂壺。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但是,當你想買一把稱心如意的紫砂壺時,卻發現這是一件令人困惑、很傷腦筋的事。

為何會這樣呢?

前段時間,我陪一位愛茶的朋友去買壺,集中逛了幾家紫砂專賣店。店老闆多來自江蘇宜興。店內貨品玲琅、高中低檔齊全;價格從三四百、三四千、七八千、兩三萬都有。不由得感嘆:紫砂壺的價差真是巨大!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上網一搜,發現賣紫砂壺的電商也挺多。音頻講解,視頻直播,“有圖有真相”;價格也是參差不齊。有些拍賣會也偶有紫砂壺專場,幾萬、十幾萬、上百萬的價格也不稀奇。

一方面是價差巨大,另一方面是真假優劣難辨。有賣家宣稱:三百元也能買到真資格的原礦紫泥手工壺。有人則提醒你:花上萬元也可能買到假壺。信息擾攘,真是如入雲山霧裡。

紫砂壺的現狀,不正是當下文化消費市場的縮影嗎?

因為是文化遺產、藝術商品,還帶有資源稀缺的概念,所以紫砂壺不是標準化生產,也沒有明晰的品質標準與定價體系。這就留下了巨大的空間——炒作和忽悠的空間。

這也是新手買家的最擔心的。

大凡具有資源稀缺性、文化題材、名人效應的商品,往往成為熱錢炒作的目標。回顧熱錢洶湧的那幾年,和田玉、壽山石、紅木傢俱、古董字畫,普洱茶,都經歷過瘋狂的炒作。

炒作過程也很相似:先是熱錢流入,輿論大加炒作;泡沫越吹越大,跟風參與者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炒家套現離場,被忽悠的買家高位站崗。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紫砂壺也經歷過瘋狂炒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買家先下手為強,把一批名家壺炒成天價。隨著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紫砂壺身價倍增,越來越熱。據說在高峰期,小小的宜興丁蜀鎮,曾聚集了20萬人從事紫砂行業。

但是,就像我們看到過的和田玉和普洱茶:有泡沫標誌著行業興旺,泡沫過度膨脹則會傷害一個行業。普洱茶如此,紫砂壺亦然。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一把好壺,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彰顯文化品味。紫砂壺歷史悠久,兼具了實用、玩賞、收藏等多重價值;在文化消費日益興盛的當下,喜歡紫砂壺的人越來越多。

但縱觀市場,各類紫砂壺良莠不齊,門道多、學問深。若非玩壺老手,很擔心上當吃藥。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認知紫砂壺,必須瞭解哪些基本門道呢?

仔細想來,雖然紫砂壺商家各有各的推銷術,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三大重點。瞭解此三點,買壺人心中會基本有數,不容易被忽悠。

第一點:是不是真正的好泥料?

在“中國四大名陶”¹當中,宜興紫砂獨具特色。紫砂礦的微觀氣孔結構,決定了它“透氣不透水,能發茶之真味”的特性。這一點,已經過幾百年、無數茶人的品評與檢驗。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2016 宜興紫砂礦料展

別看表面多麼光鮮,若非取自真正的紫砂礦,該壺就是一把“假紫砂”。

如何識別泥料呢?學習書面知識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多看好壺、名壺,多向行家請教。博物館裡的名品、正規拍賣圖錄中的好壺,要多看細看、記住特徵。在逛紫砂壺專賣店時,你不妨請店主拿出最好(最貴)的壺來上上手。

真東西、好東西看多了,假劣之壺自然難逃法眼。正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

第二點:不要迷信“職稱”或“頭銜”,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紫砂壺行業有個優良傳統:每把手工壺都會在壺底、壺蓋內側、壺柄底端打上製作者的名款。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紫砂壺

如果是國家級工藝大師的名款,壺的標價必高。如果是省級大師的名款,標價就會降一等;其次是工藝美術師,再次是助理工藝師。如果沒有職稱,那就是“XX民間藝人”。壺的售價與制壺者職稱掛鉤,這似乎已成為行業通例。

但買家要注意:制壺人職稱與制壺水平未必能劃等號。某些人為了自抬身價,除了拿職稱說事,還會自費出畫冊、辦展覽,拉名人站臺。某些打著某大師名款的高價壺,也有可能是仿冒或代工之作。一定要警惕這些套路。

“為什麼職稱越高,壺的售價越高呢?”我問紫砂店老闆;“因為客人看重這個,而且考職稱也是要花錢的”,老闆如是回答。我認為這是實話,也是當前風氣使然。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2015 宜興首屆“景舟杯”制壺大賽

想想歷史上的那些制壺名家,有誰考過職稱呢?他們的身份就是民間藝人,是以其作品贏得口碑與名氣。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一名從未學過建築設計的中國女演員,居然也得了個“美國建築大師獎”,你不覺得滑稽嗎?

第三點:泥料只是基礎,職稱頭銜僅供參考,紫砂壺本身的鑑賞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

因為一把好的紫砂壺,既是實用壺,更是“文化壺”。

自明代創生以來,紫砂壺很快實現了從“實用器”到“文人壺”的轉變。早在明代後期,時大彬製作的紫砂壺,就成為了名流顯貴競相追捧的雅器,其價值可換得同等重量的金銀。

從明至清,紫砂壺行業名家輩出,他們將豐富的文化元素與自然情趣融入設計,形成了光貨、花貨、筋瓤貨等三大門類。很多文人雅士賞壺、藏壺,乃至參與設計。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曼生十八式

在清代中期,科舉出身的陳鴻壽(號曼生)身居官場,卻酷愛紫砂壺。他與民間藝人楊彭年兄妹合作,親自設計壺型,並創作詩文題刻於壺身(即“壺銘”),“曼生十八式”紫砂壺成為經典,名揚天下。

紫砂壺之妙,在造型,在創意,在文化內涵。壺的鑑賞考什麼?考眼力,考學問,考審美修養。

鑑賞紫砂壺的過程,就是人與壺對話。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提樑壺 曼生款 上海博物院

我們品賞一把壺的形、態、趣、韻,也是在感悟壺作者的匠心和寓意。這種對話與感悟,貫穿於買壺、賞壺的過程,更伴隨著用壺、養壺的悠悠歲月。

五百多年的歷史已證明:紫砂壺是中國造型藝術的傑出代表,承載著精深微妙的文化與美學。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來看兩則關於紫砂壺的小故事。

故事一:龍頭八卦一捆竹。

清朝道光年間,新疆張格爾發動叛亂。清廷調兵遣將,一舉平定叛亂。道光皇帝龍心大悅,下詔徵集藝術品以作紀念。紫砂壺名家邵大亨設計的“龍頭八卦一捆竹”脫穎而出。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此壺以64根竹段圍成壺身,合64卦之數。壺蓋雕刻陰陽太極圖與八卦,壺底鐫刻河圖洛書,流與把做成了龍頭與龍身,象徵著宇宙萬象與龍行天下。真可謂“一壺有乾坤”。

此壺原作現珍藏於南京博物院。

故事二:博浪錘壺

南京大學的康爾教授講過一個故事:曾擔任過上海畫院院長的唐雲先生,收藏過一把名叫“博浪錘”的紫砂壺。壺身是一個圓球,上方有一根鏈條,取形於古代冷兵器。秦滅六國後,張良請大力士行剌秦始皇時,用的就是這種兵器。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博浪錘 (近代 赧翁銘)

最妙的是此壺的壺銘,出自清末書法家梅調鼎。12字為:“鐵為之,沙摶之,彼一時,此一時”。當年是復仇鐵錘,現在是砂製茶壺,今非昔比,化干戈為玉帛。意味深長,令人拍案叫絕。

實際上,品賞一把經典的紫砂壺,就是在感悟文化意境、接受美的薰陶。這正是紫砂壺不同尋常的價值。

然而,文化消費的浮躁心態,提供了忽悠的“土壤”,市場中魚龍混雜。

放眼紫砂壺市場,有屢創天價、鳳毛麟角的名家壺;有價格較貴、講求品味的全手工壺;更有價格較低、批量生產的手拉坯壺、“機車壺”。還有很多假冒偽劣。

市場有細分,買壺人清楚自己的需求嗎?

如果只為泡茶使用,你大可不必計較拉坯壺與全手工壺的差異,也不必聽人講故事,物美價廉、順眼好用就是標準。

如果要追求有文化品位、有收藏價值的好壺,

我們就應該放平心態、用心學習;不斷提升審美與鑑賞能力——這是購買紫砂壺的必修課,也是防忽悠的根本之法。

壺裡乾坤知多少?由紫砂壺談文化消費

石瓢壺

當代紫砂藝術大師朱可心²臨終之前,把自己的制壺印章全部毀掉,就是為了防宵小之徒用來造假。老人用心良苦,真不愧是一代大師。

隨著消費升級,文化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但文化消費切忌浮躁,投機、撿漏、急功近利的心態皆不可取。只有愛學習、懂藝術的消費者多起來,造假與忽悠的現象才會減少,紫砂壺市場也會越來越健康。

愛茶愛壺的朋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注1:“中國四大名陶”是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五彩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

注2:朱可心(1904~1986),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當代著名紫砂藝術大師,紫砂壺花貨巨匠。他善於從自然界汲取創作題材與靈感,藝術造詣深厚,有眾多經典作品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