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漂,大門道——材料篇

小浮漂,大門道,自制浮漂的釣魚達人,今天繼續跟大家聊聊浮漂那些事!

浮漂漂身材料區別

目前主流的漂身材料有:納米、巴爾杉木、蘆葦、孔雀羽這四類。

納米最早使用的是飛機上當保溫材料,就像我們使用的泡沫箱類似。特點就是材料不吃水、吃鉛大、可以製作成任意漂型、可以批量機械化生產。納米漂價格便宜出口也比較真,是廣大野釣愛好者的必備法寶,丟了壞了也不心疼。漂身稍微受壓容易破壞,損壞率也高。

小魚漂,大門道——材料篇

巴爾杉木,其材料特點和納米差不多,可以製成任意漂型,可以機械批量化生產,工廠一天產個上萬只很正常。巴爾杉木浮漂出口比較穩定,對生口魚和滑口魚動作區分不太明顯。

小魚漂,大門道——材料篇

蘆葦浮漂有幾大優點

1.蘆葦外皮內絮,外皮堅實是魚漂的金鐘罩,大家很少看到蘆葦浮漂漂身壞的,蘆葦漂損壞大部分都是漂尾損壞。很多商家推什麼去殼蘆葦,那都是噱頭,為的是帶蘆葦這兩個字,他去殼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機械化製作方便。去了殼的蘆葦沒了這層保護外皮連納米都不如。蘆葦漂要的就是這層皮,去了殼的蘆葦漂已經不能叫蘆葦漂了。

2.蘆葦內絮輕,做成浮漂吃鉛比較大。

3.蘆葦漂可以做成各類漂型,從細長身、大小棗核、頓口漂到球形漂,都能做的出來。

4.蘆葦漂出口準、靈。蘆葦漂能放大信號,給口非常清晰。缺點就是,好的蘆葦材料難尋,做工要求高。

小魚漂,大門道——材料篇

孔雀羽浮漂。孔雀羽浮漂動作沉穩,給口信號真實,是對付滑口魚的利器。我也非常喜歡孔雀羽浮漂,但是我們大家看到的孔雀羽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細長身的漂型。這跟其材料特點有關,不像蘆葦是圓柱體,孔雀羽是半圓柱體,稍微粗點的漂身就需要通過拼接孔雀羽實現。用的多的雙拼三拼,再粗他就要更多根拼接了,就拿一根孔雀羽15塊計算,你拼個四拼的孔雀羽光羽毛就得60塊,還要開片拼接,成本和工時代價都是非常大的,做工要求也非常高。所以我們看到的孔雀羽浮漂還是以細長身為主。孔雀羽浮漂真實給口的特點應該是所有人熱愛孔雀羽浮漂的原因了吧。

小魚漂,大門道——材料篇

另外,今天也聊聊浮漂漂腳漂尾的區別。

我們現在正常使用的漂腳都是碳素的簡稱“碳腳”,漂尾使用的是玻璃纖維簡稱“玻纖”。碳腳和玻纖有粗細之分。如果我們希望浮漂翻身快,快到底,我們就可以選用粗腳漂。比如細長身的漂腳一般要比棗核的要粗些,粗就重,浮漂整體重心就往漂腳移,所以就翻身快。甚至有些細長身使用加粗的竹腳,其目的就是讓浮漂快翻身快到底。反之如果希望行程多就選用漂腳稍細些的。

漂尾的粗細直觀的影響就是我們是不是能看的清楚。漂尾越細,相對的就更靈敏些。細尾漂並不是整個漂尾都是很細的,他是一個“錐尾”,漂尾前3到5釐米是圓柱體,後面越到最後越細的一個漸進過程。同樣的釣目目數,細尾的剩餘浮力更小,可以捕捉到更細微的信號,或者說同樣力度的給口細尾的反應的漂相動作幅度更大更能刺激釣魚人起竿意識。所以我們釣滑口魚選用的都是細尾漂。細有細的好處,但是細了稍遠一點我們就看不清楚。所以這是一個權衡的過程,在看的比較清楚的情況下我們選用漂尾稍細的浮漂作釣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如果你看不見,再靈敏也是白搭,這個時候我們甚至可以選用加粗尾(最上面兩三目更粗的浮漂)才是最優的選擇。

最後,談談市面上的一些浮漂。

現在市面上的浮漂琳琅滿目,質量參差不齊,形式千奇百怪。比如空心尾排水漂,像紅旗樣的抗流水漂,漂肩一平的所謂頓口漂,還有扁尾漂,螺旋尾漂,撞撞珠尾漂等等。這些漂不排除在特定的情況下會有某些優勢,但是個人感覺這些都是噱頭、博眼球的東西。最簡單的,你看哪個釣魚大師玩這些個東西?所以說正兒八經釣魚大家還是選用常規的浮漂才不會吃虧上當。

至於說釣魚大師其實他會的你也會,只不過他比你把握的更精準了一點點罷了。比如釣同一場魚,他在魚竿的選用、線組的搭配、浮漂的選用、看口的經驗、餌料的選用、餌料的狀態、起魚的手法等方面,他把握的細緻每一方面比你多釣一條魚自然就水到渠成。這就是大師之所以是為大師。

如果看完此文,對釣友們在浮漂選用上有了一些認識和幫助,便是此文最大的成功。

文|冰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