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杰│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埋骨茅山下的历史缘由

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南25公里处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纪念馆后院里,从左到右依次矗立着王必成、江渭清、吴仲超和段焕竞、李珊夫妇等四位新四军老前辈的陵墓。初次来馆的观众见此情景,都不禁带着疑惑询问:“这些墓都是真的吗?”“他们身前为何要选择将骨灰安葬在这儿?”……为了让大众明白这其中的历史缘由,笔者就以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为例,结合馆内展出的历史老照片和相关资料,向大家详细道来。

红色英杰│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埋骨茅山下的历史缘由

抗战初期担任中共苏南特委书记的吴仲超

他把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

吴仲超,1902年出生于上海南汇。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率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丹阳延陵地区,日夜奔波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等地,广泛地开展民运工作。他带领农民减租减息,提高雇工工资,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配合新四军部队,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抗战时期,吴仲超历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茅山特委书记、苏南特委书记、苏皖区党委书记等职,为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巩固苏南解放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7年11月2日,吴仲超回忆说,茅山地区的范围在镇江、丹阳之间,溧(水)武(进)公路以北,在敌人的心脏地带。陈司令站得高看得远,他看到茅山重要不在于茅山本身,而在于只有通过茅山,才能东进,才能北上,才能真正深入敌后。所以我们重视,敌伪和国民党也拼命要争夺这个地区。那时,我们通过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群众纪律,特别是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争取了纪振纲等许多上层爱国人士,得到他们的许多帮助,加上贫苦老百姓的支持,我们不仅在茅山立下了脚,而且为开创苏南抗战新局面打下了基础。

然而,这位把青春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同志,一直没有成家。据吴仲超的嫂子黄翠徽回忆,吴仲超青年时,曾由父母做主介绍过一门婚事,是镇上一位郎中家的姑娘,但吴仲超没有答应。他说,我是要出去(革命)的,不愿连累人家。即便是后来,也是一再坚持要等革命胜利以后再说。结果,就这样单身了一辈子。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的墓碑上的名字都是红黑两种颜色。

红色英杰│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埋骨茅山下的历史缘由

吴仲超(中)与江渭清(左)、王必成(右)于1944年在浙江长兴

他是建国后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吴仲超同志既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又是一位热爱文博工作的事业家。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出任中共华中分局秘书长、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在组织后方党政机关和留守人员支援华东前线解放军作战和对江南敌后斗争的支援同时,他还征集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

红色英杰│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埋骨茅山下的历史缘由

1954年周恩来任命吴仲超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任命书

1954年,吴仲超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共中央文化部部长助理。在经过深入了解与周密调查之后,吴仲超决定首先从整理文物着手,对分散于紫禁城内各处的文物,按类分别整理,集中到专库庋藏,并建立帐册,以备核查。经过六年的整理,对故宫文物从心中无底无数到有底有数,从好坏不分到划分一、二、三级,并对全部一级文物编目、照相和制档。通过整理,发现了大量文物珍品,为以后各类研究和陈列布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至1983年间,吴仲超本人亦陆续将个人自费收藏的陶瓷、漆器、铭刻等各类文物二十余件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总结的整理、登记、制卡、庋藏、修复和复制5个文物工作环节,至今仍被奉为博物馆行业的“法则”。在他的带领下,故宫博物院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与赞誉,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博物馆之林。

他淡看起落 身后葬于茅山脚下

吴仲超是故宫博物院任期最长的院长,前后长达30年。他筚路蓝缕、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为发展国家博物馆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精力。即便是他晚年生病住院的最后几年中,仍时刻关心故宫的发展。

1984年10月7日,82岁的吴仲超辞世。讣告称:“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在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国家正在重新“喧腾”起来的时候,这位老人却以静悄悄的方式远行,且不要人们“送行”。不仅如此,他还留有遗嘱:私人存款全部留给故宫博物院,作科学发展基金。于己、于家族,他什么都没“保留”,什么都“不要”。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淡看起落,令人钦佩不已。

吴仲超逝世后,遵照其生前的遗愿和故宫博物院等方面的安排,其骨灰安葬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院内,与老战友王必成、江渭清、段焕竞一同长眠于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红色热土上。

红色英杰│老革命家、文博泰斗吴仲超埋骨茅山下的历史缘由

上海南汇区家乡来人祭扫吴仲超同志墓

如今,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的游客观众来此参观瞻仰,重温革命老一辈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周再兴/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