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村民依靠青山綠水增收——記長底布依族鄉發達社區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孫曉冬

帶領村民依靠青山綠水增收——記長底布依族鄉發達社區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孫曉冬

孫曉冬查看沃柑生長情況。

帶頭示範建強堡壘謀發展

羅平縣長底布依族鄉發達社區,緊鄰著名的九龍瀑布風景區。羅平供電局職工孫曉冬是這裡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他和工作隊員剛進駐發達社區時,還曾感嘆山水如畫、駐村就像來度假。然而,在深入瞭解後他發現,這樣一個基礎條件並不差的村寨,卻還是存在著貧窮落後的情況,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75人。坐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卻貧困落後,孫曉冬心裡裝著困惑,一頭扎進了發達社區。

孫曉冬深知,選派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要抓基層、打基礎、固根基,建強基層戰鬥堡壘。上任伊始,孫曉冬就牢牢抓住黨建這個致勝法寶。隨即召開了黨員大會,但出乎意料的是參加人員太少,為數不多的幾個參會人員積極性也不高,對村情貧情不熟悉,對下步發展思路一問三不知,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上更是不盡如人意,身份意識、先進意識欠缺。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他從定期組織黨員集中學習入手,組織開展好黨支部、黨小組活動,一步一步嚴肅黨組織生活,強化黨員黨性教育;同時,他用談心談話等方式教育引導社區黨員站出來,帶頭熟悉和落實精準扶貧各項政策,帶頭提升人居環境,自覺接受廣大群眾監督評議,逐步點燃黨員幹部和普通黨員做事激情,增強脫貧攻堅必勝的決心。在督促提醒黨員發揮示範作用的同時,駐村工作隊更是進一步嚴格要求,帶頭做遵守紀律的模範,在工作中牢固樹立工作隊與社區“一盤棋”的思想,通過一起學習、一起勞動、一起吃飯、一起走訪,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通過抓班子、帶隊伍、建機制,發達社區實現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雙推進”。在2018年“五面紅旗村(社區)”爭創評比中,發達社區獲得了“基層黨建紅旗社區”“脫貧攻堅紅旗社區”“文明和諧紅旗社區”“產業發展紅旗社區”四面紅旗殊榮。

撲下身子引導群眾轉觀念

走村入戶時,孫曉冬發現,一些貧困戶缺少脫貧致富的信心,不思進取、懶惰成性,“等靠要”思想嚴重,整天想著怎樣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獲取更多的財物。而一些非貧困戶,“眼紅”貧困戶享受的政策,認為自己沒享受到任何利益,對一些工作不支持、不理會。社區幹部對此一籌莫展,工作陷入僵局。

為改變群眾“站在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觀念,調動大家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孫曉冬帶領駐村工作隊與社區幹部一道,挨家挨戶摸情況,抓住每一個機會,耐心傾聽他們的困難和訴求。“一聊起來就不會歇,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都能耐心聽,態度那叫一個好,老百姓怎麼說他都不嫌煩,提出的問題一個一個去解決。”提起孫曉冬的工作作風,發達社區副主任熊立洲打心眼裡佩服。駐村工作隊示範帶動,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用手推車把社區內的碎石垃圾清理乾淨,幫最困難的貧困戶收稻穀,大家相互幫助、其樂融融。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穫,看到社區內發生的變化,群眾的態度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脫貧成了貧困戶最渴望實現的夢想。

“就拿村容村貌來說,以前很多村民只要有酒喝,其他的都不在乎。村裡到處是泥土路,房前屋後都是牲畜的糞便。現在,大家不再認為環境衛生是工作隊的事情,除了自己門前的衛生保證好,也注意保證村子衛生,大家住著都舒服多了,人的精氣神都好了。”發達社區村民田志畢對發生的變化頗有感觸。

長遠謀劃拓寬群眾致富路

按照長底鄉黨委推行的鄉村旅遊主導,熱區水果、板栗、冬春蔬菜三個特色相互支撐的產業扶貧模式,發達社區充分利用靠近九龍瀑布群這一區位和資源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入股龍頭企業,組建合作社等方式,突出旅遊帶動,不斷培育特色產業。

發達社區位於河谷槽區,有“天然溫室”之稱,加之交通便利,群眾種植的蔬菜一直是羅平、富源、貴州等周邊市場的搶手貨。社區黨總支審時度勢,牽頭成立了發源千香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發達蔬菜種植營銷協會,組建了蔬菜營銷協會黨支部,採取“黨支部+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小發達村建立起了發達蔬菜生產經營田間超市和網絡營銷平臺,實現蔬菜生產銷售“一條龍”優質服務,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全社區蔬菜種植面積達1500餘畝,佔長底鄉蔬菜種植面積的2/3,年產值突破1000萬餘元,年收入6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達30餘戶,發達蔬菜也成了貴州、廣西等周邊地區菜商採購選買的首選。

孫曉冬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上下足了功夫。通過流轉土地、整合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協調幫扶單位投入電力設施建設項目,引進了雲南龍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發達社區發展沃柑產業,通過入股分紅、支付土地租金、吸納務工等形式回報農戶和村集體,促進農戶增收致富,實現社區集體經濟收入11.3萬元。通過企業的示範帶動,發達社區明革居民小組採取流轉土地、群眾土地入股、村集體資金和基礎設施入股等方式,建立沃柑種植基地300畝,將合作社和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讓土地入股農戶參與基地管理,通過務工增加收入,分享種植環節收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得到了當地群眾一致認可,真正實現了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

依託派出單位的幫扶資源,孫曉冬還關注到各自然村的用電情況,並多次向派出單位反映以堵勒村和坡腳村低電壓問題,羅平供電局投資40餘萬元對兩個村子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讓村民用上了安全電、優質電、放心電,為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解決了後顧之憂。目前,全社區已發展集吃、住、遊一體的“農家樂”66戶,擁有接待住宿床位300餘個,每年接待中外遊客3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00餘萬元,人均增收1000餘元。

“扶貧不能等,必須有一個能讓困難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的實實在在的行動。”孫曉冬情繫布依村寨,以實幹贏信任,努力兌現著要讓村民在青山綠水中實現脫貧增收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