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解难题(一)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为民服务解难题(一)

根据全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即日起开设主题教育“为民服务解难题”宣传专栏,围绕全区各镇街、各部门单位前期排查出的整改事项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晾晒”整改成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01

胜坨镇:以民为本抓落实 搬迁改造民安居

胜坨镇共有房台村35个,除胜利社区12个村搬迁改造完成,仍有23个房台村、8200余户、21900多人未搬迁安置,房屋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末建设的土坯房,部分群众居住的房屋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深入调研和检视问题中发现,因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房台村群众意见较大。为尽快改善房台村群众居住条件,胜坨镇于2019年9月份启动实施了辛庄社区8个村的搬迁改造工程,真正把开展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到增强群众获得感上。

建立专班、挂图作战。成立房台村搬迁改造指挥部,在原有4名专职人员的基础上,新增3名机关干部,组建成立7人项目指挥部,在项目一线辛庄社区进行集中办公,专职推动房台村搬迁改造工作。研究制定了《胜坨镇鼓励黄河南展区群众进城安置办法》,制定项目推进方案,建立周例会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房台村搬迁改造作为胜坨镇民生“一号工程”,镇党政联席会议每周听取进度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瓶颈难点和困难问题。

入户摸底、挨家宣传。搬迁改造特别是房屋评估工作复杂敏感、群众关注度高,需要做足宣传和动员工作。项目指挥部、包村干部全部盯紧靠上,印发政策宣传明白纸、利用村庄大喇叭广播,坚持每户必到、挨家挨户做工作,争取群众最大理解和支持。坚持多措并举、齐头并进,深入群众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经调查,辛庄社区老房台共1110户,有30户不同意搬迁,272户对安置政策不满意,10户申请廉租房。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摸清了底数,充分掌握了情况。

担当攻坚、快速推进。工作人员、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8个村1110户房屋评估工程量复核、安置资格公示及人户房的锁定等工作。深入西街村、后彩村、常家村开展现场评估值答疑,10月29日完成西街村安置补偿协议签定工作,签约率100%,漂亮地打赢了“第一仗”,实现了“开门红”。其他7个村协议签订工作正在抓紧推进,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同时,兵分两路,积极与开发商对接交流,引导开发商针对安置群众制定购房优惠政策,消化镇区存量住房,用于房台村搬迁安置,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一心为民、纾忧解难。工作中坚决不搞“一刀切”,针对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同住及购房困难的情况,研究确定将镇上新建公租房优先配租给房台村老年人,真正急群众所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将积极探索针对老年人和特困群体的小户型平房安置模式,既照顾特殊群体需求,又切实帮助改善居住条件。

辛庄社区8个房台村搬迁改造启动以来,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随着房台村搬迁改造的推进,房台村群众居住土坯房将彻底成为历史,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让更多群众住有安居。

02

郝家镇:“333”工作法 打通服务社区群众“最后一公里”

针对城镇社区管理薄弱、服务单一、载体不足等问题,郝家镇党委紧紧围绕“为民服务解难题”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创新实施了社区工作“333”模式,强化社区管理,丰富功能载体,有效打通了服务城镇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建强三支队伍,夯实服务力量。一是建强党建工作者队伍。从镇机关选派3名中层骨干党员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选拔12名热心社区公益的居民党员进入支委会,充实了城镇社区党务工作者力量。二是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镇政府与慧众、益道两家社工公司签订购买服务,选聘5名素质高、热心肠的专业社工人员担任社区工作者,提升了社区管理专业化水平。三是建强志愿者队伍。由镇党委牵头,组建以机关党员为骨干,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结对帮扶、助老服务、文明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8支。

抓实三项工作,筑牢服务根基。一是阵地建设搭平台。投资72万元,按照“工作联动、活动联办、阵地联建”的思路,对西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形成面向全体党员、居民、商户的服务阵地。二是服务下沉顺机制。整合资源,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集居民养老保险、居住证办理、计生服务等32项服务在内的“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实现为民服务窗口前移,减少群众跑腿烦恼。三是网格治理延触角。以“党建红+网格蓝”为主框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3个城镇社区细分成7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党员、社区志愿者,有效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

实现三个目标,凸显服务成效。一是志愿服务“丰富多彩”。10月31日,成立首家社区“志愿银行”,开创圆梦微心愿、暖心红马甲、情系四点半等志愿服务项目。吸纳高技能专业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免费开展珍珑棋局棋艺课、小蛮腰瑜伽课、天籁之音声乐课等特色课程。主题教育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12次,300余人次参加;开展培训课程8期,160余人次参加。二是文娱活动“繁花似锦”。创新活动载体,以“一月一主题”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组建“幸福快乐舞蹈队”、“红枫叶歌唱队”等6支社区文娱队伍,精心组织开展了“中秋归故里”“喜迎国庆、情满西郊”“感恩重阳、老幼同乐”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共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40余次。三是惠民政策“近水楼台”。加强镇直单位站所下沉基层社区工作力度,针对群众关心的法律援助、政策宣传、心理咨询等服务,通过明白纸入户、宣传单上墙、工作人员到场,切实提升居民对惠民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主题教育以来共开展政策法规宣传3期,法律咨询2期,发放明白纸1000余份。

通过积极整改落实,郝家镇3个城镇社区为民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加强,社区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团结向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树立。下一步,郝家镇将继续深化自身问题检视力度,始终将为民服务解难题当做工作的目标,确保主题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03

永安镇: 党委搭台 支部抱团 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破五”

永安镇辖44个行政村,农村集体经济在5万元以下的村达到8个,占全镇行政村总量的18.2%,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收入来源单一,低收入村集体比重较大。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永安镇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点解决问题,深入调研、强化引领,力促农村集体经济五万元以下的村增收“破五”。

党委统筹,吹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冲锋号。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区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通过外出学、专家点、群众提、集体议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把脉问诊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多角度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切实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趟路子找经验。今年以来,镇党委先后组织开展专题调研1次、召开专题座谈会2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征求意见建议32条;邀请2名专家指导帮扶,对接确定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3个,全面吹响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冲锋号。

龙头引领,搭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载体。将培育引进高端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作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周边农户跟进的方式,在打开特色产业发展市场的同时,实现兴村富民的目标。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永安镇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引进汇通现代化食用菌基地项目,拟建设钢结构高温香菇种植大棚40余个,引进最先进菌棒制作和接菌生产线,年可生产食用菌240万斤,预计可带动周边10个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等方式实现村均增收8万元。

抱团发展,凝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合力。依托汇通食用菌基地项目,积极向上对接,成功争取市区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政策资金320万元,优先向8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扶持购置香菇种植大棚8个,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注入原始资金,推动“由弱转强”稳步起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主导作用,引导8个村党支部,相继注册成立了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入股,增加产业发展合力,引导支部团结群众抱团发展香菇种植。目前,各村香菇长势良好,每棚每年可出产食用菌5-6万斤、销售收入10余万元,村集体通过分红的方式每年增收约计6万元。

下一步,永安镇将结合前期工作,组织各村进一步开展集体经济发展大讨论,深入分析目前现状,积极挖潜聚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对接政策、引进项目、抱团发展,拿出增收计划,落实增收举措,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

04

黄河口镇:从“找准”做起 奋力趟出特色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受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及核心区区域限制性规划,黄河口镇工业发展受限。要想实现经济的稳中求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扭转目前财政收入少、优势产业不能有效发挥、村庄及农田设施较差的现状,只有依托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寻求突破。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黄河口镇从找准位置、找准问题做起,深入分析全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挑战,精准规划、靶向推进,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明确定位,精准规划。定位于全区北部生态农业发展片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河口湿地、天水一色、石油文化、齐鲁异风为总体风貌,加快建设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型生态城镇。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黄河口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行规划,将地理位置优势、电力配套设施优势、地势土质优势、水资源优势等全面整合,党建、产业、文化、环境、人才等有效融合,将小高村、万尔村等14个行政村,打造成为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积极探索,产业先行。以于林村、万尔村、小高村为核心村庄并作为基点,辐射周边3000亩以上的耕地面积。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统筹整合周边5个村的黄河滩地优势资源,推进土地向合作社流转,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余亩。与此同时探索农业托管新模式,基地和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户每亩每年平均增收200-300元,实现地区产业发展、百姓受益、集体增收的目标。

瞄准痛点,靶向治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心化和环境差等问题,因势利导,解决难题。一是盘活土地资源。按照集聚提升和搬迁撤并的思路,立足各村发展现状,采取货币化安置、集中安置等方式,因村施策、一户一策,分类推动全镇空心村整治和土地复垦工作,做活土地文章。2019年共实施迁村并居项目12个,涉及村庄17个,其中整村搬迁4个,局部搬迁13个,总拆旧规模732.58亩,规划复垦耕地面积706.41亩。二是建设宜居村庄。做好长期保留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保留村庄“留得住乡愁”。今年以来,先后对五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4个村庄实施沿线道路生态林建设、村庄五化改造提升、美丽庭院创建、道路“户户通”等系列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目前,片区内已完成12公里、150亩生态林用地土地流转和平整;完成栾家、新生2个村的五化改造提升;完成1条美丽庭院示范街15户的建设任务;涉及7个村总计13.6千米的四好公路硬化已竣工通车。

黄河口镇定位自身发展,坚持“筑品牌、靓环境、整土地、兴文化、强组织”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05

董集镇: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积极培育文化董集新名片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董集镇主动检视文化服务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不足,明确以文化人“劲头足”、精品力作“看头多”、品牌活动“名头响”、阵地建设“势头好”为整改目标,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文化董集新名片,为建设“宜居宜业示范镇,美丽幸福新董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强基础,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文化振兴与组织振兴相结合,投资200余万元对南八片区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高标准建设了门球场、篮球场和儿童乐园。对大王社区数字文化广场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宣誓墙、文化长廊,数字大屏更换了传输光缆、增加了视频处理器,扩展了数字大屏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利用率。通过前期规划选址,投资25万元提升改造大清户村乡村剧场,并高标准建设数字文化广场1处。在杨庙社区依托新建党群服务楼规划建设黄河南展区文化展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村级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兴文化,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创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六个一”精品工程,即一本书、一首诗、一支歌、一个影集、一部专题片、一处文化展馆。报告文学《南展区》已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9年9月号刊发;“南展颂歌”诗歌完成征集评审,于9月22日在南展区黄河岸畔举办了园林诗会;摄影展和专题片完成第一集,其中摄影组图《黄河南展区群众的生活变迁》荣获第二届垦利区文艺奖。

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先后举办迎春晚会、秧歌展演、锣鼓大赛、广场舞大赛、庆七一颁奖晚会、曲艺专场晚会等乡村艺术节系列活动9场。其中,第三届董集镇广场舞大赛和第四届董集新歌声大赛已成为全镇的品牌文化活动,镇广场舞队已连续两年代表垦利区参加了东营市的广场舞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第四届和第五届山东省小品新作大赛连续两年在董集镇举办,今年董集镇联合区文化馆选送的小品《脱贫之后》参加了第六届山东省小品新作大赛,并获得三等奖。通过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让乡村文化“活”了起来,为乡村振兴工作加油助力。

下一步,董集镇将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六个一”精品工程,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文化阵地,用工作实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