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前天看到了一份数据,31省市的快递收入排行。

上海市以平均39.84元/件的业务收入蝉联“快递最赚钱的城市”,超过全国平均价格3倍多,紧随其后的,是西藏、青海、新疆、内蒙这些偏远中西部地区。

排名末尾的省市,既有山东、河南、安徽这样的人口大省,也有江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单价连10块钱都不到。

这就很有意思了。

我觉得,可以从人口流动的格局来看待这份数据。

京沪津最近两年在控制常住人口增量,连续出现净流出,高价件的需求却一直存在,劳动力缺口导致快递费用上升实属正常。

而中西部省份因为常年劳动力流出,交通不便,单价居高不下,也是同理。

江浙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当地电商发达,大规模寄件降低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是长三角吸纳了不少青壮年劳动力,不缺人。

河南、山东、安徽即便人口常年流出,照样有大把人愿意去干快递,行业能做到充分竞争,价格自然偏低。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也就是说,京沪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自成一极,有大把的钱可以赚,能吃苦的人却越来越少。

而长三角、珠三角的其他发达省市,如苏宁杭、广深莞佛,既有劳动力聚集,又有赚钱效应。

河南、山东、安徽这些地方,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价格也很难提上去。

这也是楼市要走的路:“两头小,中间大”。

星空上的是京沪,地面上的是中部三四线,可以看做是楼市的两极。

而长珠两三角的二线强市们,可以视为半空的中坚力量。

“两头小”,指的是一线和三四线楼市步入长期阴跌状态。“中间大”,指的是二线楼市吸引力日渐增强。

别以为京沪广深的房价就不会回落。

数据显示,2017年3月18日至2019年3月14日,自北京楼市调控以来,成交套数为50643套,调控前两年比调控后两年减少48.53%,存量房却增加了近两万套,从累计数据看,京沪两市二手房跌幅在15%左右,部分区域房源价格接近20%。

广州、深圳也是一样,9月份的时候广州远郊某楼盘一夜大降20%,引发各种各样的解读,深圳前几天取消了所谓的“豪宅税”,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与此同时,杭州、苏州、南京、东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这两年出尽了风头。

原因很简单,京沪有人走,这些地方争着收。

对逃离北上广的人来说,落脚的目的地,除了这些打着“新一线”旗号的强市,还真没什么地方可去。

源起2017年的“抢人”大战为不少城市带来了新鲜血液。比如西安,2017年末原口径户籍人口845.09万人,比上年净增加20.15万人,增长2.4%;201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6.87万人,增长9.0%。

一年落户100多万人,放在以前大学生都不想留下的西安,想都不敢想。

闻到甜头,越来越多城市加入这一行列。

据行业研究机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全国有超过150城发布了各类人才政策,较2018年同期上涨超过40%;仅在9月至今,就有30城加入此列。

经济学家梁中华做过统计:从省份来看,广东、浙江、安徽人口净流入最多,而北京人口净流出排全国第一。从省内情况看,向省会和“双子星”等核心城市集中非常明显。

至于中西部三四线的表现,受棚改货币化退潮、居民杠杆率透支购买力的影响,稳中有降已经是市场共识,就不再赘述了。

这样的过程,好比是“蒸螃蟹”。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把螃蟹放在冷水锅中,它们浑然不知道危险,还以为是在河湖里面游荡,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它们才感觉到了不适,拼命挣扎也不济事,最终被蒸成了香喷喷的一道美味。

京沪必须要控制城市规模,必须要有严厉的限购和限贷措施。

三四线也必须要收紧棚改货币化,控制土地供给,不能再建那么多空置的新城区。

如果任由2015-2017年那样的涨势持续下去,温水之中,所有人的感觉都很舒适,刚需财富在膨胀,投机客翻身变富豪,最终可能都会变成“盘中的螃蟹”。

相比之下,二线楼市的优势在于,主动出击抢人,每个城市都雄心勃勃,高铁、地铁、机场虹吸周边,想不涨都难。

对比京沪和三四线,二线现在的“水温”还算不高,以后就说不定了。

这是楼市20年以来的第一次“蜕变”:“头部化”愈演愈烈。

一方面,是城市的“头部化”。

过去20年,在哪买房都无所谓,买什么产品也无所谓。

有人在省会买房3年赚1倍,也有人在县城买房年赚50%,有人买中心城市老破小能赚钱,因为有学区,有人买郊区“远大新”也有不错的利润,因为每个城市都在不断的扩张。

此时,上涨时间只有先后之分,能熬的住,就有钱赚。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但是,“头部化”意味着楼市将告别“同起同落”。

根据银河证券房地产团队的统计,2006-2010年,一线城市每年常驻人口增长约300万人,三线城市增长850万人。

2011年后,人口增量明显下降,2018年一线城市人口流入不足30万人,同比下降72%,三线城市从2017年起人口变动已转为净流出。

买房的难度,越来越高,对掏空“六个钱包”的家庭来说,选错城市,就意味着一生的积蓄白费了。

另一方面,是房企的“头部化”。

11月初的时候,广发宏观发了一篇研报,题目叫《未来五年的十大经济趋势》。

报告中提到: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过去10年中不断提升,CR10从2009年的4.9%升至今年的20%以上;CR30从8%升至32%。

CR10意思,是行业排名前10的房企相加,占房地产行业的比例,CR30同理。

10年时间,开发商们也在竞争、厮杀中悄然形成了“壁垒”。

有媒体做过统计,选取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十年时间,万科总资产增长了7倍,保利增长11倍,绿地增长18倍,恒大增长超20倍,融创中国增长了30倍。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在2009年,房地产销售三强中,还没碧桂园和恒大,更没有孙宏斌的影子,万科、绿城、保利的销售额加一起,也不到两千亿。2019年,销售三强榜单变成了“碧恒万”,仅在今年1-4月份,三家公司卖了价值6000亿的房子。

从城市到房企,都在发生蜕变,买房的理念,不变也不行了。

简单一句话:看到所谓的“利好”、“机会”、“买房窗口”,再也不要像以往那样冲动。

举个例子,今天央行调整了LPR报价,1年期LPR下调5bp至4.15%,5年期以上LPR也下调5bp至4.8%。

重要的是5年期,是房贷新规实行以来的首次下调。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功夫,很多业内人士都在高呼“买房窗口期”到了,理由看起来很充分:房贷还的少了,资金宽松信号又出现了。

我觉得,房地产的涨跌变化如果真这么简单,那谁都能靠买房赚钱了。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简单回顾了2015-2017年的房价涨势,当时既有降息和降准的政策加持,还有降购房首付、增加房企融资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棚改货币化推动。

现在有吗?没有。

没有棚改,没有降首付,没有增融资,只有5bp的下调,只有居民杠杆率近60%的事实,只有不少人的盲目乐观。

前段时间,宗庆后接受采访时,揭示了房地产的2个问题,可以作为总结。

楼市正在“蒸螃蟹”!2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蜕变”

宗庆后认为:要解决房地产问题,依靠卖地模式是行不通的,要重点“关注刚需人群”的住房问题。

一方面,对于刚需的人群,银行是不是可以降低贷款的利息或者说免掉一部分利息?

另一方面,廉租房的建设中,是不是可以允许部分企业利用闲置土地也参与其中?

刚需、保障房、廉租房、增加土地供给,这些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却是房地产必然要走的路。

城市在分化,对没买房的人来说,别再打投机赚钱的主意,趁“水温”还没有蒸热之前,找个自己愿意扎根的城市,租房也行,一套自住房也行,住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