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怎麼過冬?

關心婷


在當今社會,雖然冬天天很冷,但是我們現在有羽絨服、貂皮大衣,保暖的衣服很多,保暖效果也非常好。在我國北方,冬天都有暖氣,屋裡能保持到二十三四度,暖洋洋的也非常舒服。而南方有些寒冷的地方也會開空調,保暖效果也不錯。

在寒冷的冬季,古代人們怎麼過冬呢?這個問題得分別來說,對窮人來說是一個樣子,對皇族和達官貴族來說是另一個樣子。

一、古代窮人們冬天怎麼過冬

對古代窮人們來說,冬天基本上沒有取暖的措施。窮人們大多住在土坯房子裡,但是唯一的好處是,特別是在北方,屋裡會盤一個火炕。火炕連著燒火做飯的灶,在做飯的同時,燃燒柴火所產生的熱氣會在火炕裡循環,使火炕發熱。

這樣,人們就在火炕上睡覺,身子下面暖暖的,雖然上邊蓋著被子也是有些發冷,但是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即使是白天,如果有親戚或者是朋友串門的時候,由於冬天的天比較冷,主人會盛情地邀請客人上火炕暖和。

外出的時候,古人們會裹上厚厚的棉衣。在寒風呼嘯的冬天一樣凍得瑟瑟發抖,所以手和腳,還有耳朵,腮部都容易凍爛,甚至留下疤痕。

但是古人會儲存一些過冬的食物,比如白菜和蘿蔔。因為冬天食物少,必須做好準備。這樣能填飽肚子,也能保持足夠的能量,對過冬有一定的好處。

二、古代皇族和達官貴族怎麼過冬

對古代有錢有勢的人來說,大約從秦代開始就有類似壁爐的取暖措施了。那就是在牆裡挖個洞,然後燒柴火,讓煙通過牆壁循環,來保持屋裡暖和。

而到了清朝,直接考慮到了冬天的取暖問題,把牆做成中間空的夾層形式。然後留一個取暖的口在裡面燒火,就像類似今天的暖氣片一樣,效果特別好。

而且通過看清宮劇,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還有炭爐,手爐,腳爐等等,當然,炭火盆也是有的。而且達官貴族還有裘皮大衣,有非常暖和的帽子,他們能想著法子的保暖。

一部《紅樓夢》,我們就能看到古代貴族的生活都多麼的奢靡。賈寶玉、林黛玉等人身邊伺候的人多不說,而且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瓊漿玉液,穿的是綾羅綢緞和裘皮大衣。冬天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事,通過各種取暖措施,屋裡是溫暖如春。

但是對一般老百姓來說,冬天卻凍得是瑟瑟發抖,走路快如馬,因為實在是太冷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點也不錯,非常形象。

相比古人,我們現在一般人都能享受古代達官貴族的生活,真是幸福極了。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過好每一天,讓生活更加陽光、幸福!


校書郎工作室,柒月夏


歷史漫談君


古人如何度過數九隆冬呢?我們不妨自《唐詩》、自《詩經》裡尋找。

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我們置身在信息時代,反而惶惑和無知。古人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空調,而他們的冬天也能過得虎虎生風。

范成大的《冬日田園雜興》一定是表現的南方冬天,他的詩極其貼近南方的農村生活: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從教屋外陰風吼,臥聽籬頭響玉簫。

松節然膏當燭籠,凝煙如墨暗房櫳。

晚來拭淨南窗紙,便覺斜陽一倍紅。

首句便是修葺房屋,只有讓棲身之年不再透風才能想別的超脫於生活的事:陰風怒嚎,如玉簫聲;燃松節膏當燈籠,掛在屋外,凝煙如墨;等晚上擦亮窗紙,看上去如同斜陽。你要是在關外、又或河湟,掛的燈籠早就讓那“北風捲地白草折”的狂風吹到爪哇國去了。


1、懷人,《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2、談戀愛,《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縫衣服,《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4、打獵,《七月》: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豕從),獻(豕開)於公。

5、修葺房屋並搬家,如范成大詩云,《七月》:穹窒燻鼠,塞向(土堇)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6、勞役,《七月》:我稼既同的,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

7、鑿冰,《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

8、飲酒歡慶,《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9、兵役,《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10、出征歸來,《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再從詩詞中尋找:

1、釣魚,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賞梅,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請人喝酒,白居易,晚來天欲雪,欲飲一杯無?

4、歸家,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5、賞雪,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6、流放,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7、從軍戍邊,李頎,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9、戰爭,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10、聽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前月如霜。

……

還有《水滸傳》中林沖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等,那是有冤報冤有仇報仇;

《西遊記》四眾一馬,十六個甲子,一番番春秋冬夏,那是取經,或稱之為漫遊;

《三國演義》劉關張三顧茅廬,正好下雪;

《紅樓夢》中“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那是家破人亡、樹倒猢猻散,在這個時候,大家想的就是怎麼保住性命、怎麼摘除嫌疑、怎麼對付餘生,哪還有心思想過冬的事啊!

——————完———————

這是以前我的一篇頭條號,正好看到這個題目,就順手用到這裡了。知識是應該共享的,歡迎轉發、點贊、評論及關注,不勝欣喜~~~~~


王事情


古代雖然沒有空調和暖氣,但是聰明的古代人想出來了各種各樣的取暖用具:

皇宮貴族:

秦朝使用壁爐和火牆,多為土製。

漢代使用爐灶,稱為“溫室”或者“椒房”。

普通人家:

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加上一個箱形秀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掉進別的東西。


到了唐代,人們又用銅製成手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裡面暖手。

宋代還有暖足瓶,俗稱湯婆子,裡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裡。類似於我們今天用的暖水袋。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明清時取暖用的設備多了起來,如,暖炕、燻爐、手爐等,其中,手爐在很多古裝劇中都有出現,是帝后妃嬪几案上常備之物,多圓形或橢圓形,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用不同的工藝製作和裝飾。內膽一般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


彥姊情感觀


冬天最考驗人的就是嚴寒,因此古人過冬要有冬衣、買木炭等取暖之物。木炭是將樹木放在密閉容器內燃燒製成的,以斷面有光,聲音清脆如同金屬,燒時無煙為佳。

《唐會要》中記載,天寶年間:“侍御史楊釗,充木炭使”。可見木柴木炭在古代是過冬的大宗用品。清代陳夢雷所著《官常典太常寺部》中則有工部支取木炭木柴的記載,木柴、木炭動輒以千百斤計數。手爐、腳爐等取暖用品對於炭的要求則更高,《清稗類鈔》記載,京城西山窯產的銀骨炭無煙而不易熄滅,是皇家御用之炭。

冬衣也是冬天必備的物品,官員、兵丁往往會有朝廷統一發放冬衣,不僅是自己用,家人也能受益。比如《大明會典》中就記載有賞賜布匹、棉花給調邊守備兵丁的家小,守邊正軍的布、棉則單獨發放。草原民族則過冬用品又有不同。《嶺北紀行足本校注》記載,牧民搬家時會帶著毳幅氈車,毳幅是木結構的,覆以羊毛氈的蒙古包,夏天一層毛氈就夠,冬天則要加上兩層保暖。

除了保暖問題,冬天食物缺乏,醃菜就是解決方式之一。清代就已經有醃製大白菜的風俗。《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霜降後醃菜,除瓜茄、芹芥、蘿蔔、擘藍、箭乾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黃芽菜,乃都門之極品,鮮美不減富陽冬筍。又出安肅者,每棵種至數十斤,為安肅黃芽菜,更佳。”《歲華憶語》則有南方金陵人家在小雪前醃菜的習俗,據說味道脆美絕倫,“唐人小說謂金陵士大夫家嚼齏菜,響動十里人”。(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太常吸貓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古人也是人,其實現代人怎麼過冬,古人也就怎麼過冬,需要解決的問題無非是取暖和食物生計兩個問題。


第一,取暖問題。現代人可以用空調、電爐子、暖氣、木炭火爐等各種方式來取暖,看看農村是怎麼取暖的,我知道的南方大部分人都還是用燒火烤火的火爐來取暖。其實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也是用火炭取暖的。還記不記得賣炭翁的故事?現在人還可以通過遷移的方式來取暖,比如東北人跑到海南去過冬,這也是過冬的一種方式。天氣冷了,多穿點兒衣服!這難道不是以一種取暖的方式呢?

(貂皮大衣過冬!網圖侵刪)


第二,食物生計問題。古代的人特別注意貯備糧食過冬,尤其是北方的人群。冬天的蔬菜沒有生長,古人為了解決冬季的吃飯問題,發明了各種儲存糧食和蔬菜的方式,比如醃菜、榨菜、曬香腸、臘肉等等,稻穀也會被很好地儲存在乾燥糧倉中,以備隨時取用。

(過冬的食物,網圖侵刪)


解決了生存問題和吃飯問題,過冬就很容易了!


別人家的博士


在科技較為發達的現在,人們在冬天都喜歡窩在家裡開著空調或者暖氣。即使要出去也是全副武裝,最起碼要穿件厚厚的羽絨服。

古代的冬天可要比現在的冬天冷多了,那麼古代的人是怎麼度過寒冷的冬天的呢?

在古代,過冬是分階級的。就過冬來講,和平民相比,皇帝老兒和皇宮裡的妃子等等可以說幸福得很了。

皇宮裡不缺錢,不缺人,能變著花樣地取暖。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壁爐這種東西。古代的這種壁爐比較簡單,但是設計的也很巧妙,構造上基本和現在的壁爐沒有太大差別。

都是在牆上開出一個洞,用來燃燒木材來獲得熱量,另外挖出一條排氣管道通往房間外排除廢氣防止窒息。

西漢還出現了“椒房”,據記載,未央宮皇后所居之處,在建造時,牆體裡摻入了大量花椒,用來保暖,因此被稱作“椒房”,也稱“椒室”。

現在一般認為之所以用花椒來摻入牆體是因為花椒是“純陽之物”,“性溫熱”,而這些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


隨著不斷的發展,後來慢慢地還出現了類似於現在暖氣地暖一樣的設施。清朝時,紫禁城的牆壁就是中空的,牆下有火道,屋簷外設置炭口,燒火來加熱牆壁內的空氣。

空氣有很好的隔熱作用,所以中空的牆壁本來就能起到保溫的作用,更不必說再將這些空氣加熱了。小些的傢伙什就更不必說了,炭爐手爐腳爐等燻爐更是間間房都備著。

這些燻爐都是上等工匠精心製作,燒的也是上好的檀香。皇帝老兒能那麼享受,他手下那幫達官貴人也沒差哪去。

封建時期的地主階級不能像皇帝那樣大興土木,建造非常保暖的居室。就拿“椒房”舉例子,別說古代,即使是生產力極度發展的現代,造一間房子摻上個幾百斤花椒誰也扛不住啊,這玩意也就皇帝老兒享受得起。

所以古代的大官、地主們大多從小器物上下功夫。有錢有下人,最起碼的暖爐、炭火甚至是火炕還是可以保證的,晚上也能蓋的上上好的緞面棉被。


《紅樓夢》第三回描寫林黛玉進賈府時有這麼一句話“老嬤嬤們讓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卻有兩個錦褥對設”,從中可以看出大戶人家冬天不至於太舒服,但是最起碼凍不死。

至於出門,古時候有錢人最起碼也是披毛穿貂,到現在應該還有很多人記得老版《紅樓夢》電視劇中有賈母帶著一群小姐丫鬟穿著貂皮大衣站在雪地中的樣子。

俗話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冬天對於貧苦老百姓來說還是很難熬的。稍微強一點的人家還能穿得上棉衣,平時撿點柴火在家裡燒個火爐火盆之類的取個暖。

特別貧苦的人家甚至連火也燒不起。很多人都要穿著麻布單衣撐過整個冬天。他們晚上蓋的被子也是破棉絮,很多都是千瘡百孔。

炕對於北方偏冷地區的人們來說就是禦寒神器,但是可能對很多平民來說“三畝田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真的只是一種奢望罷了,畢竟地,牛、老婆和孩子就算是家家都有,炕也不一定家家都有。


貧苦人家的悲慘境地和富貴人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總而言之,古代沒有現在那麼發達的生產力,人們也沒有像現在一樣好的生活條件。

但是古代人們憑藉自己的智慧,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最後迎來溫暖的春天。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和地主階級永遠佔有著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這使得平民百姓期望的美好生活遙遙無期。

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和這個美好的國家。


史之策


在生產力和技術非常落後的古代,嚴寒的冬天可以說是對人類生存最為嚴峻的考驗。但古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也想出了不少應對辦法,也有很多聰明才智,關於古人在冬天的取暖方式,我試著從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介紹一下:

一、衣。

由於棉花種植自從明代以後才較為廣泛普及,所以之前,蠶絲絲綿和麻料一起混合成的纖維所做成的袍子是百姓主要的禦寒衣物,但一件冬季棉袍也是昂貴的物事,所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是戰友情誼的寫照。

而達官貴人們禦寒的衣物主要是動物皮毛,其中狐裘、貂裘、貉裘最為名貴,又輕薄又保暖美觀,而羊皮裘則便宜得多,多為北方遊牧民族和戍邊將士所穿的日常防寒保暖的衣著。

二、食。

入冬之後,萬物凋敝,可吃的東西比平日裡大大減少。古代過冬缺乏新鮮蔬菜,古人很早就開始製作醃製蔬菜。先秦的周王室甚至有專門從事醃製食品的女奴和宦官。

作為冬季吃貨們的最愛,上層人士和宮廷之中更少不了火鍋。清代宮女回憶吃火鍋時說到,“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添鍋子,有什錦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

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是超級“火鍋控”,一年吃火鍋竟達200多次,入冬之後,更是頓頓離不開火鍋。

三、住。

我國是最早用煤炭生活取暖的國家。春秋時期,位於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宮廷中就使用做工精巧的銅炭簍,上下分為三段,有鏤空的龍紋,木炭在簍內燃燒後能將熱量源源不斷的散發出去。

秦漢時代宮廷中出現了所謂“溫調房”,以壁爐燃燒木炭後,排出濃煙,同時又建造有火牆,使熱量在房間內保持住,再配上帷幔和地毯,使得室內溫暖如春。

而到了明清時代,故宮這座龐大的皇家宮殿擁有當時最為先進,最為奢華的中央供熱系統——火道。紫禁城近萬間房屋卻一個煙囪也沒有,燒炭產生熱能都由“中央供暖中心”,也就是“火膛”產生,無數小太監在地下深達1米的坑洞裡燒火,熱浪就沿著四通八達的火道送到每一間屋子和房間的炕床之下。明清歷史中經常說到的“暖閣”也是這樣來的,真可謂是窮極人力物力,極盡奢華。

而北方民間百姓所用的土炕,基本原理與此類似,只不過是通過灶臺加熱炕頭的取暖技術,也反映古代中國人的智慧。

 四、行。

那麼,在戶外和行走過程或者旅途中如何過冬保暖呢?

宋代時期,“湯婆子”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冬日的取暖神器。一般是銅或者錫制的橢圓形的瓶子,灌進熱水,能持續散發熱量。

而明代晚期開始出現的手爐才是貴族和富家女子心愛的掌中之物。它的結構分為外殼和內膽。外殼造型多姿多彩,十分精緻,內膽則為銅製,用來燃炭,溫暖又不燙手,可以隨手提動,十分方便。

總之,古代人們過冬也有很多的智慧,不過依然是,富貴階層自有享受生活的很多方式,平民百姓還得苦熬寒冬。





北溟四海


我們現代人過冬,有空調,有暖氣,有電熱毯,還有我們一直畏之如虎但在冬天又能多少享受一丟丟福利的“厄爾尼諾現象”。

而我們的古人,可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

對於古人而言,冬天往往是一年裡最痛苦,最難熬的時光,是已宋代的詩人虞儔才在冬至這天有“向來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憐。逗曉陽烏升若木,摧頹病鶴亦蹁躚。”這種悲愴苦悶的情感。

宋人尚且如此,清朝的人們的感受,無疑會更為強烈。

因為,他們恰好趕上了氣候史上臭名昭著的小冰河期。這段有人類記載以來地球上最冷的時間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宮廷劇的主角:清代康雍乾時期的後宮娘娘、小主們,就恰恰趕上了小冰河期最冷的那些歲月。

娘娘和小主們在後宮裡,怎麼過冬呢?

明清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宮廷管理制度最為嚴格,等級最為鮮明的時代,宮廷之中,大到朝服的規格,小到太監宮女的糧餉制度都有嚴格的分供,不同等級的後宮妃嬪,在吃穿用度上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而這些差異對她們寒冬歲月裡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是俸祿,也就是薪水上的差異,看過《甄嬛傳》、《宮鎖心玉》的朋友們都知道,後宮是一個看臉看錢的地方,俸祿高的娘娘和小主,無論太監、宮女還是御醫,都會給很好的臉色,反之,就只能屈尊下去,體會一下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感覺了。

清代後宮裡嬪妃的俸祿本來就不太高:皇太后年列20兩黃金,2000兩白銀;皇后1000白銀,依次遞減,到了后妃中等級最低的官女子和答應的品級,年薪只有可憐巴巴的50兩白銀。

50兩白銀是什麼概念呢,《紅樓夢》劉姥姥幫賈府算過一次賬,賈府一次聚會吃螃蟹的錢就得花二十多兩銀子,夠莊稼人過一年了!

後宮中有那麼多關係需要上下打點,50兩銀子基本上是辦不成什麼事兒的。

其次,看身邊伺候的宮女的數量。

皇后身邊有使喚宮女10人,皇貴妃、貴妃身邊有使喚宮女8人,依次遞減,到了答應的品級身邊只有使喚宮女1人。

過冬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在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古代,答案毫無疑問是炭火和衣服。

在清代,不同等級的后妃每天得到的炭火數量也是有天壤之別的。

皇后每日可以得到紅籮炭夏10斤、冬20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

皇貴妃和貴妃每日可以得到的紅籮炭和黑炭的數量相當。

越低等級分配到的炭不但數量越來越少,而且質量也會下降。有些等級的妃子甚至沒資格使用質量較好的紅籮炭,只能使用黑炭了。

到了答應的等級,每天只能得到可憐巴巴的黑炭夏5斤、冬10斤。

而且,不同等級的人因為能分到的炭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燒炭取暖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像皇后、皇貴妃和貴妃等級的主子,他們的宮殿下面修建了一些地道,而這些地道專門是用來取暖的火道,宮裡的人只需要在這些地道當中點燃炭火就行了。然後熱空氣就會流通到紫禁城的各個地方。

而如果您一直混在答應常在這種級別的位置上的話,就只能像我們部分農村地區現如今還在做的的那樣,在屋子裡放個炭盆,艱苦度日了。

沒有足夠多的炭火也就罷了,做衣服用的布料,特別是冬天做衣服必須的棉花,不同等級的主子能夠分到的數量和種類,差距也同樣大的離譜。

皇后、皇貴妃等級的高級後宮女主,可以分到各種森羅棋佈、質量上乘的布料,比如蟒緞,補緞,織金,妝緞,倭緞,閃緞,金字緞,雲緞,衣素緞,藍素緞,帽緞,楊緞,宮綢,潞綢,紗,裡紗,綾,紡絲,杭細,綿綢,高麗布,三線布,毛青布,粗布,金線等等。

而她們冬天會分到的可以用於做禦寒衣物的衣料種類也很豐富,有絨,棉線,木棉,以及名貴的裡貂皮,烏拉貂皮等等。

而到了最末等級的答應就十分寒酸了,他們能夠分到的衣料只有雲緞,衣素緞,彭緞,宮綢,潞綢,紗,綾,紡絲。冬衣的衣料只有三斤木棉。

三斤木棉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你一直混在答應這個層級上,一年只能做一件新的冬服,平時可能就只能撿著舊衣物來穿。

這樣一來,在寒冷的冬天裡,一些小主只能穿著單衣,守著炭盆,靠情懷過冬了。

臣妾做不到啊!

這就是清代後宮鮮明的等級差異,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後宮女子豁出性命去爭寵愛,爭晉級了,混的太差冬天都沒法過啊!


煮酒君


古代貧民過冬,燒煤的甚少,基本都燒柴,所以有打柴的,擔到集市上售賣!


和先生23


古代的人,跟現在的沒啥區別吧。現在人冷了,知道該開空調,供暖氣。古代肯定有取暖方式啊。我能想到的,他們肯定有土炕。會燒炕。屋裡也會有火盆,火爐。至於燒的是什麼?無非是砍的柴,或者是煤(煤在漢代就有了,有些朝代稱之為石碳)還有就是買的木炭。大概就是這些吧。現代的這樣,除了科技取暖,大部分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