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德宗實錄》二十五年與二十六年的諭旨突然出現前後矛盾,朝廷立場和實際事態相反而行,直至不可控制。後世諸多文人記錄都認為是慈禧太后在幕後主導,但按照實錄的事件排序來看,情形卻頗有詭異之處,光緒帝在幕後主導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實錄中能夠澄清的幾個事實

義和團鬧京師的前一年,光緒二十五年裡,朝廷所發的各種諭旨都是對各種拳民團體嚴加控制的,不僅地方官屢屢被申飭,連山東巡撫毓賢都被多次斥責,說明朝廷的態度很明確,認定拳民更危險。但也可以看到,朝廷對“民教矛盾”所知甚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加之德國、意大利在膠東頻頻勘探或示威,使得事態更加複雜。

通讀光緒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的實錄,可以看到二十五年全年和二十六年初的諭旨還是很客觀公正的。這裡有幾個事實必須先明確:

一、將拳民編練為民團,這個政策是很早就有的了,並不是慈禧後來發明。因為拳會最早在嘉慶年間就有了(最初不是仇教為目的)。但光緒二十五年初,矛盾已生,朝廷有意預防,將拳會納入民團系統加以管控,袁世凱卻上奏說“查明拳會實難改練鄉團”,上諭只有妥協,叫他隨時察看情形;袁世凱這類封疆的投機心理很明顯。

二、條約上不存在教堂的屬人司法權。教民犯法,教士不得干預;但實際上存在教士利用“傳教權”庇護教民的情況。這種不公並不是司法不公,而是一種隱形包庇,卻被朝廷認為是雙方仇恨的主因。朝廷這個看法是很成問題的,這個事態絕不能說是司法不公。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三、在彈壓拳民的過程中,廣泛存在地方官員“以查拏拳匪為名,擇肥而噬勒索鄉愚”的事情。且這種危害顯然更勝於民教衝突。

四、存在大量的“假義和團”,許多盜匪、散兵遊勇混雜在拳會之中,有的可能還是老牌的地下會黨。

五、二十五年就有朝廷利用暴民的傳言,上諭明確說“試問自來立國之道。果有縱容亂民。藉以自固者乎?”既說明當時已經有說法,認為朝廷想要利用拳民;但朝廷很明確,聲名自己決沒有這層意思。

德宗實錄二十六年:

○乙未。諭軍機大臣等、前因直隸地方拳教相鬨。宜經諭令該督派員分別彈壓解散。乃聞近畿一帶。派出之帶勇員弁。辦理不善。甚至縱容兵勇。以查拏拳匪為名。擇肥而噬勒索鄉愚。以致閭里騷然。良民不能安堵。似此情形。必致釀成事變。著裕祿嚴飭帶兵各員及地方文武。查明實在滋事拳匪。指名拏辦。儻或任意株連。藉端訛索。波及無辜。即當從嚴懲辦。總期匪徒知懼。良善獲安。是為至要。將此諭令知之。

○諭內閣、邇來近畿一帶鄉民。練習拳勇。良莠錯出。深恐別滋事端。宜經諭令京外各衙門。嚴行禁止。近聞拳民中多有遊勇會匪亦其閒。藉端肆擾。甚至戕殺武員。燒燬電杆鐵路。似此暋不畏法。其與亂民何異。著派出之統兵大員。及地方文武。迅即嚴拏首要。解散脅從。儻敢列仗抗拒應即相機剿辦。以昭炯戒。現在人心浮動遇事生風。凡有教堂教民地方。均應實力保護。俾獲安全。而弭禍變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拋開陰謀論,也可以清楚看到,隨著事態越來越惡化,各方勢力才逐漸閱卷越深,而拳民方面則一直在明目張膽地測試朝廷的底線,發現朝廷一味退讓,也就越來越極端。這個過程與地方官員彈壓不力有關,更與投機心理有關。朝廷的態度不可謂不嚴厲,但許多官員搖擺不定,在事件初期階段沒有采取有力措施,導致事態愈演愈烈。轉折事件發生在1900年6月11日,日本書記生杉山彬忽然被殺,當月,各地拳民大舉進入京師。這件事就非常不簡單了,朝廷感到非常突然。這就說明這個時候開始,已經有某種勢力在幕後支持。朝廷在上諭中也明確承認“且有奸宄從中煽惑”,但即便這個時候,朝廷仍在極力嚴令官員彈壓。

這裡,已經能夠清晰看到存在著博弈了。更糟糕的是,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也被殺了。這個時候的情形就很詭異,因為馬玉昆、董福祥、宋慶、榮祿等著名將領的所屬部隊已經在京畿地區佈防了,卻仍發生瞭如此惡性事件,不能不說事態極其複雜。

朝廷態度的忽然轉變

當月,朝廷召開了一次高級會議,以“拳民仇殺教民肆行無忌”為由,竟然命令剛毅、董福祥將拳民招募成軍。這等於承認了義和團的合法性,其目的在上諭中也很清楚:“該拳民既以義勇為名,如足備折衝禦侮之資,朝廷原可宥其前愆”。這就是轉折性事件,其背後的原因,朝廷在給各地督撫的諭旨中做了說明,是因為洋人聯軍已經正式干預,正在攻佔天津大沽炮臺。這時,事態已經不可收拾,轉化成全面的中外衝突了。

《德宗實錄·二十六年》:諭軍機大臣等拳民仇殺教民肆行無忌本應嚴行剿辦。本日召見世鐸、奕劻、訥勒赫、……等。瀝陳愚民無知。姑開一面之網。即著責成剛毅、董福祥、一面親自開導。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壯者。即行召募成軍。嚴加約束。該拳民既以義勇為名。如足備折衝禦侮之資。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觀後效。究竟該拳民臨敵接仗。有無把握。世鐸等須細加察驗。謀定後動。萬不可孟浪從事。將此各諭令知之。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這個會議之後,教民開始被稱為“教匪”,朝廷的語氣態度180度轉變,將全部致亂之由,歸責在教民身上,諭內閣驅逐一切教士回國,不願洗心革面的教民是自取誅夷等等;同時褒獎立功的官兵。但同時,朝廷仍不斷強調保護教士和洋人,也確有派兵前往東郊民巷進行保護的舉動。可謂留有餘地。這其中最重要的舉措,是急調李鴻章全面主持斡旋。

○乙亥。諭內閣、自各國傳教以來。各直省屢有民教相仇之事。總由地方官辦理不善。激成釁端。其實教民亦國家赤子。非無良善之徒。祗因惑於邪說。又恃教士為護符。以致種種非為。執迷不悟。而民教遂結成不可解之仇。現在朝廷招撫義和團民。各以忠義相勉。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因念教民亦食毛踐土之倫。豈真皆甘心異類。自取誅夷。果能革面洗心。不妨網開一面。著各直省督撫。通飭各地方官。彳灩扁行曉諭。教民中有能悔悟前非。到官自首者。均准予以自新。不必追其既往。並諭知民閒凡有教民之處。準其報明該地方官。聽候妥定章程。分別辦理。現在中外既已開釁。各國教士。應即一律驅遣回國

。免致句留生事。仍於沿途設法保護為要。該督撫等、當體察各地方情形。速為籌辦。毋稍疏忽。將此通諭知之。

○又諭、電寄李鴻章。據奏、籲懇救護各國使臣摺已悉。現在各國使臣。均平安無恙。著李鴻章電知楊儒等、轉告各國外部勿念。該督即迅速兼程北上。勿再刻延。仍將啟程日期電聞。電寄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結局

八國聯軍攻入京師後,慈禧攜光緒帝先到太原、後到西安,等斡旋談判結束後,朝廷的諭旨又來了個180度轉變,正式開出了一個名單,明確說就是這些人一直在幕後主使,其中多數是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宗室人物。至此,謎底也才解開:之所以事件初期階段地方大員投機觀望,事情發展階段各層官員陽奉陰違,都是因為這些人在幕後主使,他們投鼠忌器而不敢妄動。

○辛丑……又諭、此次中外開釁。變出非常。推其致禍之由。實非朝廷本意。皆因諸王大臣等縱庇拳匪。啟釁友邦。以致貽憂宗社。乘輿播遷。朕固不能不引咎自責。而諸王大臣等無端肇禍。亦亟應分別重輕。加以懲處。莊親王載勳、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均著革去爵職。端郡王載漪著從寬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加議處。並著停俸。輔國公載瀾、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均著交該衙門嚴加議處。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著交都察院吏部議處。以示懲儆。朕受祖宗付託之重。總期保全大局。不能顧及其他。諸王大臣等謀國不臧。咎由自取。當亦天下臣民所共諒也。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在與洋人談判過程中,很可能率先拋出了莊親王載勳,上摺子請示是不是先行懲辦載勳,以安洋人之心,使得談判有了顯著進展,但洋人仍不答應,最終才拋出如此之多的親貴。最後,光緒帝給一切畫上句號,親自擔當了罪責。

○諭軍機大臣等。李鴻章等奏。事機萬緊。請將統率拳匪之莊親王等先行分別懲辦一摺。李鴻章計日到京。著奕劻與該大學士體察各國實在情形。究竟如何切實會商。即行具奏。原摺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可以想象,所謂“後黨”的馬玉昆、董福祥、宋慶、榮祿等部已經控制京畿地區,為何還發生了惡性事件?是這些後黨將領賊喊捉賊嗎?後世各種文人筆記都一口咬定是慈禧太后兩面三刀。但真是如此嗎?實際上卻可以看到,後黨的封疆大吏和將領們都顯出投鼠忌器的無奈之感。如果反過來,假定是光緒帝一直在幕後操縱,事態就有了更為合理的解釋,包括事件的善後:是光緒帝利用拳民來逼宮,同時挑起中外衝突,將亂責推給掌握實權的西太后,利用洋人對自己的同情而徹底掙脫牢籠。這個解釋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後黨諸臣從頭到尾都非常謹慎。後人總認為宗室成員一定支持西太后,這實在是個極大的錯覺,宗室成員對西太后是極其不滿的,這可以追溯到辛酉。

細讀《清德宗實錄》:慈禧與光緒誰才是拳民的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