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平仪封戏剧下乡演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河南西平仪封戏剧下乡演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拥有36名优秀演职人员的西平县仪封戏剧演出有限公司(西平县仪封曲剧团)成立于1918年,是全省知名的百年老团。同时也是在西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西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注册的民营艺术团体,演出阵容强大,服装道具齐全,演出水平一流,在市、县戏剧汇演和戏剧大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被观众赞誉为“业余剧团,专业水平”!

河南西平仪封戏剧下乡演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其所在的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是一个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初为尧之子丹朱和舜之孙仪楚的封地,春秋时期是房国都城,晋至唐初曾六度置县,明永乐年间始置仪封镇,建国初期为信阳地区3个甲级镇之一。孔子周游列国时,在由叶适蔡和由叶国回蔡国途中,曾两次路过仪封,并在仪封设坛讲学。仪封人请见孔子载入《论语》。仪封10岁顽童王三官三难孔圣人有口皆碑,载入《三字经》成为千古佳话。2011年,河南省孔子学会认定西平县古镇仪封是孔子办学圣地。2007年,以仪封为发源地的西平大铜器被认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仪封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和全国文化之乡及河南省艺术之乡。2010年元月16曰,仪封村村歌《仪封飞翔》唱响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评为全国村歌大赛金奖和全国十佳村歌。2016年,被国家7部委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被省文化厅等4个部门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仪封农民书画院和仪封古镇被公布为河南省3A级景点。2019年,被定为西平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时,仪封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和景区建设被申报为省级重点项目。目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仪封古城的城门和城墙正在重修。

河南西平仪封戏剧下乡演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深厚的仪封孔子文化和传统文化润育了丰富多彩的仪封戏剧文化。早在元代,昆曲已传入仪封,仪封人李好古18岁加入昆曲戏班,学唱昆曲和编写昆曲剧本。30岁后随仪封昆曲戏班进入大都,与剧作家关汉卿、康进元、高文秀、杨显之成为知交,先后创作了10多个昆曲剧本,并有《张生煮海》、《巨灵神劈华岳》、《赵匡胤镇凶宅》等剧目传世。据《中国豫剧大词典》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河南省西平县仪封镇就成立了全省最早的梆子戏班。据《驻马店地区戏剧志》记载,清康熙初年,西平县仪封镇在山陕会馆建起了戏楼,邀请各地戏班前来演出,清乾隆五十三年,又在关帝庙建了一座新的戏楼。清光绪九年,建起了豫南地区最早的越调戏班。 1944年冬,以越调演员刘松山、徐贵歧、陈金英为主在仪封镇成立了同乐班。1948年,以毛爱莲、申凤梅、陈金英、刘松山为主演的仪封镇同乐班在驻马店新声舞台演出《火焚绣楼》、《李天保吊孝》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1949年6月,仪封“同乐班”更名为“醒民剧社”,排演了现代戏《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和新编历史剧《红娘子》,在全县巡迴演出,向新中国献礼。1950年,仪封镇醒民剧社被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西平县越调剧团。 1958年冬,西平县仪封镇曲剧团参加信阳专区戏剧汇演,演出自编节目《台湾怒火》,与信阳专区京剧团并列第一名。

据《仪封镇志》记载,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越调泰斗"的张秀卿12岁到仪封南街拜越调名家尚云亭为师学艺,后名满全国。越调大师申凤梅、毛爱莲也均为尚云亭的高足,并在仪封坐台演出长达8年。1918年,仪封镇成立曲剧戏班;1928年,在全省首次搭高台演出。2018年5月初,仪封村举办了为期5天的仪封戏剧文化节,庆祝仪封曲剧团成立100周年,7家省、市、县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天中晚报》连续发4个专版,专题报道仪封戏剧。《驻马店日报》发表了主任记者张金城撰写的题为《仪封戏剧考》的长篇调查报告,据多方考证,西平县古镇仪封为河南省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南西平仪封戏剧下乡演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现在的西平县仪封戏剧演出有限公司(仪封曲剧团)是西平县5个正式注册的民营剧团之一,常年坚持排戏和在周边县、市巡迴演出,深受观众好评。经常演出的剧目有革命现代戏《江 姐》、《母 亲》、《野火春风》,扶贫专场《扶贫路上》和《钱百万脱贫》,传统历史剧《三娘教子》、《三女拜寿》、《三子争父》、《亲娘后妈》、《双拜堂》、《包青天》、《桃花菴》、《孟姜女》、《刘秀还乡》、《拉荆笆》、《柜中缘》、《借 妻》、《桑林收子》、《巧换新娘》《绣花女传奇》、《白莲花》、《草人媒》、《屠夫状元》、《丁郎认父》、《傻子回门》等20多个。每年演出200场左右,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很好的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黄国胜 杜文静于金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