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八號”已進入產品生產總裝測試階段 預計2020年首飛

央廣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見習記者郭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飛向太空,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這次任務的成功使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踏上了嶄新徵程,瞭望無限星辰。

“神舟一號”為我國航天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明年我國航天還將完成探月、探火、北斗等多個重大航天工程。同時,我國正在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目前已進入產品生產總裝測試階段,預計在明年實施首飛。

2000年1月1日天安門升旗儀式上,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這面五星紅旗來自成功遨遊太空的神舟一號艙內,中國人正是用這面國旗迎來了21世紀的第一縷曙光。

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院長、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韌稱,“三步走”戰略有著長遠的規劃和設計,“第一步叫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叫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是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人上去回來並不是目的,人上去不僅要回來,而且回來之前要能夠在艙外活動,能夠修理、組裝空間站。”

按照“三步走”戰略,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我國航天領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複雜的一項超級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拉開序幕。時間緊、任務重,留給中國航天人的時間十分緊迫,面對“爭取1998年、確保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的軍令狀,戚發軔回憶,中國航天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按照我們的程序,地面試驗做完了以後,暴露的問題解決了,再重新設計一個,才能叫上天的正樣。1998年11月份,我們想能不能把我們地面做試驗的這個飛船改裝成為一個第二年的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這也是有根據的。載人航天人命關天,但是也有點大膽,我們要擔當這個任務。”

60歲的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59歲的戚發軔擔任載人飛船總設計師。他們表示,面對如此重大的任務,心裡還是比較忐忑。王永志說:“當時主要領導跟我說,我應該勇敢地承擔起這個擔子,因為老一輩年事已高,我們這一代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戚發軔也坦言:“一開始,說實在的我們也沒有信心,因為整個大系統裡,飛船是從無到有的。”

“兩彈一星”最耀眼的科研人員,他們開啟了一個航天新時代,不久後,中國自己的載人飛船被命名為“神舟”。“神舟”的設計起點瞄準了當時最先進的“聯盟TM”飛船,由推進艙、軌道艙、返回艙和附加段組成,與國外設計不同的是,當飛船返回後,神舟飛船的軌道艙將在太空停留更久,承擔更多的科學實驗。戚發軔回憶:“我們的飛船,完全是自主知識產權,都是國產的,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這個事情是很肯定的。”

面對新型飛船,火箭系統也啟動了關鍵性的改造計劃,新的火箭需要達到每秒近8公里的速度,將重8噸多的飛船送入200公里高度的軌道,第一枚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新火箭“長征二號F型”火箭也應運而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2F”運載火箭首任總設計師劉竹生說,故障監測系統和逃逸塔是載人火箭的關鍵,當中國獨立造出火箭故障監測系統和逃逸系統時,一度曾想請外國專家評審,但對方卻開出了評審費1000萬美元的天價,最終一切只能靠自己。“包括髮動機、結構,包括裡面夾持的那個飛船,平常它是松的,等到要逃逸了,就要把這個飛船給抱住帶出去,這都是咱們自己搞的。”劉竹生說。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長征二號F型”火箭託舉著神舟一號飛船飛向茫茫太空,在圍繞地球飛行十四圈21小時後,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順利著陸,首次無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的發射凝聚了全國110多個科研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數十萬工作人員近十年的心血。戚發軔說:“‘神舟一號’發射成功了,不僅回到了中國,離預定地點只差10公里,我們很有自信了,我們從太空回來的那些技術,我們經過地面試驗,做得完美無缺,而且很過硬,‘神舟一號’是我們載人航天工程圓滿完成的第一步,從無到有。”

“神舟一號”任務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座里程碑,航天探索腳步永無止境。昨天(19日),在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副院長唐一華也帶來航天新進展,我國正在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目前已進入產品生產總裝測試階段,預計在2020年實施首飛。

唐一華介紹:“‘長征八號’是以商業化、低成本、方便、快捷、好使用為目標設計的,所以它在成本和性能之間做了一個很好的權衡,既能保證一定的性能和可靠性,又能滿足商業用戶低成本的需求。預計投入市場以後,初期年發射量就可以到10發以上,後期年產我們可以到20發以上。”

同時,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莊國京介紹,明年我國航天還將繼續保持高密度發射狀態,尤其是探月、探火、北斗等多個重大航天工程都將在明年迎來關鍵節點。他說:“明年我們總的預計,大概有30次左右發射任務,主要要完成‘嫦娥五號’落月並採樣返回的任務,還要完成火星的探測,實現繞、落、巡的科研探測任務。明年我們‘北斗三號’的組網任務也要進行收官,‘北斗三號’系統明年底將全面完成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