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能否解決雲計算的“算力焦慮”?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滿江紅-毛澤東》

不久前,谷歌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使用可編程超導處理器達到的量子霸權》,表示實現了“量子霸權”。

谷歌在論文中提到其開發的一款量子計算機針對一個特定問題的計算只需要200秒,而目前最強大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要得到同樣的計算結果,則需要一萬年。

量子計算能否解決雲計算的“算力焦慮”?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量子霸權”,有好多人初看到“量子霸權”時,可能是出於對“霸權”這個詞的敏感,難免心裡會嘀咕,谷歌實現了量子霸權?美國又對中國乃至世界實現了霸權主義?

其實關於量子霸權,我們可以理解為量子計算機對我們現在用的經典計算壓倒性優勢,一般認為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實現經典計算機無法達到的速度。

比如真能實現像谷歌所說的200秒對1萬年這樣的運算速度,我們就可以稱量子計算機對經典計算機實現了霸權,簡稱為“量子霸權”,而不某個公司或國家實現了霸權。

雖然很快各國對谷歌的實驗提出了質疑,有人說針對這個問題,說現在的超級計算機只需要2.5天,而不是1萬年,不過,及時如此,200秒對2.5天依然是非常大的優勢。

量子計算能否解決雲計算的“算力焦慮”?

也有人提出雖然量子計算速度快,但是目前還只是實驗室產物,雖然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卻還沒到達到霸權。至於實情如何,還需要時間來檢驗,我們只需靜觀其變。

我們先來看看目前雲桌面的算力焦慮出自哪裡?

現在我們正處於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AI為主導的第4次工業革命浪潮中,拿雲計算、雲桌面來說,很多人在使用過雲桌面之後吐槽體驗差,速度慢,而各廠家為了解決改善用戶體驗,不斷往服務器中堆砌算力資源,力求解決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真的是因為算力不夠造成的嗎?

由於雲桌面這種方式是把運算放到服務端,而客戶端基本上不存儲和計算,也就是服務器的運算性能會直接影響到所有終端客戶端使用體驗,如果服務器算力不足出現卡頓,這所有用戶端都會出現卡頓,如何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量子計算能否解決雲計算的“算力焦慮”?

拿禹龍雲來說,除了在軟件上會進行優化,一般會預留一部分服務器的算力,當需要高負荷運算時服務器才會啟動這部分的冗餘算力,正常情況下這部分的算力就處於浪費狀態,但是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必須要預留這部分,從禹龍部署這麼多的雲桌面項目來看,應該不存在算力焦慮的問題。

算力焦慮是不是偽命題?

對於用戶來說,算力不足就體現在等待的時長上,每多等待一秒鐘,就意味著多浪費一秒鐘,一些軟件如視頻處理,3D設計等都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同時國內各種軟件系統千差萬別,並且其中不乏一些個人開發、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的小軟件,一旦出現某種異常錯誤,消耗完CPU資源也不是不可能。

想想當年計算機處理從8086到386,486到現在的i5,i7,性能提升了多少倍,但是用戶依然不滿足,覺得速度依然不夠快,回過頭來看是不是真存在“算力焦慮”這個問題呢?

軟件才是目前雲桌面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量子計算現在看來還很科幻,還只是實驗室的產物,離商用還有很大的距離,雖然大家都一直認為量子計算是未來的趨勢,不過這個未來還很遙遠。

眼下雲桌面行業所謂的體驗問題不僅僅是更快的處理器就可以解決,比起硬件性能的提升,軟件性能提升的迫切性似乎更大,但是短時間內還無法看到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所以只有靠堆砌算力來彌補軟件上的不足,怎樣提升雲桌面的用戶體驗是行業內所有廠家都在積極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