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無“氣荒”,局部緊平衡

更優的進口情況和不斷完善的油氣企業互聯互通本次供暖季能避免“氣荒”,但局部地區供求緊平衡仍顯中上游擴大采儲運的投資以及下游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本刊記者 魏楓凌/文

2019年豬肉價格帶動食品價格上漲給中國CPI帶來了上行壓力,在能源領域,隨著採暖季來臨,天然氣的供需備受市場關注。

事關民生,國家發改委發文要求2019-2020年的供暖季不出現“氣荒”,並持續做好天然氣的供儲銷體系建設,並提出了“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的要求。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大氣汙染防控形勢嚴峻並且熱電廠用氣增長,但總的供求形勢有望保持穩定,在2019-2020年供暖季的用氣高峰大概率不會出現“氣荒”。而且,2018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大力推進三大油氣公司的天然氣管網和LNG接收站設施的互聯互通,三大油氣公司在冬季通過LNG接收站代儲代銷、資源串供、管道代輸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發揮基礎設施的富餘能力,增強了國內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性。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的供給體系仍有短板要補,需要繼續加大供給側的採儲運投資。而且,在確保北方供氣的要求下,南方地區供氣此前曾受到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在未來的冬季是否會出現還存在不確定性。

需求高位下行

近三年受“煤改氣” 、 “清潔採暖”等環保政策的持續推動,冬季用氣需求持續攀升,集中體現在居民取暖及工業兩方面。一名大型燃氣公司高層人士表示,從供、需兩側增幅來看, 資源缺口與保供壓力逐漸增加。但在2019年,中國終端天然市場需求受國際地緣政治、 政策、經濟等環境的影響,同比往年明顯減少,自一季度取暖季結束後,中國天然氣市場同比增速大幅下降。

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天然氣消費量2224.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3%;天然氣產量12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4%;天然氣進口量974億立方米,增加9.9%。據業內人士保守預測,2019年全年,全國天然氣需求總量約3000億-3100億方,同比增長7.1%-10.6%。

分析減速原因,首先,天然氣消費與GDP增速呈正相關,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4%、6.2%、6.0%,且工業增速下降;其次,2018-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進入第二年,各地按照煤改氣目標繼續推進,但速度放緩,2019年大氣汙染防治力度有所放鬆,政策上依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 ,不再強制推行;第三,環京區域鋼鐵、陶瓷、化工等終端用氣單位在8月底開始陸續接到國慶停產通知,秋冬易汙染季復產率存在不確定性,而據氣象部門預測2019年冬季將大概率是一個暖冬,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具體看,四季度以來,受到清潔採暖等環保政策推動,城市燃氣和北方熱電廠用氣需求增長較快;受冬季供需形勢整體偏緊以及用戶價格承受能力分化影響,工業用氣需求增長穩定且價格承受能力較強,不過作為用氣大戶的化肥化工企業用氣需求環比同比均下降,預計全國用氣850億方,同比增長10%。到2020年一季度,受到春節假期影響,預計城市燃氣和熱電廠用氣需求增長,工業、化工化肥企業用氣需求環比2019年12月略有下降,整體用量維持在高位。

據前述燃氣公司高層人士介紹,以北方城市燃氣企業為例,冬夏季天然氣用量峰谷比已超1:10。該燃氣公司高層人士保守估計,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中國天然氣總需求約1513億方。 “分月份來看,2019年11-12月,全國天然氣需求量約6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10%;2020年1-3月,全國天然氣需求量約88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9%。高峰月預計出現在2019年12月份,全國高月高日總需求量有望突破11億方。”該人士進一步稱。

“3+1”保供新格局

在供應方面,據天然氣銷售業內人士介紹,2019年中亞天然氣進口完成情況處在歷年的最好水平。相比於以往尤其是2017年,中亞國家供氣意願和能力明顯改善。

在供應端企業的協作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近年來互聯互通能力增強,並將互聯互通作為冬季保供的常態。在2019年1月初土庫曼斯坦康采恩石油出現斷供時,互聯互通機制就快速提升了供應能力,彌補了用氣缺口,保障了供應安全。

不過,北方部分省市冬季欠量較為嚴重,給生產運行帶來了較大的挑戰。據業內人士介紹,按照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的要求,國有大型油氣公司合同增量重點向北方七省市傾斜,但銷售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是北方七省市部分地區的實際用氣量和前期所提需求以及實際簽訂的合同數量有較大的差異,導致系統運行困難,LNG接卸困難,互聯互通資源無法消納。另外,資源向七省市傾斜之後造成了其他地區用氣矛盾突出。”該人士介紹。對於北方七省市,2019年冬季將嚴肅購銷合同的剛性執行,嚴格履行偏差結算,引導用戶根據資源情況做好需求的調節。

從供應能力上來說,冬春的用氣高峰時間段內,高峰和低谷月份之差加大,給運營帶來了壓力,而這一峰谷差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國內油氣公司的調峰和應急能力仍顯不足。

“以2018年冬季為例,高月的日均銷量是低月的1.31倍,高月高日的銷量是低月低日銷量的1.57倍,均較2017年冬季的1.19倍和1.47倍有所增加。一方面是儲氣庫需要擴容,另外互聯互通機制收到氣質、壓力匹配問題的影響,也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上述天然氣銷售人士稱。

此外,在前述天然氣銷售人士看來,中亞地區天然氣供應也不排除會出現不確定性,而俄氣剛開始供應也存在不確定性風險。而且,2020年將出現的一個新的情況是國家新成立管網公司組建在即,未來將獨立運營,“3+1”的新保供模式尚未完全確立,市場化各方也將需要適應這一新局面。

中國天然氣年消費量已超3000億方,對外依存度高達45%左右。為了緩解潛在的供求矛盾,2019年國家主要油氣公司已經在政府的要求下加大勘探開採力度,2019年的依存度料有所下降。

據悉,作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氣供應方,中石油將全力推進長慶、塔里木、西南等主力氣田增儲上產,加大勘探開發,並相應提升地面建設、儲運設施建設,加快長慶蘇里格、神木,四川高磨溪震旦系以及頁岩氣示範區產能建設,使冬季國產氣保持較快增長。

在儲氣環節,中石油將提高儲氣庫強注強採和大進大出能力,在入冬前將管網管存、接收站罐存和儲氣庫庫存提升至較高水平,發揮好季節調峰和削峰填谷工作。

到2019年12月初,隨著俄羅斯天然氣接入,中國將實現西北中亞氣、東北俄氣、西南緬氣、東南進口LNG四方供氣的格局。據接近中石油人士介紹,未來公司將密切跟蹤中亞康采恩、烏輸氣、哈輸氣等方面的供應能力,按照最大能力安排中緬供氣運行,在入冬前將進口LNG採購到位,並確保12月初中俄東線的正常供氣。

探路市場化供求平衡

據瞭解,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為今冬明春的用氣高峰,高月高日和低月低日的用氣峰谷差將達到1.4億方。

目前,四方供氣的格局雖然形成,但是由於資源多在西部,市場主要在東部,因此調運距離長、成本高,中俄東線即使如期投產能夠緩解這一問題,但是資源分佈不平衡的問題還是會長期存在。

據瞭解,近年來,中國天然氣進口量逐年加大,但是長貿進口氣銷售價格倒掛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冬季購氣價格較高的時候,與國內基準門站價格倒掛明顯。前述業內人士建議,應繼續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路徑,對非管制資源加強市場化定價,對合同外氣量通過天然氣交易中心進行市場化配置。

但在前述燃氣公司人士看來,因冬季管制資源價格上浮,以及非管制資源的市場化競價, 直接導致企業冬季氣源採購成本大幅增加,帶來了終端用氣漲價的壓力。

該燃氣公司人士建議,供氣單位結合冬季資源籌措情況,可增加城燃企業合同量資源, 提升企業取暖季期間的保供能力,結合企業實際完成的“煤改氣” 指標,相應增加居民用氣比例。此外,燃氣公司還可以發展冬季可中斷用戶,利用可中斷用戶的氣量進行調峰、保供與價值釋放。

但是,終端的小幅調節相對於總量的趨勢性增長而言仍顯不足。因此,如何從源頭上擴大國內外供給、理順價格形成機制仍是未來的行業的主要矛盾。前述燃氣公司人士建議,在上游供氣環節,油氣公司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國內氣田的勘探與開採力度,進一步擴大國產氣的產能。在國際資源方面。探索LNG接收站聯合運營模式,以及窗口期的對外開放,共同提升國際資源的採購規模。在中游輸配環節,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高效的輸配網絡與調峰體系,建立主幹管網運營與管容預約的相關機制,實現管網智慧運營升級。在下游用氣環節,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在確保終端用戶穩產的前提下,鼓勵用戶錯峰生產、降低生產負荷,利用市場化手段削峰填谷,平抑終端市場需求。加快城燃管網的互聯互通,建立物理聯通條件,實現餘富氣量指標的相互調劑與轉售。

關於儲運環節,另有油氣公司人士表示,當前沿海LNG儲氣庫數量基本充足,未來應擴容而非再新建庫。

今冬無“氣荒”,局部緊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